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 关于相亲那点事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亲,始于何时?恐无人讲得清,但其历史之悠远必是众人共识。
  在中国,但凡传承悠久之事必有一定之规,即所谓礼仪,这也就是我们常言的传统。相亲,因其关乎家族、阶层等社会重要因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件规则明细、礼仪完备的大事。然而,时下,相亲已成为晾晒丑恶、张扬沉沦的娱乐方式!
  
  新时代来临后,很多封建遗规均被摈弃,代之以浓重的时代气息和痕迹,相亲之事也莫能外,其形式与内容也发生很大变化,并往往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变化本不是坏事,革命亦不是不可,但如将麻雀变成乌鸦,将事物本质彻底颠覆则不能算是变化,即使在哲学范畴,此逻辑恐怕也讲不通。现如今,全国各地的不甘寂寞的各大卫视都在争办相亲类节目,打着相亲交友的旗号,《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等一时成为人们争睹的娱乐节目,边看边骂边骂边看,其热闹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超女快男。而节目中所制造出的话题的“骇人”程度,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宝马女”、“豪宅女”、“毒舌女”等各式各样的女人们开始在舞台上“争奇斗艳”,把相亲演绎成为非驴非马的游戏,丑陋的颠覆正愈演愈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大众对相亲的认知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紊乱的情绪,传统婚恋观遭遇到严峻的挑战,国家广电总局不得不出面整治。对于“相亲”的过于片面和偏激的呈现,是这些节目最大的诟病,也是其自取灭亡之处。说到底,相亲的下一阶段意味着相爱,如若过度的喧闹和恶炒,夺走了人们对于真爱的向往,那相亲的意义又何在?
  当然,相亲节目是无法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相亲的,它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多元择偶观下的几种并不太健康的价值观,可供娱乐,但绝非本质。但是,从中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方说,现代人的择偶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相亲已被物质化到了什么程度?相亲到底相什么?这种变化是人性的改变还是社会环境使然?所以,既然当下的环境致使我们对于相亲这件事产生了不少的迷惑和质疑,不如我们就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走近它,看看它原本的样子,看看它为何又成了现在的样子。毕竟,相亲之事之于本民族可谓传统,无数天作之合也曾源于此。与时俱进也好,物是人非也罢,其目的之单纯无外乎相识、相恋、相守。
  相亲,平常之事。相亲,单纯之事。相亲,非诚勿扰!
  
  50年代&70年代
  
  青睐工农兵
  在婚姻还属于严肃和保守阶段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爱情也是严肃、隐私的,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思想影响,相亲更像一项传宗接代的任务。当时,婚姻不再过多地受父母的干涉,更多的受到组织的制约,家庭出身的审核成为那个年代青年男女在婚恋中必经的程序。有不少有情人因为家庭出身的影响而错失良缘。
  军人、干部、工人成为当时女孩的优先选择,照片代替真人秀,先结婚后恋爱,有些人甚至是在洞房花烛夜才敢大胆瞧上对方一眼,看是否和照片相符。夫妻双方的责任和付出是他们那代人坚守的美德,尽管他们的爱情来得晚了些,却并不影响他们婚后的幸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淡如清水的爱情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爱情观一般都很积极,这反映在青年们的爱情追求对象大都围绕着军人、劳动模范,即使是结了婚成了夫妻,夫妻感情也是围绕在积极的劳动态度上的。比如:《柳堡的故事》和《小二黑结婚》,就是对军人的一种崇拜和向往;而《朝阳沟》、《李双双》、《刘巧儿》、《女理发师》、《女篮五号》,则是崇尚劳动者最光荣的爱情价值取向;描写“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视作品,比如《牧马人》、《蹉跎岁月》、《青春祭》,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主人公所处的特殊位置,使那时候的爱情更具有一种悲壮,以改造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和爱情,是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所普遍面对的。而《刘三姐》、《阿诗玛》、《天仙配》虽然是古装片,但影片传达给人们的也是一种劳动最光荣,或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有甜蜜的爱情的理念。可以说在红色年代里,爱情的价值体现很单纯,没有更多的功利和拜金性质,爱情显得尤为纯粹。
  
  50/70年代相亲故事之红色年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受访者
  汪元昌,1932年3月21生,初中学历,1950年3月参军,剿过匪,1951月3月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提干,曾任上尉作战参谋,1964年转业到一个地区担任人事政治工作,1975年提为科长,1982年任企业经理、总支书记,1993年退休,办一民营商业企业。
  
