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名著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实践方面分析了高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学生;名著;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名著阅读,但凸现出来的高中学生淡漠名著阅读的现象还没有出现很好的转机,阅读的浮躁和功利心态仍然左右着学生的阅读视线,他们要么将文学名著的审快感混同于浅层次的感官愉悦,要么将有审美价值的“名著阅读”混同于随心所欲的自发阅读。当今中学生名著阅读中最主要的症结:
一是社会和校园的阅读生态环境还不够成熟
社会阅读生态环境对高中学生名著导读活动的开展还没有足够的自觉意识,因为名著阅读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名著的阅读指导常常止步于“应试”的门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外阅读、包括名著阅读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参考课程,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名著阅读应该是被引导之后的有目的有价值的阅读,既不应是自发的跟风阅读,也不应是被人为拔高的所谓的“名著鉴赏”,否则学生无法消化经典名著阅读这一文化大餐;校园的阅读生态环境也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名著导读在一些学校中只是作为部分年级学生的探究性、拓展性的选修课程,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阅读指导支配权,所以,在课程的安排形式和时间方面都得不到足够的保障。
二是阅读文本的博大精深的主题造成了导读的障碍
传统的武侠、言情和时尚的网络文学有固定雷同的主题模式,容易迎合普通的阅读群体的思维和口味,而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思想深邃,语言典雅,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一般很难达到自如畅快的阅读境地,影响了阅读群体的稳定和扩大。
三是缺乏有效的名著导读
所谓的名著导读,我个人认为就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阅读时空里,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探究的、创造性的阅读,启发学生从现代审美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实现整体感悟,也是指导学生品读文学名著的策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体现了培养阅读主体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本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一方面要为低层次阅读的学生铺垫基础,在阅读形式的多样、阅读文本的选择、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心理的辅导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还要为较高阅读层次的学生架设阅读框架,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进一步反省特定时代的文化观对开拓现代文化审美视野的价值。
四是名著阅读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对于名著阅读的过程,现代阅读指导的成果和效应都无法进行量化评价,充其量,仅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高低,或者是从一个学生是否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来简单地体现出来,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名著阅读积极性和影响力的发挥。
对于名著导读的研究与实践中呈现的问题理当因势利导,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该不断加强名著阅读观念的自觉意识,为形成“书香校园”和“阅读社会”做舆论导向和理念铺垫。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胜任感
阅读兴趣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精神的渴求,从而唤起主体的审美注意,触发阅读动因。阅读动因作为一种阅读情感活动的内在动力,能够唤起学生自觉阅读的行动,使阅读变为有意识、有目的、有审美价值的活动;阅读动因也为阅读行为的持续提供不竭的源泉,表现出对文本意义的积极探究和自主审美,推动阅读成为有生趣的情感活动。
布鲁纳指出:“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到兴趣。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对一种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除非他在这种活动中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胜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阅读中的自我胜任感,这带给学生的肯定和激励作用是很大的。“通过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胜任感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让他们改善自己的环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胜任感,那么,在他们眼中,阅读文学名著只是课堂阅读生活的自然延伸,不是令人难以企及的“圣地”。
二、寻找学生阅读生活的“快乐源”
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刘兆吉先生指出:“快乐的感受和美感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美育是“快乐源最有效的教育手段。”那么,注意发挥名著阅读的美育功能,让美感渗透到阅读体验中,进而使阅读成为愉快的活动。当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审美心理活动的快乐之源,在学生享受阅读的同时,会渐渐形成自觉自愿的审美习惯,从而为培养良好的审美个性打下基础。
但是,文学艺术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为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不可能像其他艺术门类那样直接塑造形象,只能间接地塑造非直观性的艺术形象。要让学生愉快地感知文学艺术“非直观性”美感,并激发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需要搭建一定的沟通平台非常重要,如开设阅读课、举办阅读讲座等。
三、名著导读要构建师生“对话”的美好氛围
对于高中生来讲,阅读某些名著是阅读能力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艺术和师生情感的交融是打开学生认知之门的金钥匙。尽管高中学生的文化常识和生活感知己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要激发他们阅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名著,还是需要通过有效的师生“对话”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认知和审美需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让阅读情感产生共鸣,实际上也是情感迁移作用的一种体现。情感迁移是“一个人对他人、他物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他物有关的对象上去的一种独特现象。通过情感迁移,一个人对原来没有感情的人和物也会产生情感。”我们知道,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常常会让学生产生情感归属感和“爱屋及乌”的感情迁移。教师在课堂内外时常表达和展示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倾向,表现出对阅读的热爱和激情,这一定会感染学生,再加以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向师作用,更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到不由自主的感动,由追随教师阅读到主动创设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教师不断和学生分享阅读经验和体会,为名著导读搭起了一个了望台,也是学生阅读的理想媒介。拓展阅读中,教师将课本中的名著选文作为阅读延伸的拐杖,凭借自身的阅读积累和学识修养,将更多的故事背景告诉学生,比如作家创作的生活情景,作家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思想意图,教师自身阅读的心理体验,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读书故事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的阅读发现等,在师生交流中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一定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文学作品的好奇心和审美期待,为师生共同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情感资源,从而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及用心制造的阅读氛围是阅读展开的最好中介。总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和审美体验的网络化传送,既为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开筑了一条开阔自如的通道,也为文学名著审美价值的发现阅读做了最具有亲和力的“情感投资”。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学生;名著;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名著阅读,但凸现出来的高中学生淡漠名著阅读的现象还没有出现很好的转机,阅读的浮躁和功利心态仍然左右着学生的阅读视线,他们要么将文学名著的审快感混同于浅层次的感官愉悦,要么将有审美价值的“名著阅读”混同于随心所欲的自发阅读。当今中学生名著阅读中最主要的症结:
