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让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发挥优势,实现角色转换,快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定明确的目标同伴互助机制,专业引领机制,课题研究提高机制,自我反思促进机制,拓开青年教师成长的捷径。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长 捷径 目标 机制 发展
我校教师队伍有这样一个特点,教师的平均年龄不到36岁,这样的生力军无疑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尤其在近两年,我校引进了一大批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有朝气、有干劲,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精神。但由于他们初上工作岗位,缺乏工作经验,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做学生到做教师,从接受知识到传授知识。让新教师实现角色转换,快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制定目标,给予压力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名、路程,漫无目的地走,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抱怨、愤怒何时才能走到。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名、路程,但路边没有里程碑,走到一半时候,大家不知道自己究竟已经走了多远,以为路程还很长,于是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第三组的人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可见,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践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依据校本计划,每期给教师制订一定的目标:要求每学期有定量的教学计划、教学论文(含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课后反思等,而且杜绝网上下载和抄袭现象;要求青年教师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要有听课记录,记录中要有自己的评课建议,取长补短,以改良课堂教学方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求青年教师每期必上公开课,课后认真评课,取其精华,更上一层楼。我们给新教师提出的总奋斗目标是:一年入行,三年成骨干,五年成名师。同时,要求每一个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记录自己的成长收获。
由于青年教师具备了很多的优越条件,如精力充沛,思维敏锐,工作热情,谦虚好学、渴望进取等。适当给他们加加压,就会收到料想不到的效果,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大显身手,那必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因此,为青年教师适当加压,也不能不说是拓开他们成长的捷径之一。
二、制定机制,促进发展
(一)制定同伴互助机制
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教师也普遍认为,在办公室里随时随地的交流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由此可见,正式的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力量。同伴互助共进是教师成长的巨大支持。作为学校,给青年教师合理调配同伴显得尤其重要。
在实践中,我们创造以下几种平台,让同伴互助不断走向成熟化、高效化。
师徒结对。让有经验的教师帮扶着新教师快速走上正轨。如我们教导处和教研组不定期进行听课,听后认真评课,通过课后评议来去弃糟粕,取其精华。使年轻教师不断汲取经验,从评课中受益,从评课中提高。
团队协作。我们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共同感兴趣的小问题,提炼成有研究的小专题,让骨干教师领着志同道合者一同边实践边研究。如我们每周二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可以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难提出来,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探讨,寻求方法,解决问题,消除疑难杂症。通过集体备课,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邀请指导。鼓励教师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主动向大家开放,让大家带着他的研究目标、研究主题参与、指导他的实践。
成果分享。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成果才是真正的成果。在教师例会上,每位教师把自己工作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策略及时与大家分享。从分享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
(二)制定专业引领机制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推广“同伴互助”这一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但明显缺少了纵向引领,尤其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因此,学校通过国培训练,远程讲座,继续教育讲座等让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联姻,借助网络资源,让专家、名师“千里之外”引领我们的实践,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三)制定课题研究提高机制
2007~2010年间,我校成功申请了国家级课题研究立项,加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的行列。研究的子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实验研究》圆满结题。在这三年的研究中,我们有计划,有组织,有要求地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尤其组织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学习、交流。在研究期间,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运用,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教学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课堂实录等,在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青年教师从课题研究到教学运用中拓开了实际操作的渠道,年轻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同时,我们经常组织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比武课。2008——2010年,我们先后选派三位年轻教师分别参加了国家级(何璿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市级(刘娇老师执教的《对称》)、区级(吴爱梅老师执教的《长方形的面积》)比武课,并且取得了优良成绩。今年五月,我们又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年轻教师将全部纳入到课研队伍中来,更好地以课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制定自我反思促进机制。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何让自我反思,更有效地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呢?我们认为,可从几个方面来抓:一是“小反思与大反思结合”,一课一反思,让教学资源尽量少流失,一月一梳理,让他们学会发掘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整理成有理有据的较高水准的反思案例;二是典型引路,让有经验的教师不断地展示优秀的反思供大家学习、借鉴;三是领导点评,学校的主要领导定期分享教师们的反思材料,并给予点评,或指正或鼓励。