  无论在哪个年代,纯美浪漫的爱情都是人内心最初、最真的向往。但是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也许我们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和挚爱擦肩而过。但是在下一个路口,可能会邂逅我们一生的幸福。
  汪元昌曾有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但是因为他在部队,而他的女朋友的家庭是富农成分,所以组织没批准这桩婚事。这之后,他通过嫂子的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两个人是同乡,却一直未曾见面,只是见过双方的黑白照片。通过几次信后,就草率结婚。见面之日就是两个人的结婚之时,他们先结婚后恋爱。这种特殊的婚姻,在现在年轻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他们却平平安安,相亲相爱地生活了一辈子,成了生死相依的伴侣,前年还迎来了他们的金婚。
  您为什么选择相亲?
  汪元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吧!
  那时候父母对您选择的对象有干涉和要求吗?
  汪元昌没有,那时候父母影响很小,父母不再干涉婚姻,和解放前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风气很不一样。结婚的阻力主要来源于组织,组织要审核对方的家庭成分,组织上不批准就不能结婚。我和我的初恋女友没能在一起,就是因为她家是富农成分,组织上审查没有通过,我们被迫分手。
  她的什么地方打动了您,让您选择了她?
  汪元昌工作。我比较看中工作,看她在工作中的表现,是否上进。她是一个小学教员,她曾说过,“我拿了人民的钱,就要做人民的事,要对得起工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狂热年代,她也没有缺过一天勤,旷过一节课,许多时候还是带病坚持工作。
  她的家庭成分好吗?
  汪元昌她的家庭成分也不好,但是因为她有工作,所以组织上没有审查。第一次的抗争,使领导头痛,组织就没有再为难我,但是后来我和她结婚后,因为她家庭成分的问题,我的前途受到了影响,她哭求我,和我离婚,不想耽误我的前途。当时我是众人瞩目大有前途的年轻军官,从我当时的地位条件,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既才貌双全,又符合政治标准的对象,组成“美”好的家庭,扫清我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但我不能,决不能踏着她的脊梁骨往上爬。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丈夫,我决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坚信在我们共同生活的道路上互励互勉,同样能为社会主义做出有益的贡献。我拒绝了她离婚的要求,我要用我火热的心去温暖她快要冷却的心。这也许就是我一生中所能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了,我们的感情又产生了一个飞跃,从此进入了相依为命、生死共存的新阶段。
  能和我们讲讲您结婚时候的情景吗?
  汪元昌我们是1957年8月9日结婚的,当时既没有龙凤花烛、红盖头、插花礼帽、彩轿大马、吹吹打打,也没有现时的灯红酒绿、宾朋满座、浪漫情怀,而是各自带上单位证明,在乡政府领取结婚证,借用大姐一半瓦房一半草舍的家,请父母到场,共聚一顿午餐,就完成了终身大事。新娘没置一件衣服,也无嫁奁,新郎也无信物赠送。
  是什么让您和您的爱人相亲相爱相依走到了今天?
  汪元昌责任和付出的硕果,就是今天的相依。 付出是尽责的基础。不愿付出的人,是行为和思想的吝啬鬼,也是彻头彻尾的唯我主义者,自私虫。他只会吸别人的血来养肥自已。与这样的人结婚,你只能在油干灯尽时悄悄地死亡。
  没能和自己的初恋女友在一起,您是否为之后悔过?
  汪元昌每个人都摆脱不了历史的轨迹。在那个历史时期,我和她不可能有完美的结局,我们的命运早已钉在了历史的柱子上,由不得自己去选择。我曾为此抗争过,但是没能成功。我的一生犯过许多许多的错误,但最使我不能弥补的是对初恋情人的“遗弃”,虽然责任不完全在我。错误教育了我,使我真正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在情感中遵循的道德,从而避免了再犯错误。 因此我对后来的婚姻和生活特别珍惜,为此我也获得了一个一生相守的妻子和共同营造的温暖的家。 我现在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我的老伴,她也是一样的,她时刻关照我,吃饭穿衣一切的一切。我很满足。
  您对现在一些女孩的拜金主义、以物质为衡量标准找男朋友的择偶观怎样看待?
  汪元昌追求物质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不能把爱情与财富对立起来,财富是生活的物质基础,爱情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与物质可相互转换的,我们要提倡的是两者的和谐,相爱的两个人应共同努力去创造财富,这是共同的责任。婚姻还是应该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的结合不是买卖,人的情感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情感既可培养,但也可毁灭,主要在于当事人所持的态度。把生活建立在纯物质上是不可能持久的。家和万事兴。
  
  想起当年我们的故事……
  作者
  董秀娜,1949年8月8日生于天津。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80年代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创作发表作品500多万字,其中报告文学、散文、短篇小说、诗歌等多次获奖。
  
  1966年的冬天,天气特别冷。当时,我正在一所中专学校上学,“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里乱了套,老师不能讲课,学生人心惶惶,大字报铺天盖地。由于学校在郊区,我们都住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是不可能了,大家都成了“无业游民”。
  快到春节的一天,我接到同学董汉钊的邀请,希望我们几个同学能到他家去过年。我们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因为他的家和我们这些同学的家不一样,他家在营口道,住的是小洋楼,听说过去那里曾是“法租界”。
  年三十很快到了,我们应邀在天黑以后到他家。对于我这个在红桥区的低矮平房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董汉钊的家非常神秘,三层小楼、红色的木地板、楼上楼下住着同一家人,他的母亲身着中式服装,举止斯文。
  那天我们玩到很晚,吃着他家包的饺子。他的母亲说很想听我唱歌,我便唱了一首电影《农奴》里的一首插曲《翻身农奴把歌唱》。事后才知道,原来那时他家被抄家,爷爷和父亲都被批斗,门口贴满了大字报。我们晚上到他家,什么也不知道,无意中缓解了他家的紧张气氛。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次去他家也是一次“相亲”,他的父母对我的印象很好,后来我们交了朋友。
  70年代初,我们都工作了。我的父亲对这门亲事很不赞成,主要原因是他家“出身不好”,父亲还说,“资产阶级的子弟不可靠”。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心有余悸。后来,父母看我心思已定,也就勉强同意了。
  1975年我们结婚了。那时结婚很简单,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屋子当新房,一张家里给的旧桌子,立柜是请人帮忙打的,不用给工钱,我们拿了5元钱给家里,请木工吃了两顿饭。床单和窗帘都是自己绣花。按照当时的习俗,婆家应给儿媳妇买几身衣裳,可是他家经过“洗礼”已经变成了彻底的穷人,“彩礼”只能免了。
  当时,女方的陪嫁是两个木箱子,里边装上娘家给的东西。我当时在一家企业当木工,就自己用废木头和木屑板做了两只箱子。箱子是有了,可是里头装什么呢?
  父亲把我叫到身边,给了我120元钱。父亲说,你自己买点衣服和使用的东西去吧。于是,这120元钱就成了我全部的“财产”。记得我买了很多的东西,觉得自己已经像“财主”了。但是,贵的衣服是不敢看的,比如当时最时尚的海军呢半大衣。当时,我的弟弟在涉县铁厂工作,他用所有的积蓄在北京王府井商场买了一块蓝色的海军呢料子,寄回家的时候离我结婚的日子只有一个星期了。我急忙到裁缝店去定做,但还是没有赶上结婚,在“回四”的那天才穿上它。
  结婚是在家里,借了楼上楼下邻居家的房子,自己家人做饭,连酒水在内花了200元。人们随礼多是一些日用品,枕巾、被面之类。两个大姑姐去我家接亲,从和平区到红桥区倒换两次公交车。我穿了一套蓝制服,梳的齐肩短辫,自己用剪子把发梢剪齐,扎上了红色的毛线绳。
  临出门的时候,母亲在我们每个人的头上插了一朵“红喜字”。但是,走出胡同的时候,两位大姑姐悄悄地把她们头上的喜字摘掉了,放在口袋里。因为她们都是大学生,认为头上戴红喜字“太俗气”了,我这个新娘也随着她们把喜字摘了下来。
  我们坐10路公交车倒11路公交车,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家。一路上,除了我辫子上的红毛线,估计谁也看不出这是在“接亲”。
  一转眼,又是35年过去了,我家那个“资产阶级”到底也没有被我这个“无产阶级”“彻底改造”,我们用半辈子的时间演绎了一部家庭版的“阶级斗争调和论”。我们用辛勤的劳动从无到有创造出了一个幸福的家:1996年贷款在华苑小区买了三室一厅的住房,2000年在山里建造了乡间别墅,2004年我们又在蓟县下营镇开了个“蓝岭乡村俱乐部”……
  如今,女儿也到了婚嫁的年龄,男朋友是她的大学同学。前几天是女儿的生日,“准女婿”从加拿大寄来了一台原装佳能单反照相机,折合人民币近7000元。不久,也许女儿的婚礼将在遥远的异国举行。
  