一是社会和校园的阅读生态环境还不够成熟
社会阅读生态环境对高中学生名著导读活动的开展还没有足够的自觉意识,因为名著阅读对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名著的阅读指导常常止步于“应试”的门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外阅读、包括名著阅读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参考课程,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名著阅读应该是被引导之后的有目的有价值的阅读,既不应是自发的跟风阅读,也不应是被人为拔高的所谓的“名著鉴赏”,否则学生无法消化经典名著阅读这一文化大餐;校园的阅读生态环境也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目前,名著导读在一些学校中只是作为部分年级学生的探究性、拓展性的选修课程,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阅读指导支配权,所以,在课程的安排形式和时间方面都得不到足够的保障。
二是阅读文本的博大精深的主题造成了导读的障碍
传统的武侠、言情和时尚的网络文学有固定雷同的主题模式,容易迎合普通的阅读群体的思维和口味,而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思想深邃,语言典雅,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一般很难达到自如畅快的阅读境地,影响了阅读群体的稳定和扩大。
三是缺乏有效的名著导读
所谓的名著导读,我个人认为就是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阅读时空里,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探究的、创造性的阅读,启发学生从现代审美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实现整体感悟,也是指导学生品读文学名著的策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体现了培养阅读主体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本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一方面要为低层次阅读的学生铺垫基础,在阅读形式的多样、阅读文本的选择、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心理的辅导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还要为较高阅读层次的学生架设阅读框架,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进一步反省特定时代的文化观对开拓现代文化审美视野的价值。
四是名著阅读活动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对于名著阅读的过程,现代阅读指导的成果和效应都无法进行量化评价,充其量,仅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高低,或者是从一个学生是否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来简单地体现出来,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名著阅读积极性和影响力的发挥。
对于名著导读的研究与实践中呈现的问题理当因势利导,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该不断加强名著阅读观念的自觉意识,为形成“书香校园”和“阅读社会”做舆论导向和理念铺垫。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胜任感
阅读兴趣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精神的渴求,从而唤起主体的审美注意,触发阅读动因。阅读动因作为一种阅读情感活动的内在动力,能够唤起学生自觉阅读的行动,使阅读变为有意识、有目的、有审美价值的活动;阅读动因也为阅读行为的持续提供不竭的源泉,表现出对文本意义的积极探究和自主审美,推动阅读成为有生趣的情感活动。
布鲁纳指出:“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到兴趣。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对一种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除非他在这种活动中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胜任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阅读中的自我胜任感,这带给学生的肯定和激励作用是很大的。“通过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胜任感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让他们改善自己的环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胜任感,那么,在他们眼中,阅读文学名著只是课堂阅读生活的自然延伸,不是令人难以企及的“圣地”。
二、寻找学生阅读生活的“快乐源”
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刘兆吉先生指出:“快乐的感受和美感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美育是“快乐源最有效的教育手段。”那么,注意发挥名著阅读的美育功能,让美感渗透到阅读体验中,进而使阅读成为愉快的活动。当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审美心理活动的快乐之源,在学生享受阅读的同时,会渐渐形成自觉自愿的审美习惯,从而为培养良好的审美个性打下基础。
但是,文学艺术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为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不可能像其他艺术门类那样直接塑造形象,只能间接地塑造非直观性的艺术形象。要让学生愉快地感知文学艺术“非直观性”美感,并激发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需要搭建一定的沟通平台非常重要,如开设阅读课、举办阅读讲座等。
三、名著导读要构建师生“对话”的美好氛围
对于高中生来讲,阅读某些名著是阅读能力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艺术和师生情感的交融是打开学生认知之门的金钥匙。尽管高中学生的文化常识和生活感知己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要激发他们阅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名著,还是需要通过有效的师生“对话”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在认知和审美需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让阅读情感产生共鸣,实际上也是情感迁移作用的一种体现。情感迁移是“一个人对他人、他物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他物有关的对象上去的一种独特现象。通过情感迁移,一个人对原来没有感情的人和物也会产生情感。”我们知道,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常常会让学生产生情感归属感和“爱屋及乌”的感情迁移。教师在课堂内外时常表达和展示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倾向,表现出对阅读的热爱和激情,这一定会感染学生,再加以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向师作用,更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到不由自主的感动,由追随教师阅读到主动创设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教师不断和学生分享阅读经验和体会,为名著导读搭起了一个了望台,也是学生阅读的理想媒介。拓展阅读中,教师将课本中的名著选文作为阅读延伸的拐杖,凭借自身的阅读积累和学识修养,将更多的故事背景告诉学生,比如作家创作的生活情景,作家在文本中要表达的思想意图,教师自身阅读的心理体验,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读书故事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的阅读发现等,在师生交流中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一定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文学作品的好奇心和审美期待,为师生共同阅读提供了更多的情感资源,从而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及用心制造的阅读氛围是阅读展开的最好中介。总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和审美体验的网络化传送,既为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开筑了一条开阔自如的通道,也为文学名著审美价值的发现阅读做了最具有亲和力的“情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