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NP主语句的使用条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_x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无定NP主语句的使用条件,主要从北大语料库和腾讯新闻中选择一些典型句子来进行分析。无定NP主语句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历来受到很多学者的讨论和研究,在此本文也想做一定的探究。本文主要总结了无定NP主语句的四种使用条件,分析了无定短语在这些句式中的语义和语用情况。
  关键词:无定主语;不定指;定指;分配句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2
  一、引言
  1.1名词是词性的一种,也是实词的一种,是指待人、物、事、时、地、情感、概念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名词可以独立成句。在短语或句子中通常可以用代词来替代。汉语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意义指的是名词性成分的所指对象与实际语境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定指”与“不定指”是指称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概念。以往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对“定指”与“不定指”的语法表现形式上,比如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一 量 名”短语是不定指的典型形式。
  1.2在规范的现代汉语中,按照信息组织原则,汉语的主语通常表达的是已知信息,是已经确定的事物,而宾语往往表达未知信息,是不确定的事物。无定短语是典型的未知信息,按理说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可是事实上却有大量的无定短语主语句的存在。因此本文试图讨论一下无定短语作主语的使用条件。
  二、定指与不定指的概念和界定
  陈平(1987)在《释汉语中与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一文中就对汉语的指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汉语的指称可以分为有指和无指,有指又可分为定指和不定指,不定指又可分为实指和虚指。定指是指说话人预料听话人能够确定某一词语所指对象,能够把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不定指是指说话人认为对方不能确定某一词语的所指对象,不能把它与其他可能存在的同类实体区分开来。值得注意的是,“已知”并不一定代表“实指”,虽然信息结构都是从已知到未知,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句子的主语一定是已知且定指的。现在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一 量 名”短语是不定指的典型形式。邓思颖(2003)在研究数量词(即一 量 名)主语的指称和情态时指出,“在语义上,汉语的数量词基本上是无定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不再去思考数量短语是否还有其他指称的可能性。从定指和不定指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不能一味地从语法表现形式上就断定是定指或者不定指,说话人虽然是话语的发出者和主导者,但是他选择语法形式的依据却是对听话人认知能力的判断,定指与不定指的判断是从交际中的听话人角度出发的,是从具體的语境出发,这也就说明这在概念的判断要从语用层面出发的一个判断。定指不定指是意念问题,而不是形式问题。
  三、前人的研究成果
  赵元任(1979)曾提出“主语所指的事物都是有定的”的观点,当时的朱德熙(1982)等人也支持这种观点,都认为汉语中的主语往往是已知确定的,宾语才表示不确定的未知的事物。可是范继淹(1985)在《无定NP主语句》一文中就指出无定NP主语句是汉语的一个句式,并不罕见,也不特殊。这是学术领域对无定主语的第一次思考,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在主语的位置上的词或短语的其他指称的可能性,这也引发了后来学者的一系列研究。从句子的表现形式出发,刘琼竹(2000)认为“数量短语主语句”就是典型的无定NP主语句;从句子的谓语出发,范继淹曾提出“谓语都是动词,没有发现形容词谓语句”,但是刘琼竹(2000)就发现数量名主语句的谓语也可以是形容词。从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是从句法结构角度对无定NP主语句进行说明,对语义和语用的说明较少。故本文试图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出发,对无定NP主语句的使用条件做一点说明。本文从北大语料库和腾讯新闻中选取了一些典型句子,试对无定NP主语句做一些分析。
  四、无定NP主语句的四种使用条件
  4.1有话题或关联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无定NP主语句。无定主语一般不出现在句子的最前,数量短语一般不单独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无定主语往往前有主题,往往有时间或地点作为主题。第二种是无定主语前会有关联词或隐含的关联词,这时候的无定主语句作为一个分句存在于某个具有假设等关系的复句中,后面的分句中常常有“就”来表示复句关系。
  (1)昨天一个小孩在公园跳舞。
  (2)*一个小孩在公园跳舞。
  从句(1)可以看出“昨天”是句子的话题,“一个小孩”是句子的主语,是“一 量 名词”的结构,是典型的无定主语句。本文认为“昨天”作为听话人已知的信息放在句子开头会给听话人一种心理上的舒缓,让他在两个人的交谈中不至于听一个完全陌生的消息产生一种听不懂的挫败感。如果没有话题,直接阐述句子,如句(2),会让听话人摸不到头脑,无法与说话人产生互动,也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无论主语是否有定,可以传播清楚明晰的意思,让交际进行下去,才是造句的目的。