  80年代&90年代
  
  开启个性化的天窗
  这是一个激情与理智碰撞的时代,在改革开放最初的二十年,社会逐步趋于开放,思想变得活跃,高考制度恢复,人们试图过一种尽可能丰富多彩、尽可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年代是一个强调个性和多元化的时代,蛤蟆镜、喇叭裤、摇滚乐、追星,琼瑶小说风靡,小虎队成为青少年的偶像,互联网进入中国……观念的解放,使得人们疯狂地尝试各种新鲜的可能性,他们的心灵同偌大的中国大地同时感受着新时代的震撼。
  
  探寻爱情的浪漫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人们的爱情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选择的雏形。初期的爱情价值观还是以有文化为代表,相亲的时候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干部,比如《月亮湾的笑声》里冒富大叔带儿子去相亲的情节,给儿子穿上干部服,插上两支钢笔,头上用水抹一下。这充分说明了刚富裕起来的农民们对自己的外表装饰向着文化方面靠拢。另外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也是描写高加林从农村青年到县城当干部后爱情观的变化。改革初期,爱情价值取向于工作积极者还是首选,比如:《咱们的牛百岁》、《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等。
  到了90年代,爱情的价值观才有了多元化的改变。从《疯狂的歌女》中,我们看到的是暴发户和歌星之间的那种有着金钱交换的爱情;《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则是下岗职工的爱情小事;小品《我想有个家》里也出现了拜金的现象,比如男主人公的前妻和人私奔,但小品本身表达的爱情观却是对于家庭的深层次思考,嫁有钱人和嫁有才人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诠释。电视剧《渴望》的播出,万人空巷,反响巨大,刘慧芳式的奉献精神在剧中充分体现,在为主人公命运担心的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爱情取向。电视剧《过把瘾》里爱情体现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分分合合是基于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也传达了一个信号,谈恋爱不可盲目和急躁,充分了解一个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
  这个时期最唯美的爱情当属《庐山恋》了,无任何利益的纷争,有的只是纯粹的爱情,以至于成为爱情影片的经典,但梦幻式的爱情,多多少少让人感到一种虚幻,但有个美好的追求也是很浪漫的。
  
  80/90年代相亲故事之改革开放
  
  平淡的幸福生活
  受访者
  刘秀荣,女,49岁,工厂退休职工,现任某大学宿舍管理员。
  
  什么是幸福?
  有人说,有很多很多钱就是幸福;有人说,找份好工作、嫁个好老公就是幸福……刘秀荣阿姨说,每天等自己的丈夫、儿子下班回家吃饭,是最幸福的时候。
  于是我知道,这是快乐美满的一家人。
  刘秀荣阿姨,曾是工厂的一名普通职工,退休后在某高校任宿舍管理员。婚后二十多年来,她一直过着平淡的生活,二十多年的时光也留给了她许多幸福美好的回忆。
  二十多年前,她在亲戚的介绍下和丈夫相识、相知、相爱。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逝、告别,然而,直到今天回忆起当年两个人相亲相恋的那段日子,她的眼睛里都会绽放出幸福的光芒。
  
  您和您的丈夫是怎样认识的?由媒人介绍还是通过朋友介绍?
  刘秀荣那是1982年,同事介绍认识的。闲聊时,谈到婚姻的话题,知道我没有对象后,就说要介绍一个朋友给我认识。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就想见个面,彼此了解一下。
  您当时有没有相亲的打算?
  刘秀荣我家有四个孩子,我是家里的长女,那时还讲究“长幼有序”,我要是不结婚,下面的弟弟妹妹也不能成家。家里一直希望我尽快结婚,亲戚朋友也给介绍过几个相亲对象,见过面,感觉都不合适。
  你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哪里?聊了多长时间?都说了一些什么?
  刘秀荣我们第一次见面在媒人家,父母和我一起去的,见面后,双方父母就回避了,留下我们两个人单独聊。当时特别害羞,不好意思看对方的脸,见完面连对方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主要是问问双方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在哪上班啊,家里有几口人啊。其实,这些在见面之前媒人都已经说过了,但当时也只能聊这些,没话找话嘛。聊了十几分钟就回各自的家了。
  您当时对您丈夫的第一印象怎么样?
  刘秀荣当时就是觉得他脾气特别好,老实本分,双方的家庭条件差不多,也算是门当户对吧。当时考虑更多的不是家庭条件,更注重的是对方的人品和能力。
  确定交往是在什么时候?
  刘秀荣见面后隔了两天就要给媒人回话。两个人都觉得对方不错,可以试着交往,就这样定下来了。
  能不能透露一下当时你们第一次正式约会的情况?
  刘秀荣我们第一次约会是在一个公园,两个人各自推着一辆自行车,边走边聊,说说各自的工作、生活,扯扯家常。
  交往时,经常约会吗?那时候年轻人的约会方式都有什么?
  刘秀荣那时工作忙,没有星期天,并不经常约出来见面。经常通信,在信里约好见面的时间、地点。约会时一般都是逛逛公园,去看场电影之类的,记得当时流行一部叫《庐山恋》的电影,电影中第一次有了亲吻的镜头,一起去看的时候,两个人都特别不好意思,脸都红了。
  有没有相互赠送过对方定情信物?
  刘秀荣当时流行女方给男方织围巾,男方送女方手表。我当年送过他围巾、手套、毛衣、毛裤,他送了我一块海鸥手表。男方送女方手表,女方接受的话,就表示这门亲事定下来了。
  什么时候决定结婚的,当时一般要送什么彩礼?
  刘秀荣交往了一年左右就结婚了,双方对彼此都没有什么意见,就把婚事办了。当时我丈夫这一边给了几百块钱,我用这些钱加上我父母给的一些钱买了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台电视机,这三样东西是那时结婚一般都要有的。
  您对现在年轻人的相亲持什么态度?您儿子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没有想过给儿子安排相亲的事?
  刘秀荣我并不反感现在年轻人相亲,但是一定要把态度摆正,对方的人品和两个人情投意合是最重要的。结婚是对人的选择,而不是对“物”的选择。我很尊重我的儿子,他什么时候结婚,是相亲还是自由恋爱由他来做主,我尊重他的选择。
  
