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世璧:碧血丹心照戎装侠胆真义铸医魂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e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世璧院士■ 资料图

卢世璧(1930年7月~2020年3月28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骨科泰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1  拳拳从医抱国心,珍重留为家国用


  “身祗此身要珍重留为家国用,学需便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风雨飘摇、列强侵略的旧中国,身为肺结核医学专家的卢世璧父亲卢永春用挂在家里墙上的这幅字,让悬壶济世的大医精神在卢世璧心中种下救民报国的种子。
  救亡图存的号角从未这样嘹亮,精忠报国的决心从未这样坚定。1948年9月,卢世璧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医学预科,和同学一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向往革命和進步的火种在18岁的卢世璧心中点燃。
  在协和医学院求学期间,军管干部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老红军作风,让卢世璧为祖国卫士保障健康、为人民群众驱除病魔的人生目标愈加坚定。
  如今,位于北京西四环繁华地段的解放军总医院已是车水马龙,而在60年前,作为协和医院一名年轻的住院医师,卢世璧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位于市中心的工作地点调到这片西郊荒野,成为全军总医院的“拓荒人”。值班,就睡在简易的工棚里。尽管条件差,他始终坚信“组织的需要就是自己最好的选择”。
  卢世璧退休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他笑吟吟地来了,戴着助听器,拄着拐杖,声如洪钟:“今天虽然退休了,但我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不会过时,我还会继续尽我的绵薄之力,为我一生热爱的医学事业,为我一生热爱的总医院,继续发挥我的余热。”
  诚如所言,卢世璧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医学事业。他是我国骨科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把病人视为生死之交的医生。

2  搞科研,别想一次抱个金娃娃


  作为一名医生,需要怎样面对病患?“一名医生不仅应是技术高明的大夫,更应该是把临床和研究结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在卢世璧看来,一个小小的骨关节牵动的,是一位患者、一个家庭的生活与命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骨关节坏死是中国骨科医生最头疼的难题。当时,西方国家率先研制出了人工关节来替换坏死的关节,而中国的治疗还只能限于关节成形术。这种技术固然能暂时祛除病痛,却只能让骨关节处于游离状态,“残忍地”让患者无法正常走路、活动,落下终身残疾。
  “一定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人工关节!”卢世璧把目光投向了世界人工关节技术前沿。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想攻克中国骨科界的“珠穆朗玛峰”,怎么办?没有资料,没有图纸,卢世璧硬是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靠着当时国内仅有的一些外文医学杂志上的骨关节图片,用木头刻出了第一个人工关节模型。
  “那时候我们也不会画图,拿着木头模子再找人做工业制图,然后再灌注、浇筑、锻造。”和卢世璧一起工作的王继芳教授打趣地说,咱们研制人工关节让自己练就了“铜头橡皮肚子飞毛腿”——工厂从不留吃饭,出门只能靠公共汽车和走路,最重要的是不能怕碰钉子,“跟厂家说一遍说不通,就说三遍五遍十遍。搞科研,别想一次抱个金娃娃。”
  有了人工关节,还要确保关节插入骨髓后不能松动,以保持负重和屈曲的功能,这就需要骨水泥。但若技术不过关、操作不当,骨水泥可能在术中造成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卢世璧和同事们清楚,必须确保骨水泥材料的安全性万无一失。
  卢世璧叮嘱同事们:“医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要精益求精。”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手术室里,所有人屏气凝神,中国首例腕关节置换手术正在进行。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通过精度极高的操作,人工关节在骨水泥帮助下成功固定在骨髓腔内。缝合顺利,排异反应也未出现……
  卢世璧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对一个中国骨关节损伤患者而言:划时代的革命到来了!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卢世璧创新攻坚的步伐并未因荣誉而自满、停滞不前。攻克异体神经移植临床手术排异性难题、首创将记忆合金引入脊柱外科为患者治愈病痛……
  卢世璧用知识分子的锐意创新精神,为国家医学创新、护佑人民健康撑起“顶梁柱”。