  (3)(如果)一个女人谈了恋爱,(就)会想结婚。
  (4)(如果)一个人摔坏了腿,行动(就)会变得不方便。
  (5)一个学生不认真学习,它将不会取得好成绩。
  句(3)句(4)句(5)都是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前一个分句是无定主语句。本文认为,这样的句式有通指的意味,“一个女人”“一个人”“一个学生”是指任意人,它不指某一个具体的人,因此使用无定形式也可以表达明确的含义。本文还认为,这样的句式因为具有通指的意味,所以往往在说明一种道理或陈述一种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的时候使用,它的使用在两个人的日常实际谈话场景中较少,往往运用在说理讲课的情景和文章中。
  4.2句子是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直接判断句,可以使用无定NP主语句。这样的句子往往描写的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对事实进行客观判断。此时的句子是以一个完整的事实进入交际场景中的,其中的主语并不是孤立和突出的,它是和整个句子一起构成一个整体。重点不在主语,而在于整个事件。句中往往有“正在”“着”等表示进行时态的词语,也往往有“你看”“你听”等独立成分。   (6)*一个学生爱看书。
  (7)?一个学生(在)看书。
  (8)一个学生正在教室看书。
  (9)你看,一个学生正在教室看书。
  句(6)是对学生的特征的描述,它是具有区别意味的,所以不能用无定形式,使用无定形式后不能判断到底是谁爱看书,也不能表达清楚的意思,自然起不到交际的功能。句(7)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没有“在”的时候似乎不能说,有“在”表示了一定的进行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似乎这样的说法也不常见。
  句(8)表示明确的正在进行的客观事实,它表达了对现实的判断,是“一个学生”在进行看书这个动作,主要表达这个现实的整体事实,而不强调主语是哪一个学生,因此是一个合理的句子。可以联想到,说话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加了指向“学生”的手势,听话人也顺着他的手势看过去,听话人马上理解了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双方的交际可以顺利进行下去。而句(9)则更为典型,加上“你看”之后,更是说明后面的句子是一个整体,整个句子都是看的内容,并不强调句子中的某个部分,是作为一个看的新信息存在,因此主语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用无定形式。
  4.3要传达全新信息的复述事实的句子,可以使用无定NP主语句。现代汉语的信息组织原则是从已知到未知,从旧信息到新信息。句子的前半部分往往是已知信息,句子的最后才是焦点,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但是,无定短语作主语的句子显然不符合这一原则,它不是常态化的句子,这也是为什么无定短语作主语的句子值得研究的原因。在這个特殊的句式中,句子的焦点也就是新信息并不在句子的结尾,反而出现在句子的前面。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子从一开始就向大家传播了新信息,句子的从头到尾都是焦点,它传播的完完全全是一个新信息。常出现在新闻问题或叙事小说中,主语无定可以让人产生疑惑,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0)175名乘客滞留日本机场,与警方发生冲突。
  (11)韩国一医院发生火灾,41人死亡。
  (12)四岁留守儿童跷二郎腿抽烟,网友纷纷表示诧异。
  句(10)句(11)是典型的新闻标题,新闻文体的特点是真事,简短,迅速。这样的文体特点也就要求新闻的标题要用最少的文字包含最多的信息。主语是无定短语,也就说明这句话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向读者传递新信息,整个句子都是焦点。新闻工作者每天传播的都是全新的即时新闻,读者不可能知道其中的一点点事情,所以新闻工作者是不可能按照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来传播信息。在这样的新闻标题中,更有一些是强调无定主语的,如句(12),句(12)并不强调是哪一个具体的儿童,它强调的是一个才四岁的孩子竟然抽烟。这个新闻的重点是年龄,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
  (13)从前,一位老人在这里日夜等待他的孙子回来……
  (14)一位中年男子从商店出来,急匆匆向东走去……
  句(13)句(14)都是叙事小说的开头或者是该主人公第一次出场时的场景,使用无定主语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时候的主语是在文中没有出现过的新信息,当然要使用无定形式。单看这样的句子可能意思表达的不明确,但是它可以留下悬念,在后面指出这个不定指的人到底是哪一个,这是符合叙事小说的问题特点的。
  4.4在强调数量对比的分配句中,可以使用无定NP主语句。在这种情况中句子的主语和宾语都是数量短语,语义强调前后数量的对比。此时主语位置上的数量短语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达语义,不强调数量也不强调事物本身。强调一定数量的主语支配一定数量的宾语,或一定数量的主语对应一定数量的宾语。那这样主语就是一个有定的整体,自然可以做主语了。
  (15)一个小朋友吃两块糖。
  (16)三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
  (17)*三个学生用电脑。