  此情只关风与月
  作者
  张骏,男,1964年生,1981年毕业于武汉市第六中学,1985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留校,现在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任教至今,现任教授。与妻子1986年相亲相识,1989年结婚。
  
  时间倒回到1986年,那是我的流金岁月。
  在那激情燃烧的日子里,我就像一匹饥饿的狼,环伺左右。真到了该出手时,又变成了一只柔弱的小绵羊,畏手畏脚。所以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基本属于闷骚型的。
  和我的爱人结缘,还是我的一个朋友牵的线。
  那时,她在八楼上班,我在四楼工作,她住的女教工宿舍有一位我大学同班的女同学W,由于去W同学那里时见过她几回,所以就算认识了,在上班的楼道上遇见也打打招呼。
  有一次,周一,W同学说要请我吃饭,去了后发现她也在,低着头玩衣服角。刚吃一会儿,同学猛然说有急事,要先走,买了单后朝我做个鬼脸,又朝她努努嘴,急匆匆地走了。以我当时那饥饿的狼的敏感心理,我明白了,这是在撮合我们呢,于是,相亲的序幕就拉开了。
  吃完饭,就去湖边散步,一路说些天呀云呀风呀雨呀的毫无技术含量的话,临了,约个下次再散步的时间吧。
  我鼓起勇气说:“明天是周二,有空吗?再出来走走,与你一起走挺有意思的。”恭维,绝对是恭维,说这话时都没打心里过。
  她轻轻地说:“明天单位要加班。”她那个单位确实忙,我知道。
  我又一次鼓起勇气说:“那就后天吧,周三,咋样?”
  她又轻轻地说:“后天家里人有聚会。”
  我最后一次鼓起勇气说:“那就大后天,周四吧。”
  她又轻轻地说:“大后天要过组织生活。”
  我愣了片刻,她说:“党员每周四晚上都要过组织生活。”
  当时的党员、高学历女性难找婆家,人们在找对象时,更注重的是“实用”,倾向于找会持家过日子的女子,我怎么就这么“幸运”地“中弹”了呢。
  我以为她在推脱,正当我这只无用的小绵羊绝望之际,她突然说:“要不就周五晚上吧。”
  我大喜过望,还有戏……
  周五晚上,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又去相亲了。
  这回去了公园,两人一人一辆自行车,骑到了附近的一个公园,我在前面,到了公园门口,在一排自行车边上停好我的自行车,就去买门票了。
  这次约会,比上一次话多了一点,进了一步。
  有了前两次约会的基础,第三次约会,说话的技术含量就高些了。
  我试着问:“你属什么的呀?”这跟直接问别人年龄是一回事。
  她很快就答了:“我属兔,你呢?”这犯人好审,我还没上手段呢,她就都招了。
  我也马上就说了:“我属龙,十二生肖里唯一没有实物的。”
  她反应很快:“这么说,是最不实在的啰?”
  我尴尬:“啊,啊……我没有选择余地啊。”
  心想:可别因为这黄了啊,偏偏属了个最虚的属相。如果能选择,我宁愿属牛,多实在啊。而她又偏偏是个最聪明的属相。
  冷场……
  漫无目的地溜达……
  后来,还是她主动打破了沉默,提议去汉阳朋友家。
  取自行车,一人一辆,奔长江大桥而去。
  边骑边唱: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甜蜜的歌……甜蜜的歌……飞满天啰喂……
  那时的歌虽直白,但比现在的歌能表达心情。
  后来我才知道,她自己拿不定主意,带我来见ZW学姐,让她帮着把把关。ZW学姐说了我不少好话,说这人看着很憨厚,实在,靠得住。
  一个月后,单位发电影票,每人一张,我向一个不爱看电影的同事要了一张,一看,座位不在一起,又在同事间换了半天,总算换成了两张挨着的座。她特别喜欢看电影,那个时候精神贫乏,逮着个片子就看,也不管是什么。
  摸黑进去找坐,工作人员打着电筒过来,用电筒照了照两个挨在一起的座,侧身进去,坐好,把来时买的那袋爆米花放到中间的扶手上,开始看,手就不知不觉地抓爆米花吃。
  电影看到后半段,两只手就抓一块了,后面电影里演的啥就不知道了……
  
  2000年后
  
  乱花迷人眼
  “超女选出了个男的,快男选出了个女的”。一时间觉得这世界开始让人匪夷所思起来。一觉醒来,口头上,添了网瘾、试婚、整容、变性、伪娘、蜗居、蚁族、金融危机等敏感词汇。生活里,出现了郭敬明、朗朗、德纲、于丹、芙蓉姐姐、兽兽、凤姐、犀利哥、刘著他们的身影。命运中,平添了地震、雪灾、旱灾、H1N1这样的苦难。于是,又催生出剽窃门、艳照门、诈捐门、疫苗门、秒杀门……到现在,就连古老的相亲也没能逃得过被再次“包装”、重新“上市”的命运。无论是流传下来的集体相亲,备受青年追捧的网络相亲,还是争议不断的电视相亲、方兴未艾的桌游相亲都成了时下最受关注也多少令人苦恼的焦点。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比万花筒更加多姿多彩,不可思议的同时也难免让人眼花缭乱。
  
  传统爱情观开始颠覆
  这个时期的爱情已经进入了理智阶段,各种压力的堆积:学习、就业、住房、养老等因素堆积在一起,爱情价值取向有一些很微妙的变化。从《永不瞑目》里欧阳兰兰对肖童的霸占式的爱情里充分说明,爱情的世界里已添加了金钱因素,后来的《奋斗》更是把拜金和炫富表现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电影《桃花运》里的爱情观是多元的,有追求性体验的,有追求成功者的,也有追求金钱的,各种爱情都离不开拜金和对成功的追求。《杜拉拉升职记》、《爱情呼叫转移》把爱情和职场的争斗联系在一起。最能代表2000年以后爱情的莫过于电视剧《蜗居》,很现实地表现了各种压力下,爱情价值的畸变,这也引起了当代人的共鸣。
  