总之,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我们要拓开捷径让他们走上成长的快车道。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长 捷径 目标 机制 发展
我校教师队伍有这样一个特点,教师的平均年龄不到36岁,这样的生力军无疑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尤其在近两年,我校引进了一大批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有朝气、有干劲,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精神。但由于他们初上工作岗位,缺乏工作经验,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做学生到做教师,从接受知识到传授知识。让新教师实现角色转换,快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制定目标,给予压力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名、路程,漫无目的地走,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抱怨、愤怒何时才能走到。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名、路程,但路边没有里程碑,走到一半时候,大家不知道自己究竟已经走了多远,以为路程还很长,于是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第三组的人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可见,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践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依据校本计划,每期给教师制订一定的目标:要求每学期有定量的教学计划、教学论文(含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课后反思等,而且杜绝网上下载和抄袭现象;要求青年教师多听有经验教师的课,要有听课记录,记录中要有自己的评课建议,取长补短,以改良课堂教学方法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求青年教师每期必上公开课,课后认真评课,取其精华,更上一层楼。我们给新教师提出的总奋斗目标是:一年入行,三年成骨干,五年成名师。同时,要求每一个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记录自己的成长收获。
由于青年教师具备了很多的优越条件,如精力充沛,思维敏锐,工作热情,谦虚好学、渴望进取等。适当给他们加加压,就会收到料想不到的效果,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大显身手,那必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股强大的力量。因此,为青年教师适当加压,也不能不说是拓开他们成长的捷径之一。
二、制定机制,促进发展
(一)制定同伴互助机制
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可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教师也普遍认为,在办公室里随时随地的交流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由此可见,正式的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具有同等重要的力量。同伴互助共进是教师成长的巨大支持。作为学校,给青年教师合理调配同伴显得尤其重要。
在实践中,我们创造以下几种平台,让同伴互助不断走向成熟化、高效化。
师徒结对。让有经验的教师帮扶着新教师快速走上正轨。如我们教导处和教研组不定期进行听课,听后认真评课,通过课后评议来去弃糟粕,取其精华。使年轻教师不断汲取经验,从评课中受益,从评课中提高。
团队协作。我们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共同感兴趣的小问题,提炼成有研究的小专题,让骨干教师领着志同道合者一同边实践边研究。如我们每周二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可以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难提出来,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探讨,寻求方法,解决问题,消除疑难杂症。通过集体备课,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邀请指导。鼓励教师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主动向大家开放,让大家带着他的研究目标、研究主题参与、指导他的实践。
成果分享。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成果才是真正的成果。在教师例会上,每位教师把自己工作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策略及时与大家分享。从分享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
(二)制定专业引领机制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推广“同伴互助”这一方法,但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援,但明显缺少了纵向引领,尤其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因此,学校通过国培训练,远程讲座,继续教育讲座等让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联姻,借助网络资源,让专家、名师“千里之外”引领我们的实践,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教育教学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三)制定课题研究提高机制
2007~2010年间,我校成功申请了国家级课题研究立项,加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的行列。研究的子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实验研究》圆满结题。在这三年的研究中,我们有计划,有组织,有要求地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尤其组织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学习、交流。在研究期间,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运用,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教学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课堂实录等,在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青年教师从课题研究到教学运用中拓开了实际操作的渠道,年轻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同时,我们经常组织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比武课。2008——2010年,我们先后选派三位年轻教师分别参加了国家级(何璿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市级(刘娇老师执教的《对称》)、区级(吴爱梅老师执教的《长方形的面积》)比武课,并且取得了优良成绩。今年五月,我们又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年轻教师将全部纳入到课研队伍中来,更好地以课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制定自我反思促进机制。
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何让自我反思,更有效地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呢?我们认为,可从几个方面来抓:一是“小反思与大反思结合”,一课一反思,让教学资源尽量少流失,一月一梳理,让他们学会发掘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整理成有理有据的较高水准的反思案例;二是典型引路,让有经验的教师不断地展示优秀的反思供大家学习、借鉴;三是领导点评,学校的主要领导定期分享教师们的反思材料,并给予点评,或指正或鼓励。
总之,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我们要拓开捷径让他们走上成长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