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中德育占有着首要位置,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育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又是小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极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正因如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回归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势在必行了。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34-02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教育的资源,可以说儿童良好素质的形成及社会性极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他们本身在生活中的接触、感知及其感悟。新课改提倡“生活化”的教育理理念的本质目的就是把学生从理论的单一学习中解放出来,通过生活化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知识,更能促使学生主动的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学与用的转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化加以探讨。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点,教学中教师首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备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涵观点,从教材中挖掘蕴含其中的生活元素,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备学生,要能够把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设计符合学生发展区域内的生活化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融合、升华,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
二、巧引社会热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小学生从小就已经学会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方式去获得热点新闻。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热点新闻中选择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引入到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新闻进行讨论、批判、辩驳,从而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就《公共场合守秩序》教学时,引入了一则新闻:男乘客高铁吃泡面遭女人怒怼的新闻。开始教学前先让学生浏览了这则新闻,然后针对新闻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高铁上是否应该吃异味较重的事物或是对他人产生不好的影响的食物呢?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提出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新闻和学生的回答进入新课学习,这样结合生活中的真实发生的事来引入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带着自己的观点进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维护公共场合秩序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载体。正因如此,要想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就必须要真正的把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生活化。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基本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的性格、品质等也都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想更好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在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化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道德的认识。其次,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集中力不够,但是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借助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在引导学生“学会宽容”这方面的时候,创设了两个教学情境:(1)在公共汽车上被人无意踩了一脚。(2)你的好朋友把你最喜欢的钢笔弄丢了。这两个情境在学生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体会,这样让学生熟悉的情境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这样知识点很快就能被学生理解并认可。
2.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课改以来实践活动备受关注,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所发挥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课堂教学。小学生单纯直率,在实践活动中更能毫无保留的展露自己的天性,这也更利用教师去观察并适时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来这样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问题,进而提高道德修养。如“健康加油站”活动,这一活动是让学生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均衡饮食的良好习惯。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健康的知识,采访身边的长寿老人,了解他们长寿的秘诀,带领学生跳健美操让学生体验运动东来的美好感觉,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对“健康”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总之,生活不仅是德育教育的源泉,更是其归宿。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回归生活不仅可以豐富教学方式,更能激起学生共鸣,引发学生内心道德情感的变化,促使学生不断的自我教育,进而真正的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荔荔.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析[J].教师2017(28).
[2]胡向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解析与再创造[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134-02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教育的资源,可以说儿童良好素质的形成及社会性极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他们本身在生活中的接触、感知及其感悟。新课改提倡“生活化”的教育理理念的本质目的就是把学生从理论的单一学习中解放出来,通过生活化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知识,更能促使学生主动的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学与用的转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化加以探讨。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关键点,教学中教师首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备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涵观点,从教材中挖掘蕴含其中的生活元素,明确教学目标;其次要备学生,要能够把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设计符合学生发展区域内的生活化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融合、升华,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
二、巧引社会热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几乎每天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小学生从小就已经学会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方式去获得热点新闻。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些热点新闻中选择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引入到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新闻进行讨论、批判、辩驳,从而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如,就《公共场合守秩序》教学时,引入了一则新闻:男乘客高铁吃泡面遭女人怒怼的新闻。开始教学前先让学生浏览了这则新闻,然后针对新闻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高铁上是否应该吃异味较重的事物或是对他人产生不好的影响的食物呢?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提出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新闻和学生的回答进入新课学习,这样结合生活中的真实发生的事来引入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带着自己的观点进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维护公共场合秩序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载体。正因如此,要想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就必须要真正的把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生活化。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基本来源于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的性格、品质等也都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想更好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在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生活化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道德的认识。其次,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集中力不够,但是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借助生活化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在引导学生“学会宽容”这方面的时候,创设了两个教学情境:(1)在公共汽车上被人无意踩了一脚。(2)你的好朋友把你最喜欢的钢笔弄丢了。这两个情境在学生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体会,这样让学生熟悉的情境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这样知识点很快就能被学生理解并认可。
2.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课改以来实践活动备受关注,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所发挥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课堂教学。小学生单纯直率,在实践活动中更能毫无保留的展露自己的天性,这也更利用教师去观察并适时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来这样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问题,进而提高道德修养。如“健康加油站”活动,这一活动是让学生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均衡饮食的良好习惯。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健康的知识,采访身边的长寿老人,了解他们长寿的秘诀,带领学生跳健美操让学生体验运动东来的美好感觉,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对“健康”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总之,生活不仅是德育教育的源泉,更是其归宿。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回归生活不仅可以豐富教学方式,更能激起学生共鸣,引发学生内心道德情感的变化,促使学生不断的自我教育,进而真正的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荔荔.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探析[J].教师2017(28).
[2]胡向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解析与再创造[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