  2000年代相亲故事之商品社会
  
  到舞台上追求爱情
  受访者
  李江波,山东人,生于1972年9月15日,1994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系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7月10日到莱钢轧钢厂工作,2005年在莱钢被聘任为高级工程师。曾做客《当代工人》、《音乐千千结》、《农科频道》、《爱情来敲门》等节目,对“电视相亲”类节目颇为支持。
  
  2001年4月9日,山东电视台电视相亲类节目《爱情来敲门》让我们认识了一位39岁的山东籍高级工程师,李江波。台上凸显幽默、睿智、率真的工程师,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相当执著的“爱情追逐者”。对于另一半,他有着很多憧憬,他希望自己的爱人是温柔、体贴的传统女子,他希望能找到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人儿。他相信,世界上是有纯洁、美好的爱情的,像童话故事中的那样。多少年过去了,他依然不想结束自己的憧憬,并且努力地寻觅着自己的真爱。于是,在许多人想着借助“电视相亲”类节目炒作自己的时候,他则真正是为了寻找爱情而去的。《非诚勿扰》的导演在看了那一期《爱情来敲门》后,致电邀请他也去参加自己的节目,并且询问他是否会选择马诺。他坚定地说:“不会。”他觉得如果他说会,那么导演也许就安排他与马诺同台了。那样的话,自己的相亲还是会变成“个人秀”,这背离了他的初衷,是他不想看到的。
  在别人看来,“电视相亲”节目的出现与风行也许是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更多的是人们发泄表现欲的需要。但是对李江波而言无非是多了一个认识陌生人的机会,而他正是想抓住一切机会,为爱情加速度。
  
  有很多人对相亲这件事有所抵触,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李江波大多数的时间是不抵触的,觉得相亲是一种比较直接、简单的择偶方式。但是如果家人干涉得太多就会觉得抵触了。印象很深刻的那一次是我刚毕业不久,妈妈想为我向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提亲,可正是因为双方父母都是同事,难免涉入其中,干涉很多,给我造成了很大压力,于是我便有了反感的心理,最终回绝了他们。
  在择偶的事情上你会受到家长意见的影响吗?
  李江波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会考虑他们的感受,但是绝对不会放弃自己的主见。
  你对当下女性对另一半要求过高的现象有什么看法?
  李江波我也遇到过一见面就问我是否有车、有房的女孩。说实话有些反感。虽然追求爱情基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决不能让物质欲扼杀了爱情的美好。
  你觉得自己对爱情的态度是怎样的?
  李江波我是个相当执著的人,也是个完美主义者。很多人劝我将就,我不答应。我觉得感情上的事情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
  是怎样的契机让你想到参加《爱情来敲门》的?
  李江波其实很随性。我是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个节目,觉得很适合自己,所以就报名了。报名10天后,我接到了导演的电话,说我很有积极性和表现力,可以直接上节目。
  你觉得参加电视相亲类节目,自身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李江波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坚信自己一定行的自信才能在节目中表现出众。
  家人或朋友对于你参加《爱情来敲门》持什么样的态度。
  李江波单位上下都很支持我参加这个节目,朋友也一样。至于父母,最初他们曾抱着怀疑和担忧的心情劝我放弃报名。但当他们看见我在节目中的优秀表现时也还是高兴得笑不拢嘴,同时赞成我以后有机会再去参加。
  很多人认为去参加“电视相亲”节目的人是出于作秀的目的,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相亲,你是怎么想的?
  李江波我不否认这类节目的确有炒作、表演、作秀的成分在里面。也有很多人是出于其他的目的来参加节目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是本着相亲的目的而去的。我希望有更多与人接触、交往的机会,所以参加了这个节目。我也希望观众可以以一种平和的心去看这个现象。其实是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造就了这样的节目。
  去之前,是否想过真的能在这个节目中找到意中人。
  李江波想过。因为我是单纯地去相亲的,所以我很认真地在进行。山东卫视也很用心的,非常希望能促成,同时也要保证节目的可欣赏性 。
  你想对还在相亲这条路上跋涉的人和即将走向“相亲之路”的人说点什么?
  李江波这是一个不错的交友方式。积极地展示自己,把握好机会,不要让幸福溜走,并且要相信幸福就在前面。
  
  桌面上的爱情游戏
  叙述者
  张天帅,济南人,生于1984年11月。2005年毕业于山东经济学院。大学毕业之后,怀着伟大的理想成为“北漂”一分子。2008年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2009年,接触到桌游,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喜爱至今。
  
  找到爱情的过程就是等待邂逅的过程。传说中,两个相爱的人是切成两半的苹果,被天各一方地放置着,等到再次重合的那天。但是听起来美好而简单的事情将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于是对于爱情的追求就更是难上加难……
  我第一次的相亲是在大学刚毕业之后。姨妈“伙同”我母亲为我介绍了一个女孩子认识。起初我是不想去的,觉得相亲是找不到对象的人才会采取的投机方式,是下下策。但是从小听话的我始终没能拗得过我的母亲。
  和女孩子见面的时候,我觉得很是尴尬,几乎找不到任何话题。大家为了“找对象”这样赤裸裸的目的硬是凑在一起,聊的也都是很私人的问题,实在让我难以接受。自那一次起,我讨厌上了相亲。
  谁不渴望自由恋爱呢?在茫茫人海中,没有任何预兆地相遇,或者一见钟情,或者日久生情,而后永结同心。但是这样美妙的事情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机会遇到的,至少上苍没有把这样的机会留给我。生活圈子的狭小,为我能认识更多的人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再加之我的性格相对腼腆,与人表白这种事情就更不容易了。许久之后,我还是不得已地走上了相亲的道路。
  我见过很多女孩子,有朋友介绍的,家人介绍的,热心的陌生人介绍的……她们中间,有极其功利的,有相当自我的,有自命不凡要求男方入赘的,还有专门迷信星座、血型的。五花八门,匪夷所思。若是遇到一见面就问房、问车的人,我就更忍受不了了。我不得不承认她们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她们并不是适合我的人,同样,我也无法满足她们的要求。甚至我开始觉得相亲这样的方式本身就不适合我。
   而接触桌游则是在一年前,我的一个哥们儿说要给我介绍一个女孩子认识,以桌游的形式。在当时,我只是听说过桌游这个名词。好像是玩腻了短信、QQ、MSN、电脑游戏的年轻人把“战场”放到了桌面上,同时,更近距离地交流。是一种“不插电”的游艺项目,玩的东西都是一些益智类的成人玩具。但用桌游来相亲却是第一次听说。得知在不少的城市,桌游相亲已经成了时尚的择偶方法。它要比网恋或者媒妁之言来得真实许多,也有很多人已经在玩桌游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爱人。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同朋友去了一家桌游吧。
  那天,我们一共四个人,我和我的哥们儿还有两个漂亮的女孩子。互相介绍之后,我知道聂丽就是哥们儿要给我介绍的女孩子,她生得白白净净,挺招人喜欢。我想在当时,她也一定知道我来桌游的目的,但是我们谁都没有多说什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游戏的环节。这是我第一个爱上桌游相亲的瞬间,那种心照不宣的自在让我感到通体舒畅,原本略带紧张的心情也得到了缓解。
  大家在一起玩的第一个游戏是最经典的叠叠乐。每一个人从码放很高的积木中间随意抽取一条木块儿并且保证积木不会坍塌,同时还要按照木块上所载明的要求做事……
  游戏让我忘记了那一次出门之前的目的。我被游戏的轻松、愉悦又略带紧张、刺激的气氛所包围。游戏到了一半,每一个人几乎都忘记了自我,完完全全地投入到了游戏中。当时,我也会找寻机会观察聂丽。我发现她开朗、活泼,笑起来很好看。她是个做事大气的女生,从不计较游戏的输赢。她是个负责的女生,只要木块儿上写着的要求她都会百分百地完成。于是,我有一种错觉,是她的出现才使这场游戏如此好玩。我也一样地感悟到,能在短时间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人是传统相亲形式所无法达到的。能轻轻松松、毫无尴尬、冷场地完成一次相亲也是传统模式所不行的。把爱情游戏摆在桌面上,应该是对“桌游相亲”的最好诠释。也正是这种突破以往形式的相亲让我能够自由自在地和聂丽接触。我以一起游戏为由约她出来,同时在游戏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聪明和幽默,而这一切都来得不着痕迹。
  现在,我和聂丽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她开始欣赏我的聪明与幽默,喜欢和我相处。我知道,我的幸福已经离我不远了。这场“爱情游戏”我将是赢家。
  
