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漂流,让学生轻装前行江西赣州市教科所 廖健民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b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记是同学们最喜爱的书面表达方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书写形式自由活泼,孩子们在日记中是放松写,真表达,不受拘束。同时,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又具有被别人了解和了解别人的渴望,如果能将这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通过日记交流的形式来实现,一定能在碰撞中欣赏到更多人文佳作,寻找和体验到更丰富的人文思想情趣。
  为此,我们在学生中间开展了日记漂流活动,以四人为一个漂流小组,小组内每天每人轮流写日记,小组间日记本一周漂流一次,之后再将其中部分日记发表在班级博客的“漂流日记”专题中。
  日记漂流是一个习作漂流的机会,更是一次情感碰撞的机会。漂流日记中,可以说平常不太愿意、不太敢说的话,可以告诉同学不便开口的事,可以记叙没来得及和他人分享的事,可以诉平常不知如何表达的情。在漂流日记中,大家都忘记了自己是在写作文、写日记,找到了沟通的方法,找到了表达的感觉,真正体验了为表达而写的轻松,快乐地行进在人文写作的旅途中。
  
  一、欲言又止的日记,品不够的真
  
  这是在曾好同学《我的心事》一文后蓝冰同学的留言:
  “曾好,你不要伤心,你也不要‘恨’他们,你的爸爸妈妈其实很爱你!只是他们不会表达。你有伤心事,他们跟你一样,也有许多不顺心的事,或许也是因为你们之间的沟通还不够,才引起的一些小矛盾!你跟你的爸爸妈妈说,让他们一有空就陪你聊聊天!”
  而刘杰同学的《好想念以前的学校哦》一文,则引来了近十个回复。回复中,有劝解,有认同,更有鼓励,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同学真情。
  
  二、大胆“妄言”的日记,说不出的爽
  
  班上健美操队的三名同学在学校训练时和舞蹈老师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事后,何诚同学在《老师,我想对您说》一文中,写道:
  “……又是长时间的沉默,我们三个一直看着地板,不敢抬头看着曾老师。曾老师终于开口了:‘好,你们以后不用来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真想对曾老师说:‘我们三个并不是想伤您的心,让您不开心,只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自由,请您也原谅我们,其实我们也有很多烦恼的……哎……’三个女孩表达了练与不练健美操的犹豫和踌躇。”
  这篇日记引来了24个回复,其中包括文中的曾老师,她写道:
  “看到你的帖子我很吃惊!我希望跳操能带给学生的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希望你每次都用心去体会每次训练时老师讲的每句话,也希望你能体验到跳操时的快乐。这是一项富有激情的运动,又是富有创造性的运动,用心领悟你会感觉到这项运动的快乐的。”
  师生的芥蒂就在这来回交流中烟消云散。
  
  三、彼此分享的日记,道不尽的乐
  
  刘扬同学在《换座位趣事》中这样写道:
  “今天,我一到校,刚想坐下,突然,冯锐哈哈大笑说:‘刘扬真傻,连黑板也不看一下。’我一看黑板才知道要换座位了,我由原来的一大组,要换到第二大组,因此出现了一些笑话。在我的抽屉里放着一些衣服,我知道这是沈宇彬的东西,但我不小心放到安邦这里了,安邦以为是朱烨的,就给了朱烨,朱烨又以为是沈周舟的,就给了沈周舟,沈周舟又还给了沈宇彬。就这样,衣服经过了一番旅行,最终还是回到了主人的身边,真有趣。
  再一想,哎呀,也怪我粗心大意,哎!!!”
  同学们回复道:“下次要注意哦!不要再闹笑话了!”“我发现,换一次座位也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文中提到的冯锐则干脆直接反驳“我没说!”在你来我往的三言两语中,活泼的童趣令人忍俊不禁,可以想象,等孩子们长大了,再看到这些博客日志,该会是多么美好的童年回忆啊!
  漂流日记像一条流动的河,所过之处,留下了欢声笑语和诗情画意,载着孩子们在人文写作这条船上缓缓前行,流连忘返。
  通过班级博客这个网络平台,缩短了“写作”和“表达”的距离,通过学生自主写日记,让作文和生命融为一体,作文和个性相得益彰。同学们在轻松自由的日记写作、网络交流中找到了自我,感悟了生活,最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日记漂流,让学生轻装前行!
其他文献
一、聚焦:“艺术英语”的提出背景  爱伦·凯曾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如今,21世纪的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禁锢儿童精神的枷锁,以至于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几乎成为一种奢侈品”。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从情感侧面对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种生命表达”。儿童本位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思想。因此,“艺术英语”教学,力求立足儿童本位与艺术视域
策划人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印记。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应是学生思维恣意绽放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更好地面对未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为学生创设一个宽阔的发展空间。  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推出了一组名师文章,他们以生为友,深层关注;以学为重,深度融入,始终把学生放在课中央。相信他们的所思
研究,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新思维。这个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下面就以《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探索数学规律。  《和与积的奇偶
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冰冷美丽”的科学,无法用枯燥的数学去育人。然而我认为,只要教师潜心挖掘、精心设计,数学内容中内隐的教育内涵会不断浮现。结合以下教学片段,我谈谈在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润泽学生的心灵。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
一堂语文课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常常根据这堂课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是否多样而新颖,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方面衡量。在新课程已经改革多年的基础上,在语文课从繁华热闹到返璞自然的转变中,我们是否应该把研读教材的成功与否也纳入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中呢?其实,研读教材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新事物,它本身就应该伴随着语文教学一起前进,一起成长。然而,研读教材这个上课前的准备过程往往被忽视,相
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我一贯所秉持的。因为,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仅能洞悉“知识的本源”,获得大量数学活动的经验,而且还能学习和掌握数学学习和思考的一般方法、增长数学智慧。为此,每当遇到新知识点的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的归纳、计算公式的推导、数学性质和规律的发现),我都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让学生尽情享用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大餐。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我重点
社会偏见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存在,研究者在被试睡眠时,通过一系列的反社会偏见练习,最终减少已有的社会偏见。实验中,每一种类型的反偏见都与一个独特的声音进行相关。参与者接着小睡90分钟,在小睡期间,通过随机指派,一种声音被反复播放以提示并重新激活新学的相关内容。在醒后不久以及一周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时重新激活的训练可优先减少隐性的社会偏见。
“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养成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做到写实事,抒真情,说真话。”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习作指导课中如何贯彻落实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习作指导课的功能,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思维品质。本文就针对一节习作指导常态课(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始终是主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抓住一切机会、尽所有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此我借
张红娜 河南省许昌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许昌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推进素质教育“百名名师”之一,优秀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优秀教研员。  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的教研宗旨,逐渐形成了“严谨、求实、厚重、灵动”的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