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多的内涵于流行音乐中,如何更好地推进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的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课题。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歌曲元素、器乐元素、戏剧曲艺元素、歌舞元素等四个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独特运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音乐元素 流行音乐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渗透下,中国流行音乐获得了比较长足的发展。朱哲琴和何训田的一曲《阿姐鼓》,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流行音乐备受瞩目,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题材和音乐元素运用于流行音乐中。与此同时也引申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和流行音乐完美结合?这个问题激发了许多音乐理论家和包括歌手在内的音乐人苦苦探索的精神。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流行音乐走过的那段流金岁月,细微感知流行音乐中流淌的那些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对历史的回顾、对细节的体察,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更充分地理解这一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音乐,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可以说就是现在的“流行音乐”。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月光下的凤尾竹》、《翻身农奴把歌唱》、《打起手鼓唱起歌》这些民族歌曲就是因为恰切稳妥、淋漓尽致地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并配之以优美动听上口的旋律,从而使得流行音乐歌曲不仅好听、好唱而且好记,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音乐中更多地增添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像腾格尔带有蒙古族风格的《蒙古人》、《天堂》等;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情人》、《艾里莆与赛乃姆》等带有新疆特色的歌曲,这些现代乐器和配器手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其他比如西藏风格的《回到拉萨》、《坐着火车去拉萨》等,他们用古朴茁壮的音乐语言和当代音乐手法诉说着青藏高原的胸襟、巍峨雪山的圣洁和西藏人民的虔诚。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很有必要“细数”那些流行音乐成功“流行”的背后蕴藏着哪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或者说,是哪些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独特运用促进了流行音乐作品的成功。
一、 少数民族歌曲元素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歌海和音乐之乡的美称。在他们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社会交往关系、闲适娱乐等活动中,处处可闻见其歌声。我们所熟知的生活情景比如从事农业生产、婚庆葬丧、男女情歌对唱、他乡思念故土时等少数民族人民都载歌载舞。而且,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节日,比如壮族的歌、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采桑节对歌、瑶族的耍歌堂、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回族的花儿会等。情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房屋) ,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比如,富有浓郁蒙古族风格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火华词,阿拉腾奥勒曲),以优美的牧歌风曲调赞颂了内蒙古草原美丽如画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旋律优美动人,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黄土高坡》、《信天游》等一批“西北风”歌曲的流行就是西北民歌素材与流行歌曲结合的成功典范。
从这些事例来看,庞大的民族音乐宝库为流行音乐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既让民族音乐在新时期有了拓展和变化,也为我们的流行音乐点缀出更浓厚的中国色彩。
二、少数民族器乐元素
众所周知,不同的音乐形态就有不同的音乐器材。在中华大地上,各少数民族群体中蕴藏着数量较为可观的民间乐器和乐曲。据有关统计,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其表现性能丰富多样。各民族的民间乐曲均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合奏曲又分吹奏乐、拉奏乐、弹拨乐、锣鼓乐以及丝竹乐、吹打乐、弦索乐等。少数民族的乐种也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还有苗、壮、彝、侗、瑶等民族的芦笙乐和铜鼓乐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周杰伦创作的《东风破》、《千里之外》、《菊花台》等歌曲不仅运用了民族音乐调式特点,还在歌曲的伴奏中注入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
三、少数民族戏剧曲艺元素
戏曲音乐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综合了民歌、歌舞、器乐及说唱的艺术形式。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剧种、曲种如藏剧、白剧、壮剧、漫瀚剧(蒙古剧)、侗剧、彝剧、苗剧、布依剧、毛难剧、傣剧、唱剧(朝鲜族) 、新城戏(满族)等。
台湾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乐主体就是吸取了我国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调。
四、少数民族歌舞元素
歌舞是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一为鼓舞,是采用击乐伴奏,合节起舞。主要是以鼓为伴奏乐器,用特有的节奏和音色变化,配合舞姿。如壮族的蜂鼓舞 和 扁担舞 、佤族的 木鼓舞 、朝鲜族的长鼓舞 ,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 铜鼓舞等。二为跳乐,是一种完全用乐器伴奏的舞蹈,如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摆舞 和 天鹅舞 、锡伯族的 贝伦舞、西南各少数民族的 芦笙舞 、 葫芦笙舞 、月琴舞 、 三弦舞等。三为踏歌,即在歌声和乐声中踏着舞步欢跳,是载歌载舞,或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的形式。蒙古族的安代、维吾尔族的来派尔及赛乃姆、壮族的采茶舞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彝族的甲苏、白族的大本曲、侗族的琵琶歌、壮族的末伦等。