  相亲面面观
  1.你会排斥相亲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去相亲?
  2.双方第一次见面时,你最关注对方什么?
  3.你觉得相亲时“相物质”的比重会占多大?
  4.你理想中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
  5.对于《非诚勿扰》这一类的相亲节目,你有何看法?
  
  刘征
  年龄:19岁 性别:女
  职业:学生籍贯:河北
  婚姻状况:未婚
  
  1.在自己有相亲意愿而且对方的综合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会去。
  2.最注重对方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
  3.在物质方面占百分之七八十吧。
  4.家世好有能力品貌出众深情专一。
  5.这是一个娱乐节目,以炒作和娱乐为主,从中很难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伴侣。
  
  唐莉
  年龄:20岁 性别:女
  职业:学生籍贯:天津
  婚姻状况:未婚
  1.不会,媒妁之言其实靠谱。在没有结婚对象,却需要结婚的时候。
  2.是否懂尊重、懂礼貌。
  3.物质是基础。这不是“拜金”,婚姻生活本是真实的。
  4.一生不离不弃。
  5.终归还是娱乐节目。
  
  吕诚
  年龄:22岁 性别:男
  职业:学生籍贯:天津
  婚姻状况:未婚
  
  1.不排斥。要结婚时会相亲。
  2.气质、谈吐、品位。
  3.40%。
  4.善解人意,热爱生活,乐观,心胸开阔。
  5.当成是娱乐节目来看就行了。
  
  杨光伟
  年龄:23岁 性别:男
  职业:待业青年 籍贯:贵州
  婚姻状况:未婚
  
  1.不排斥。生活圈狭窄的情况下。
  2.人品和感觉。
  3.因人而异。
  4.人品好,体贴,善良。
  5.娱乐节目,娱乐看。
  
  杨北
  年龄:24岁 性别:男
  职业:活动策划 籍贯:天津
  婚姻状况:未婚
  
  1.有了一次不成功的相亲经验以后,我觉得相亲没有多大的意义;人与人交往是件很微妙的事情,尤其是爱情或婚姻,目的性太强的话会出现很多问题。我还是更趋向于在生活中结识朋友,际遇爱情。
  2.外貌,相由心生。外貌可以透露出一个人很多的信息,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性格等等。接下来才是生活中的了解与沟通。
  3.我觉得相当大,爱情也好,婚姻也好。我认为从来不是组合起来过日子而已。物质与精神,我都是一个强者,面对婚姻和爱情,我从来不屈就或妥协。
  4.聪明漂亮开心爱生活。
  5.我从来不看电视,从QQ空间分享看过几个《非诚勿扰》的节目片段,了解不是很多,感觉就是综艺节目。前一段时间我应邀参加了天津卫视的《全城热恋》,当男嘉宾,他们说是跟《非诚勿扰》一个性质的。录完节目我就明白了,什么相亲女孩呀,全是艺人。
  
  李彬
  年龄:24岁 性别:女
  职业:编辑籍贯:天津
  婚姻状况:未婚
  
  1.不排斥。29还没嫁出去我就参加《我们约会吧》!
  2.谈吐,味道。
  3.最少一半,两个人怎么也得大略相等。
  4.没出现所以不知道。
  5.挺好玩的,首先这是档笑料在主,相亲在次的节目。
  
  王飞
  年龄:26岁 性别:男
  职业:厨师籍贯:河北
  婚姻状况:未婚
  
  1.有点排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去。
  2.形象。
  3.70%以上吧。
  4.温柔贤惠,通情达理。
  5.不反感,感觉挺好笑的。
  
  胡竞文
  年龄:26岁 性别:女
  职业:编辑籍贯:新疆
  婚姻状况:已婚
  
  1.有一点,觉得挺别扭的。家长催促的情况下,会去相亲。
  2.待人接物和感觉,还有第一印象,有一些人见第一面就会莫名觉得很反感。
  3.比重相对大一些,因为介绍人在介绍的时候已经衡量过一些物质条件了;如果通过家长,对于这方面或许会考虑更多。另外,一般情况下,在相亲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心理预期,如果女方条件很好,绝不会允许物质条件太差的男性,而物质情况较好的男性,则会过多考虑对方年龄、长相等条件。
  4.就是我老公呀,还有什么好理想的。在一起就是最理想。
  5.炒作的嫌疑比较大,而且感觉商业运作的痕迹有些明显。
  
  问题:
  1.你会排斥相亲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去相亲?
  2.双方第一次见面时,你最关注对方什么?
  3.你觉得相亲时“相物质”的比重会占多大?
  4.你理想中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
  5.对于《非诚勿扰》这一类的相亲节目,你有何看法?
  
