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微丝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经颅电刺激治疗对大鼠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神经微丝蛋白(NFP-200)表达及脑可塑性物质基础的影响机制.方法 SD成年雄性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经颅电刺激大鼠双眼脑间到人字缝处相应的双侧感觉运动区,以横木行走试验(BWT)评价大鼠的精细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各时段缺血性半影区神经元轴突变化及NFP-200的表达.结果经颅电刺激治疗的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第1个疗程末缺血性半影区NFP-200阳性神经轴突的形态学变化及表达与对照组相似(P>0.05),从2~6个疗程缺血性半影区阳性纤维的表达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经颅电刺激直接兴奋大脑皮质的运动中枢,形成神经冲动,引起相应大脑皮质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促进中枢神经轴突发芽及形成新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兴奋从大脑皮质传导到骨骼肌乃至整个运动系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n=34)运动培训3周,B组(n=36)限制活动3周,然后比较2组6 min内步行的距离、左室射血分数(超声心动图测定)、血白介素-6(双抗体夹心法)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荧光法测定)的变化.结果运动训练组患者试验后6 min步行距离(385±30.12)m,血IL-6(0.86±0.25)pmol/L,NE(2.
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俗称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痛苦不堪.患者体验到的观念和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了自己的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大部分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力摆脱,经常用程式化的思维、动作或行为来减轻痛苦,社会功能严重受损[1]。
期刊
期刊
临床上关节(尤其是踝、膝、肘关节等部位)周围韧带损伤较为常见,由于人体关节的解剖特性,关节韧带损伤后常导致关节活动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引发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我科针对该类患者进行了系统的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期刊
人体是红外线发射体,能不断向四周空间发散红外辐射能,其中远红外约占人体整个辐射能量的60%[1].红外辐射波是迄今发现的唯一能反映生物体内部形态、功能状态信息的能量谱,该能量通过人体体表热能阶向外发射[2]。
期刊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与颈部活动有关并以眩晕、头疼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多发病之一.近年来,我科采用牵引、微波辐射配合手法推拿治疗该症,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期刊
胫骨平台骨折为关节内骨折,治疗较为复杂,术后恢复往往不佳.其术后并发症包括深部及浅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畸形愈合、关节纤维化、骨化性肌炎等[1],往往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我们于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将自行制定的综合康复方法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取得满意效果。
期刊
目的 观察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1β蛋白的表达规律及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假手术组、对照组与针刺组再灌注2h、6h、12h、24h各时间点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采用TTC染色法测定对照组及针刺组再灌注24h时间点大鼠梗死灶体积.结果假手术组大鼠IL-1β在皮层、纹状体呈基础水平表达,对照组和针刺组脑缺血再灌注后
颅脑外伤患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重返家庭与社会[1].我们通过超声波治疗颅脑外伤后记忆力下降,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