3  近8旬4次请缨赴灾区


  卢世璧坚信,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军队的建设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人生才有价值。
  曾有不少医务人员的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过这样一双手的照片:干燥粗糙的皮肤包裹着严重变形的手指骨关节,指甲也已变形发灰、部分坏死……这就是卢世璧的手,长期在X光下为病人做骨头复位手术,自己的双手却永久性变形。
  “哪里最需要我,我就要到哪里去。”砥砺半个多世纪的风霜,卢世璧的目光依旧像刚刚披上戎装时那样坚毅,那样澄澈。
  对病人的爱和军人的使命感,让卢世璧一次次主动奔向最危险的地方——1966年邢台地震,36岁的他,带领医疗队走进邢台的席棚;1975年营口地震,45岁的他,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1976年唐山地震,46岁的他,辗转各地医院,抢救地震伤员。复查、复健,一待就是半年。2008年汶川地震,78岁高龄的卢世璧再次主动请缨。饱受老年性骨关节炎病痛的折磨,卢世璧一边拄着拐杖挪着步子,一边焦急地自责:“我要是能走快一点,就能多救一个人。”
  仁心柔术、铁医侠情。卢世璧的足迹踏遍崇山峻岭、海岛边陲,为出行不便、缺医少药的基层官兵上门服务,把党的阳光雨露送到官兵心坎上。手术、查房、教学,不管外出巡诊归来多晚,他都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了解上门就诊的患者病情……
  这就是卢世璧,一个精益求精、勇于攻坚的知识分子,一名追求纯粹、仁爱侠情的铁医战士。
其他文献
3月27日,山西省科学技术大会在太原隆重召开,会议就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壮大转型发展新动能作出全面部署,引发热烈反响。全省科协系统干部职工表示,将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一体两翼”优势,按照“科普、学术、智库”工作格局,围绕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积极服务山西转型高质量发展。   “这次全省科学技术大会是近年来我省召开的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次科技会议,
期刊
近日,广东省2020年高新区建设视频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宣读了省政府对清远英德高新区、肇庆西江高新区、湛江廉江高新區、韶关乳源高新区、汕头龙湖高新区、广州天河高新区6家新认定省级高新区的批文。
期刊
3月29日,医务人员将新冠肺炎患者转运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按照国家卫健委的整体部署,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所有的在院患者都将集中到该院中法新城院区,由来自北京的6支国家医疗队和同济医院集中收治。■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新华社电 记者董瑞丰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病毒“摸底”、药物和疫苗研发、防控策略优化……在抗击疫情的另一条战线上,千千万万科技工
期刊
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已进入到科技创新驱动范式。这是一个以科学发现即知识创新为源头,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终点的科技进步;是一个需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互动与合作的创新过程。创新平台实现了多方创新主体的融合与创新成果的共享,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创新领域在多个方面仍可以进一步提高:一是在投入阶段,可以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在桥连阶段,可以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配
期刊
前不久,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发布联合声明,将动员、协调和整合资金,共同支持两国科学界,为疫情防治提供科技保障和决策建议。这是全球科研力量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又一实践。   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离不开国际合作。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并呈现蔓延态势,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独善其身,仅靠单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力量也远远不够。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
期刊
走進山西省长治立新正骨医院综合大楼内,可以看见大厅内悬挂着不同类别的锦旗、荣誉牌匾。常立新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者,1999年1月至今还担任长治市政协委员;2017年3月当选为长治市人大代表,也是2011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  1988年,常立新创立了山西省长治立新正骨医院,并担任院长职务。在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来,他带领着一群同样怀揣梦想的从医者,以满腔的工作热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
期刊
2017年至2019年,按吨煤600元每吨计算,同比分别多回收煤炭资源28.8万吨、40.32万吨、19.3万吨,分别产生经济效益17280万元、24192万元、11602万元。这组数据是潞安集团古城煤矿自2016年10月实施松软煤层综放工作面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以来的“经济账单”。简单数据的背后是该矿让煤炭“颗粒归仓”的技术突破,更是该矿贯彻落实集约高效的新实践。   “古城煤矿工作面回采中上
期刊
谭振龙(左)与宁夏农林科学院专家一起查看小麦匀播机的效果。■ 资料图  驾驶舱没有司机,多道工序一次完成,自动拢起的田垄整齐均匀,每千米误差控制在两厘米内。  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区,这台安装了北斗导航设备的小麦匀播机赚足了眼球。  同样惹人注目的还有一位拄着拐杖的中年男子。匀播机工作的地方就在他的伊禾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  男子名叫谭振龙,附近十里八乡的农机手们都称呼他为“谭
期刊
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着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及中试基地,着力培育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我省首次明确提出“111”创新工程。  时隔不久,3月27日,全省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召开,会场门口摆放的“111”创新工程图板引人注目,一组看似无奇的图表数字更是让人振奋。很多人都明白,在这图表数字背后,蕴含着创新驱动的山西方案,昭示着山西从煤炭大省迈向科技强省的雄心与韬略。集中力量
期刊
“这种‘移动冷库’能让果蔬跨越千山万水仍新鲜如初,产品品质更优、销路更广,企业发展未来可期!”3月19日,正在指挥加快生产的石林禾泽蔬菜速冻加工厂总经理冯建国,从手机上收到“云南铁路首次采用蓄冷保温箱抢运援鄂物资”的消息,这让他欣喜不已。   云南省是高原水果和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不少高原特色农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随着全国复工复产步伐加快,老百姓对高品质农产品和食品消费日趋旺盛,这对冷链运输需求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