  张妮娜
  年龄:28岁 性别:女
  职业:自由职业 籍贯:秦皇岛
  婚姻状况:未婚
  
  1.我挺排斥的。
  2.衣着,言谈,素质。
  3.我觉得应该占60%。
  4.体贴,包容,一个世界的,可以双宿双飞的那种。
  5.其实说实话,我挺讨厌这类的,我觉得多数都是怨妇。但是,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吧,都是现实问题,人也越来越现实,反映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马佳
  年龄:30岁 性别:女
  职业:HR 籍贯:天津
  婚姻状况:已婚
  
  1.排斥。因为我觉得那样目的性太强,感情不够纯粹。
  2.动作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嘛。
  3.70%。因为这是见面最前提的东西。
  4.没有理想只有现实。
  5.娱乐而已,不必过于认真。
  
  杨逍
  年龄:30岁 性别:男
  职业:房地产策划 籍贯:郑州
  婚姻状况:已婚
  
  1.排斥。个人认为美好的女子很多,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近水楼台,皆可得月;而相亲是不随性,不随缘,甚至生活贫乏的体现。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去相亲。
  2.外貌与谈吐。
  3.应该跟她其他条件(比如年龄、体重)成正比吧。
  4.美貌与智慧并重,柔情与正义共存。
  5.苏格兰情调,请勿模仿。
  
  爱情与形式并无关联
  
  故事一
  “那时候人们的想法很单纯”
  李英 男:77岁
  王勤 女:78岁
  
  1950年我国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中明确提出反对父母包办婚姻,提倡男女婚姻自由。于是,在那样一个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的时代背景下,工人内部倡导自由恋爱的氛围十分浓厚,这两位老人的爱情故事便开始于这样的建国初期。
  
  那时,他们是在同一个纺织厂工作的普通工人。老人王勤说:“那时,在工厂里自由恋爱的人很多,大家出身都一样,都是工人。”在50年代初的工厂里,工会团委经常会组织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如舞会、游园等,工人们在一起跳集体舞、划船、打球等,活动非常丰富,所以工人之间相识相知并最终走在一起的人有很多。而且,由于当时工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下班后常常还要在夜校中继续学习。李英和王勤两位老人便是在上夜校的过程中认识的。那时,他们坐同桌,一个18岁,一个19岁。“我们的感情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常常在一起做作业,学习上互相帮助,而且年龄上又相近,性格也合得来,她的长相也不错”,听到老伴儿讲过这番话,老人王勤笑笑说:“我们当时谈对象常常会看对方的长相啊、人品啊、技术水平啊、工作啊等等。但大体上,那时候人们的想法都很单纯很简单。因为当时没有什么负担,只是一心想干好革命工作,要求进步,而且结婚后两个人可以住进15平方米大的工人新村(职工宿舍),然后再用存下来的钱添置一些家具,就开始过日子了。”那时候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多大的差异,一个月几乎都是70多块钱,所以,相互之间也很少去看对方的物质条件。两个人情投意合,到了适婚年龄,往往就在工厂里面和其他几对新人一起举行个集体婚礼,工会组织开个大会,便结为夫妻了。
  
   “我觉得,我们那会儿就是挺顺利的就过来了,那时人的头脑都简单,”老人李英说。采访中,两位老人常常习惯用“简单”来形容当年的婚恋经历。在他们看来,情投意合的两个人,是可以共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的。经过两年的恋爱,两位老人于1953年结婚,57年的相伴相守筑就了现在这样一个三代同堂温暖和睦的大家庭。
  
  故事二
  起步阶断的困窘我以为贵在坚持
  马樱花女奔四
  
  在马樱花看来,她与自己另一半的相识虽叫做自由恋爱,但还是有点姻缘巧合的。男方是女方哥哥的同学,第一次见面是因为男方来女方的家里玩,那时他们都二十出头。而他们最终能修成正果还是“经过了一番曲折斗争的”。
  “刚开始时,觉得他的家里太穷了,而且他还特别瘦,而且我妈嫌他脸小,一个巴掌全遮完了,不够男子汉。但是后来发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特别细心体贴还会做菜,我有次带女友去玩,他问我如何招待,我说不要太麻烦了,搞七八个菜就行了。到那去一瞧,我的天,满满一桌菜,花红柳绿,太感人了都,我女友吃得嘴里油直淌啊,立马劝我说,机会不容错过。”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未来的态度和能力,能让马樱花觉得与这个人在一起,是可以放心安心开心的。
  在她看来,他们两个人起初的交往目的并不是奔着婚姻去的,因此,对于对方的长相、收入、家庭背景等并没有太多的顾虑,相处起来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后来当他们真正开始在一起生活时,因感情的慢慢积累而增加的默契和期许会掩盖掉生活本身施加的负担。“起步阶断的困窘我以为贵在坚持,只要你相信对方和自己,也相信生活本身天道酬勤,我想日子会像芝麻一样节节高的。”
  而两个人在十多年婚姻生活中的相处之道也是重在宽容,“有时候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大家都有低头的可能。你把自己当公主的时候,请问你把对方当王子了吗?”她说这么多年来她的婚姻并不存在什么刻意的坚持,而真正存在的是相守。所以,她一直觉得两个人的日子过得还算有味道。“婚姻中最宝贵的,我以为是看到对方的优点,我们要做的是欣赏大于厌倦,这样,日子才有继续过的可能性。”
  