流行音乐中所内蕴的少数民族风格借助于流行这一渠道快速传播开来,并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着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群体,加强了民族团结的情结,极大地促进、助益国家文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发达。而且流行音乐自身内在的生命力行进在民族化的道路亦将上更加繁荣昌盛。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的结合形式之所以成为大众音乐生活文娱生活中较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除音乐题材、艺术内容方面,就其乐感旋律方面来说它就具有普通大众易接受性,就其音乐语言来说具有亲切优美、通俗易懂性,就其世俗音乐的审美意识而言,声情并茂的演唱、宣泄性的音调、活泼动感的节奏等,就能调动听众的五脏六腑。
我们这里以《吉祥三宝》为例。《吉祥三宝》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喜爱,就充分说明了如果好好开掘少数民族艺术宝藏,流行音乐将另有一番天地。正如著名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所说:“独创性成就了《吉祥三宝》,它的广受欢迎,也表明少数民族艺术能在传承加创新的基础上重新进入时尚、流行的行列。”《吉祥三宝》的作者布仁巴雅尔也如是反复强调:“民族音乐重要的不是改编,而是继承。我会广泛吸收京剧、管弦乐等音乐元素,但最重要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音乐,而不是一味迎合时尚。只有从自己民族音乐的根处才能挖掘出新东西,也只有自己的原创才能走向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有效结合,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大范围传播,也有利于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反观当前流行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如果仅仅只是强调流行音乐的“流行”,结果就只是庸俗的泛滥化;如果仅仅只是注重少数民族音乐的“少数”,结果也只能是固步自封。因此,越是能打破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越为全国普通大众接受的音乐作品,就越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这正应了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当然,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艰巨的课题,如何才能把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更巧妙地融合进流行音乐中与之密切相结合、把少数民族的真正变为大多数人的和全世界的,这就需要最广大的音乐人士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从而使我国民族化的流行音乐作品在世界乐坛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杨杰.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趋向[J]. 民族音乐. 2007年04期.
[2]王欣昕,刘可祎.从流行音乐中寻找节奏记忆的捷径[J]. 北方音乐. 2010年07期.
[3]王斌.论流行歌曲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 企业家天地. 2010年05期.
[4]吴高园.当代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J]. 长江学术. 2010年03期.
[5]武敏.“中国风”流行歌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J]. 艺术教育. 2008年12期.
[6]邵玲.论“中国风”歌曲对流行乐坛的影响[J]. 作家. 2010年14期.
[7]周晓莹,刘茜.“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审美特征研究[J]. 大舞台. 2010年09期.
[8]李娜娜.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J]. 人民音乐. 2011年0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 音乐元素 流行音乐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渗透下,中国流行音乐获得了比较长足的发展。朱哲琴和何训田的一曲《阿姐鼓》,不仅让世界对中国的流行音乐备受瞩目,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题材和音乐元素运用于流行音乐中。与此同时也引申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和流行音乐完美结合?这个问题激发了许多音乐理论家和包括歌手在内的音乐人苦苦探索的精神。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流行音乐走过的那段流金岁月,细微感知流行音乐中流淌的那些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对历史的回顾、对细节的体察,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更充分地理解这一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音乐,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可以说就是现在的“流行音乐”。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月光下的凤尾竹》、《翻身农奴把歌唱》、《打起手鼓唱起歌》这些民族歌曲就是因为恰切稳妥、淋漓尽致地运用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并配之以优美动听上口的旋律,从而使得流行音乐歌曲不仅好听、好唱而且好记,受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喜爱。
进入21世纪以来,流行音乐中更多地增添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像腾格尔带有蒙古族风格的《蒙古人》、《天堂》等;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情人》、《艾里莆与赛乃姆》等带有新疆特色的歌曲,这些现代乐器和配器手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其他比如西藏风格的《回到拉萨》、《坐着火车去拉萨》等,他们用古朴茁壮的音乐语言和当代音乐手法诉说着青藏高原的胸襟、巍峨雪山的圣洁和西藏人民的虔诚。
那么,在这里我们就很有必要“细数”那些流行音乐成功“流行”的背后蕴藏着哪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或者说,是哪些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独特运用促进了流行音乐作品的成功。
一、 少数民族歌曲元素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歌海和音乐之乡的美称。在他们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社会交往关系、闲适娱乐等活动中,处处可闻见其歌声。我们所熟知的生活情景比如从事农业生产、婚庆葬丧、男女情歌对唱、他乡思念故土时等少数民族人民都载歌载舞。而且,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节日,比如壮族的歌、彝族的火把节、侗族的采桑节对歌、瑶族的耍歌堂、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回族的花儿会等。情歌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森林或在月光下、火塘边、公房(供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房屋) ,都荡漾着优美动听的歌声。