  句(15)(16)强调“一对二”“三对一”,强调一种分配关系,此时的主语“一个小朋友”“三个学生”是一个整体,这“一个小朋友”“三个学生”虽然不定指,但是他们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整体,所以表达的是定指的意思,当然可以做主语了。而句(17)失去了这种数量的对比,就不能使用了,因为主语的“三个学生”不再是和宾语相对的整体,而是变成对个体的指称,不确定是哪三个学生,自然不能作主语。这种句式往往包含一定的分配关系。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句子的研究,探究了无定NP主语句的使用条件。可以分为四种情况:(1)有话题或关联词的情况下。(2)在强调数量对比的分配句中。(3)要传达全新信息的复述事实的句子。(4)句子是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直接判断句。探究无定NP主语句的使用条件,可以对文学文体和新闻文体的写作提供帮助,也可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学界现在还缺乏对现代汉语中的定指和不定指问题的系统研究和统一结论,希望本文可以对无定NP主语句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发现无定短语的实指和虚指问题,以及未知且确定的主语的使用情况都是还没有完全阐释清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范继淹:无定NP主语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5期。
  [3]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
  [4]高顺全:有关于“定指”的几个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5]刘琼竹:数量名主语句的句法分析,《汉语学习》,2000年第5期。
  `
其他文献
摘 要:《撞车》这部电影讲述了在美国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洛杉矶,来自不同种族(白人、黑人、黄种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北美、南美、东亚、中东等)和不同社会阶层(检察官、董事、锁匠、店主、街头店主等)的人的一系列文化冲突事件,反映了在多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歧视、种族歧视、阶级歧视、性别歧视和黑人内部的歧视。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歧视;文化冲突  作者简介:翟菲菲(1992-),女,山西朔州人,研究方
本文以莫言话剧《我们的荆轲》为例,从戏剧的内容、结构特征、语言、意境这四个方面认真分析新时期以来我国话剧的审美特征.
新闻发布──2001年4月23日──现在,工程师们可以将 National Instrument(美国NI公司)的LabVIEW软件嵌入到紧型工业测量I/O节点,构建分布式的实时监测与控制系统。利用这些以最新的 FieldPoint 2000系列网络模块支持 Press Release
摘 要:小说和电影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也有着差异。本文将从小说与电影的通而不同之处,对电影《边城》改编的得与失作出评价。  关键词:《边城》;小说;电影;改编  作者简介:魏瑶,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2016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2  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界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 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中的一部分在各国的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其功能表现为人际的,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英汉问候语等常规用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随处可见,所以,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同时,也可以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以此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问候语;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作者简介:刘佳丽(1992-),河北唐山人,
“由人复天”一词出自刘熙载《书概》,体现了儒家有为思想,表现书家对规拟自然,建立秩序,从而对实现理想的艺术之美的追求,其标准与皈依是儒家“中和”之美,具体落实到书写中
1.由腐烂菌(Rhizotonia)引起病害的抵抗性起因于丝核菌(Rhizoctionia solani kuhn)的根腐病、冠腐病和叶腐病很普遍,在任何甜菜栽培地区都有发生,有时造成严重危害。在幼苗
紫狼尾草(Pennisetum purpureum)原产非洲。它是多年生高大丛生禾草。据近五年试种,高度>3.5m,单株分蘖10~50个,再生力强(年割3~7次),耐高温抗旱力较强,平均产草量达206.1(143
目的:  1、比较TRISS法与ASCOT法预测交通伤救治结局的可靠性和判断能力;  2、结合两种评分特点,采用联合评分预测交通伤救治结局并评价其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收集
摘 要:台湾书法作为中国书法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大陆书法发展一脉相承,自明郑时期始,特别是近代以来至日据时期,台湾书法风格深受福建书风影响,典型带有“闽习”;日据时期闽台文化交流减少,台湾书法风格转变,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台风”逐步形成、定型与发展。本文运用书法学、文献学、美学等相关知识,以近代闽籍台侨书家的相关创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台湾书法师法风格的变化,进而深入分析闽籍台侨书家对台湾近代书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