  故事三
  爱情毕竟不像一件事物那样唾手可得
  梦丫头女24岁
  
  梦丫头的爱情经历在这个时代中会显得颇为“古典”,他们之间青梅竹马的爱情故事会让你在这个喧嚣又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寻找到一份难得的清澈、宁静。
  她说自己的爱情故事特别简单:他和她是自小就认识,在无锡的小镇上两家只有几百米的距离。在两人慢慢长大了以后,长辈们会拿他们开玩笑说,你们俩从小这么好,就索性结成夫妻,做一家人吧。“他一直很照顾我,当然非常愿意。但一开始也有些顾虑,因为之间太熟悉,所以对他就有一种类似哥哥一样的亲人的感觉,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爱情。”
  后来,她的父亲患了癌症,从去上海动手术,到回无锡接受化疗,再到在家休养,他一直陪伴在她和她父亲的身边。“那时候我觉得,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他都是能够让我托付一辈子的。或许,这样的感情也是属于爱情的范畴,我们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恋爱时,她对他一直都是属于依附型的,“但结婚后才发现,自己特想对他付出,有种洗尽铅华,洗手作羹汤的感觉。也许,找到真爱和心灵的归宿,是每个女子的愿望吧”。
  她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后积累的、水到渠成的感情,应该是建立在双方心灵契合的基础上的。“当我们与情感相遇时,一开始总认为会走到最后的,谁不渴望自己能与相爱的人牵手呢?所以,无论怎么样唯美的、浪漫的、华丽的感情,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中断了,对当事人都是一种痛,每段感情都不是游戏。如果,你只是在找这样的一个男人,而不是想爱这样的一个男人,这种动机一开始就是不对的。如果你以为有了丰厚的物质条件,然后加上所谓的感情,才是属于自己的婚姻,那其实是因为自己想过这样的生活,与爱情婚姻无关。爱情毕竟不像一件事物那样,唾手可得。它可遇而不可求,这或许就是爱情迷人的地方。”
其他文献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所有人,包括你,总是不知不觉地陷入抱怨中,它如影相随,如风而来。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和一位知心朋友在杭州大厦“必胜客”用餐,优雅的环境,彬彬有礼的服务生,还有刚刚从烤箱里端出来的可口比萨……餐厅里播放着优美的钢琴曲,朋友说那是他最喜欢的《天空之城》。  一切多么美好。  但是我们开始讨论“必胜客”的比萨为什么这么贵,而中国的“掉渣饼”的口味一点儿也不比比萨差,凭什么只卖三元
期刊
书名《西藏生死恋》  作者羽芊(藏名:多吉卓嘎)  出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定价28.90元    在这物欲横流、无处不充满利益诱惑的都市,我们有多少人曾感到孤冷失望?“爱情”这两个字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奢侈的愿望。难道我们的时代已无处寻觅一尘不染的爱情?  还记得《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电影吗?那让我们痛苦、压抑但温暖的爱。其中有一段话,女孩说:“里昂,我想我是爱上你了,你是我所爱上的第一个人。”杀手问
期刊
古装戏里,女人的美,多半是她们的首饰,美得有声有色。  一只纤纤玉手,水葱似的,因戴了翡翠,便添了妩媚。女子坐在琴边,只管沉凝,静玉已生香了。若玉指抚琴,轻捻慢拢,琴曲拨得怎么样,不要紧。要紧的,是女人的风情,早从翡翠的指间飘散出来。如此的美,是兰花指配珠宝的诱惑,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  茶坊几边,有素净女子,青丝如瀑,明眸如水,穿藕色衣裳。衣裳上,绣着茶花,衣美,人美。可,最美的,还是她把盏品
期刊
结婚时你说,我们不求荣华富贵,只求白头到老,可是你没做到。只是短短的十三年,你就毅然决然地离我和女儿而去。  你说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将来不管干什么,只要健康快乐就好。可是你没做到。你走后,女儿曾大病一场,离了你的女儿如今也快乐不起来,常常搂着你的照片偷偷流泪。  你说你的父母遭了一辈子的罪,干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将来哥嫂们不管,我们给养老送终,这个世界上女儿赡养老人是最好的办法。可是你没做到
期刊
大概是中国公益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某些公益机构或个体给民众带来了很多恶劣的记忆。因此,在中国,公民的公益行动和真正的公益机构的行动经常会被质疑,而我个人感觉这种质疑的无限制泛滥是不健康的,也是悲剧性的。  我们这次发起的为西南旱区募捐公益行动,最大的感慨就是被质疑之后的挫败感,这个感觉非常不良。因为,如果每一个人在实施公益的时候,都要经受一场质疑的考验,那么我想,将来,从事公益的人会越来越少。  社
期刊
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宣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句极具人文关怀的标语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但冷静思考,我们却无法回避现实的尴尬:各地“漂”们无奈的青春;人际关系的冷漠;工业化发展与宜居指数的矛盾;人文精神与功利主义的冲击;流动人口的平等化之争……中国20年的城市化进程略显生硬,由此带来的种种矛盾却日益突出。  哲夫: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从世界发达国家看,许多国家城市化进程已
期刊
尼采并不是仇恨女性才写出“回到你的女人身边,带上你的鞭子”这样看起来充满暴力和威胁的话。按照我的理解,人一旦进入所谓的“爱情状态”大都神魂颠倒。相爱的人什么疯狂的山盟海誓都可以随意抛出,只要能打动对方,什么煽情,什么有蛊惑力,就说什么。古代人如此,现代人亦如此,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如此。  尼采追求露·莎乐美的失败,其实就是他情感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已,他这边烧火棍子一头滚烫,那边莎乐美小姐不屑地一
期刊
我是一个太不同的人,儿时一场残酷的意外,磨灭了我所有之于孩子对世界的幻想。意外带来的上肢萎缩、下肢瘫痪宣告了我将终生躺在墙里而不知墙外的世界。我最喜欢也最恐惧太阳的照射。那炙热的光,它那么切近地于我的肌肤上爬行,留下瘙痒的感觉,而我却离它如此遥远,永不可及。对于活着,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听时间滴答、滴答的回音。我一度感觉,我体内鲜活的细胞在一个一个如泡沫般破裂,我每天都会死去一点儿,一点一点直到世界
期刊
A片区    【中国国家馆】  1.参观中国馆排队少则45分钟,多则两个小时以上,要做好准备提前预约。  2.看点:  49米层:①钢化玻璃地板②陆川拍摄的电影《美的历程》。③100多米长的《清明上河图》。  41米层:可乘坐轨道游览车参观。  33米层:介绍未来中国低碳城市。    【外国国家馆(除东南亚外的亚洲国家)】  ◎巴基斯坦馆:有别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可品尝秘制烧烤、香浓奶茶等。  ◎尼
期刊
时装向来是个话题不断的舞台,好像这里有很多可资议论的题材。什么是流行,什么是风尚,各有各论,千奇百怪,人们在没完没了地品头论足,时尚中人也习惯了在口诛笔伐中前赴后继,不遗余力。时尚、潮流真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或者说,它们根本就不是个东西。    国内的时装周都无一例外地打国际牌,好像不冠以“某某国际时装周”不足以表达规格,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基本不沾国际的边,不久前结束的“北京中国国际时装周”也概莫能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