比如,富有浓郁蒙古族风格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火华词,阿拉腾奥勒曲),以优美的牧歌风曲调赞颂了内蒙古草原美丽如画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幸福生活。旋律优美动人,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黄土高坡》、《信天游》等一批“西北风”歌曲的流行就是西北民歌素材与流行歌曲结合的成功典范。
从这些事例来看,庞大的民族音乐宝库为流行音乐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既让民族音乐在新时期有了拓展和变化,也为我们的流行音乐点缀出更浓厚的中国色彩。
二、少数民族器乐元素
众所周知,不同的音乐形态就有不同的音乐器材。在中华大地上,各少数民族群体中蕴藏着数量较为可观的民间乐器和乐曲。据有关统计,各种形制的乐器达五百余种,有拉奏、吹奏、弹奏和击奏等类别,其表现性能丰富多样。各民族的民间乐曲均含有独奏曲和合奏曲。合奏曲又分吹奏乐、拉奏乐、弹拨乐、锣鼓乐以及丝竹乐、吹打乐、弦索乐等。少数民族的乐种也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还有苗、壮、彝、侗、瑶等民族的芦笙乐和铜鼓乐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周杰伦创作的《东风破》、《千里之外》、《菊花台》等歌曲不仅运用了民族音乐调式特点,还在歌曲的伴奏中注入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
三、少数民族戏剧曲艺元素
戏曲音乐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综合了民歌、歌舞、器乐及说唱的艺术形式。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剧种、曲种如藏剧、白剧、壮剧、漫瀚剧(蒙古剧)、侗剧、彝剧、苗剧、布依剧、毛难剧、傣剧、唱剧(朝鲜族) 、新城戏(满族)等。
台湾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乐主体就是吸取了我国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调。
四、少数民族歌舞元素
歌舞是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一为鼓舞,是采用击乐伴奏,合节起舞。主要是以鼓为伴奏乐器,用特有的节奏和音色变化,配合舞姿。如壮族的蜂鼓舞 和 扁担舞 、佤族的 木鼓舞 、朝鲜族的长鼓舞 ,苗、瑶、彝、水、黎等民族的 铜鼓舞等。二为跳乐,是一种完全用乐器伴奏的舞蹈,如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摆舞 和 天鹅舞 、锡伯族的 贝伦舞、西南各少数民族的 芦笙舞 、 葫芦笙舞 、月琴舞 、 三弦舞等。三为踏歌,即在歌声和乐声中踏着舞步欢跳,是载歌载舞,或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的形式。蒙古族的安代、维吾尔族的来派尔及赛乃姆、壮族的采茶舞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彝族的甲苏、白族的大本曲、侗族的琵琶歌、壮族的末伦等。
流行音乐中所内蕴的少数民族风格借助于流行这一渠道快速传播开来,并在很大程度上感染着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群体,加强了民族团结的情结,极大地促进、助益国家文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发达。而且流行音乐自身内在的生命力行进在民族化的道路亦将上更加繁荣昌盛。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的结合形式之所以成为大众音乐生活文娱生活中较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除音乐题材、艺术内容方面,就其乐感旋律方面来说它就具有普通大众易接受性,就其音乐语言来说具有亲切优美、通俗易懂性,就其世俗音乐的审美意识而言,声情并茂的演唱、宣泄性的音调、活泼动感的节奏等,就能调动听众的五脏六腑。
我们这里以《吉祥三宝》为例。《吉祥三宝》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喜爱,就充分说明了如果好好开掘少数民族艺术宝藏,流行音乐将另有一番天地。正如著名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所说:“独创性成就了《吉祥三宝》,它的广受欢迎,也表明少数民族艺术能在传承加创新的基础上重新进入时尚、流行的行列。”《吉祥三宝》的作者布仁巴雅尔也如是反复强调:“民族音乐重要的不是改编,而是继承。我会广泛吸收京剧、管弦乐等音乐元素,但最重要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音乐,而不是一味迎合时尚。只有从自己民族音乐的根处才能挖掘出新东西,也只有自己的原创才能走向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有效结合,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大范围传播,也有利于流行音乐的健康发展。反观当前流行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如果仅仅只是强调流行音乐的“流行”,结果就只是庸俗的泛滥化;如果仅仅只是注重少数民族音乐的“少数”,结果也只能是固步自封。因此,越是能打破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越为全国普通大众接受的音乐作品,就越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这正应了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当然,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艰巨的课题,如何才能把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更巧妙地融合进流行音乐中与之密切相结合、把少数民族的真正变为大多数人的和全世界的,这就需要最广大的音乐人士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从而使我国民族化的流行音乐作品在世界乐坛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杨杰.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趋向[J]. 民族音乐. 2007年04期.
[2]王欣昕,刘可祎.从流行音乐中寻找节奏记忆的捷径[J]. 北方音乐. 2010年07期.
[3]王斌.论流行歌曲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 企业家天地. 2010年05期.
[4]吴高园.当代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J]. 长江学术. 2010年03期.
[5]武敏.“中国风”流行歌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J]. 艺术教育. 2008年12期.
[6]邵玲.论“中国风”歌曲对流行乐坛的影响[J]. 作家. 2010年14期.
[7]周晓莹,刘茜.“中国风”流行歌曲的审美特征研究[J]. 大舞台. 2010年09期.
[8]李娜娜.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J]. 人民音乐. 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