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这是南北朝时江淹所作《别赋》中的句子,也是我喜爱的诗句。诗里没有具体描绘送别这一过程中的人物行动,而是不惜笔墨地渲染送别的背景,我的山水画效仿诗句的精妙,画中的繁复山水弥散着人的情志,石头按照自己的方向崩落,树丛寻找天空的方向生长。
初识绘画 师恩难忘
我从小就在少年宫学习画画,少年宫是我绘画生涯的起点。我三年级时,少年宫的张宝珠老师带着我们去泰山写生,那是我第一次登临泰山。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泰山会成为我“山水世界”中的重要角色。
在少年宫学画的日子,我是快乐的。如今我虽已小有成绩,但我依然时常怀念那时的恩师张宝珠。人们熟悉的是画泰山松柏的张宝珠老师,而我的“张宝珠老师”另有其人,他辛勤抚育我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名望。
后来,我也像张宝珠老师一样,成为了一名教小朋友画画的小学教师。二十年的执教生涯,让我在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的绘画也因此变得更丰富。在学校的活动室“舞墨轩”里,我常常和孩子们一起绘出多姿又多彩的世界。
在绘画的路上,老师一直是我的引路人。我读济南师范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时,老师杨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国画的魅力。记得杨老师在给我们上第一堂国画课的时候,他只用简單的工具,就呈现出了奇妙多变的水墨形象,把我深深地吸引了,自此,我迷恋上了国画,并一直坚持至今。
误洒颜料 画境即现
有的老师领我走上绘画之路,有的老师带我攀登绘画之峰。在学校当美术老师期间,我常常会把习作拿给张志民老师看,希望自己在名师的指导下能有所长进。有一次,学校举办活动,红色的颜料被碰洒,把我的画作给染了。当我把画拿给张志民老师看的时候,张老师指着被红色颜料染了的画作说:“这个挺好的。”从张老师的话语和这幅“阴差阳错”的画作中,我受到了启发,作画不能“人云亦云”,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赋予它与众不同的意味。
2007年,我有幸考上了张志民老师的艺术学硕士,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在山水画的道路上扎实进取,节节攀登。读研期间我开始着迷于李白的豪放,并创作了不少以游仙体诗歌为蓝本的诗意画。后来,我探本求源,上溯汉魏六朝,于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等领域,拓宽视野,寻求突破。在张志民老师的指导下,我锤炼笔线、参研墨法、辨识古器、蓄养心志,将千年流传的古器物纹饰纳入山水造境的过程中。
怀抱山水 沉醉其中
儿时参加绘画夏令营与小伙伴嬉戏于山涧小溪,成年后与画友冒酷暑顶严寒多次写生于泰山之间,恋爱时与爱人诉情于泰岱山村……这些难忘的美好记忆让我一次次投入到泰山的怀抱并获得了无数的创作灵感。多年来,我以泰山为母题,创作了一系列主题性的山水画作品。
在多次的泰山写生过程中,我发现了泰山独具特色的风光,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旷美的西溪山水,幽奥的天烛胜境,灵秀的桃花源风光及绮丽的南麓风景……这些各具特色的泰山景观,都成为了我画作的对象。
《泰岱山行图》就是选取了泰山南麓绮丽的山水作为表现内容。我将南麓最典型的山水林木加以组织,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同时将自己的山行体验融于画中。树木的表现强调以生活为根基,将古拙朴实的栗子树和各种杂树呈现于画中,既还原了自然生态风貌,又打破了以往多以古松为主的惯用手法。水云采用了传统留白的形式,更尊重生活中瀑水云气的形态特征。山间树林采用积墨的手法使其形成浓重的块面,以加强画面的厚重感,体现泰山林木繁茂的特点。
我一直生活在济南,对泉城山水也颇有感情。在我看来,济南处处是美景,且更亲切,更动人,更容易入画。繁忙的工作与学习虽然让我无暇游历名山大川,但把济南山水小景画得灵动自然,引人入胜也很有意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我用作品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编辑/公晓慧 助编/张媛媛)
初识绘画 师恩难忘
我从小就在少年宫学习画画,少年宫是我绘画生涯的起点。我三年级时,少年宫的张宝珠老师带着我们去泰山写生,那是我第一次登临泰山。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泰山会成为我“山水世界”中的重要角色。
在少年宫学画的日子,我是快乐的。如今我虽已小有成绩,但我依然时常怀念那时的恩师张宝珠。人们熟悉的是画泰山松柏的张宝珠老师,而我的“张宝珠老师”另有其人,他辛勤抚育我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名望。
后来,我也像张宝珠老师一样,成为了一名教小朋友画画的小学教师。二十年的执教生涯,让我在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的绘画也因此变得更丰富。在学校的活动室“舞墨轩”里,我常常和孩子们一起绘出多姿又多彩的世界。
在绘画的路上,老师一直是我的引路人。我读济南师范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时,老师杨鹁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国画的魅力。记得杨老师在给我们上第一堂国画课的时候,他只用简單的工具,就呈现出了奇妙多变的水墨形象,把我深深地吸引了,自此,我迷恋上了国画,并一直坚持至今。
误洒颜料 画境即现
有的老师领我走上绘画之路,有的老师带我攀登绘画之峰。在学校当美术老师期间,我常常会把习作拿给张志民老师看,希望自己在名师的指导下能有所长进。有一次,学校举办活动,红色的颜料被碰洒,把我的画作给染了。当我把画拿给张志民老师看的时候,张老师指着被红色颜料染了的画作说:“这个挺好的。”从张老师的话语和这幅“阴差阳错”的画作中,我受到了启发,作画不能“人云亦云”,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赋予它与众不同的意味。
2007年,我有幸考上了张志民老师的艺术学硕士,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在山水画的道路上扎实进取,节节攀登。读研期间我开始着迷于李白的豪放,并创作了不少以游仙体诗歌为蓝本的诗意画。后来,我探本求源,上溯汉魏六朝,于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等领域,拓宽视野,寻求突破。在张志民老师的指导下,我锤炼笔线、参研墨法、辨识古器、蓄养心志,将千年流传的古器物纹饰纳入山水造境的过程中。
怀抱山水 沉醉其中
儿时参加绘画夏令营与小伙伴嬉戏于山涧小溪,成年后与画友冒酷暑顶严寒多次写生于泰山之间,恋爱时与爱人诉情于泰岱山村……这些难忘的美好记忆让我一次次投入到泰山的怀抱并获得了无数的创作灵感。多年来,我以泰山为母题,创作了一系列主题性的山水画作品。
在多次的泰山写生过程中,我发现了泰山独具特色的风光,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旷美的西溪山水,幽奥的天烛胜境,灵秀的桃花源风光及绮丽的南麓风景……这些各具特色的泰山景观,都成为了我画作的对象。
《泰岱山行图》就是选取了泰山南麓绮丽的山水作为表现内容。我将南麓最典型的山水林木加以组织,使观者有可游可居之感,同时将自己的山行体验融于画中。树木的表现强调以生活为根基,将古拙朴实的栗子树和各种杂树呈现于画中,既还原了自然生态风貌,又打破了以往多以古松为主的惯用手法。水云采用了传统留白的形式,更尊重生活中瀑水云气的形态特征。山间树林采用积墨的手法使其形成浓重的块面,以加强画面的厚重感,体现泰山林木繁茂的特点。
我一直生活在济南,对泉城山水也颇有感情。在我看来,济南处处是美景,且更亲切,更动人,更容易入画。繁忙的工作与学习虽然让我无暇游历名山大川,但把济南山水小景画得灵动自然,引人入胜也很有意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我用作品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编辑/公晓慧 助编/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