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语文课程资源意识,掌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和能力,对于有效拓展语文教学途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切实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活化教材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圣经’,应把它作为课程資源的一种,与其它的课程资源一起支撑新课程。教师要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将其整合与加工,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比如,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上都配有插图,教师不要拘泥该课插图的单一要求,可适当变换调整,一图多用,以拓展练习方式;旧图新用,既丰富了练习的内容,有利于将前后的知识点有机地衔接起来,一举多得;至于教科书、练习册上的文字内容作一些变化,综合利用,把原来孤立的语言点一一串联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要求或形式上作由易到难的渐变,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教科书上的练习、短诗不要简单处理或任务式地过一遍,应当加以补充利用。通过教师优美的师范,让学生经常地、反复地在课前或课间说说、读读,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如我们把教材中的意蕴深长的诗歌配上熟悉动听的歌曲旋律来突破领悟难点;我们录制配乐诵读的磁带,为师生的欣赏、练习和模仿提供蓝本,既辅助了教师教学,有便于学生课后自我操练、自娱自乐。语文图片和录音磁带的开发,可以组合和活化了现有的教材资源,而且达到了丰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在现有的教材资源向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你还要看到一扇扇窗,千万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只有当你领着学生去把它们一扇扇打开之时,你才会体会到它们的价值,同时,这些资源被充分利用之时,也正是学生学习活动越来越丰富的过程。
二、挖掘活动资源,拓展课堂教学
活动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语文、掌握语文、运用语文,就需要教师去挖掘丰富的活动资源。开发、设计与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活动要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用语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链接并拓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样灵活、新颖开放、活动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充满趣味性,富有生活气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打破教材定势,想象变化结局
学生对课本中的童话、成语等故事很感兴趣,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要求学生表演、续写故事、改变故事的结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表演课本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以”到了第二天,乌鸦又从森林里叼回来一块肉,站在树杈上休息,正好被刚出洞的狐狸看见了“为开头进行续编故事,并说出这样编的理由。经准备后,同学们积极地发言,故事中的狐狸行骗手段一个比一个高明,乌鸦吸取上次教训后,不再受骗上当;结局也有因为狐狸采用激将法,使乌鸦仍旧受骗上当的。当问及编故事的学生,狐狸为什么要用激将法骗肉吃时,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逻辑推理非常严密。故事中的狐狸是如此精明,也就证明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演、一编、一说,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童话故事的场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表演的能力,拓展了课程资源。
四、结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老师不能停留于照本宣科的层面上,在教学过程中,贯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还需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很好地,切合实际地拓展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达到拓展的目的,从而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J].大学生,2004,06,(07).
[2]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3]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事实与策略[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4]王运.对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再认识[J].河北教育,河北教育报刊社,总第576.578期.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赖德胜.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2004,(3).
[7]陈淑霞.浅谈钻研教材的三种境界[J].小学青年教师,2005,(5).
一、活化教材资源,丰富教学活动
“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圣经’,应把它作为课程資源的一种,与其它的课程资源一起支撑新课程。教师要将教材看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变化的学习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思考和探究,将其整合与加工,做到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比如,教科书和配套练习册上都配有插图,教师不要拘泥该课插图的单一要求,可适当变换调整,一图多用,以拓展练习方式;旧图新用,既丰富了练习的内容,有利于将前后的知识点有机地衔接起来,一举多得;至于教科书、练习册上的文字内容作一些变化,综合利用,把原来孤立的语言点一一串联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要求或形式上作由易到难的渐变,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教科书上的练习、短诗不要简单处理或任务式地过一遍,应当加以补充利用。通过教师优美的师范,让学生经常地、反复地在课前或课间说说、读读,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如我们把教材中的意蕴深长的诗歌配上熟悉动听的歌曲旋律来突破领悟难点;我们录制配乐诵读的磁带,为师生的欣赏、练习和模仿提供蓝本,既辅助了教师教学,有便于学生课后自我操练、自娱自乐。语文图片和录音磁带的开发,可以组合和活化了现有的教材资源,而且达到了丰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效果的目的。
总之,在现有的教材资源向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你还要看到一扇扇窗,千万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只有当你领着学生去把它们一扇扇打开之时,你才会体会到它们的价值,同时,这些资源被充分利用之时,也正是学生学习活动越来越丰富的过程。
二、挖掘活动资源,拓展课堂教学
活动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语文、掌握语文、运用语文,就需要教师去挖掘丰富的活动资源。开发、设计与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活动要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用语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链接并拓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样灵活、新颖开放、活动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充满趣味性,富有生活气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打破教材定势,想象变化结局
学生对课本中的童话、成语等故事很感兴趣,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要求学生表演、续写故事、改变故事的结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表演课本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以”到了第二天,乌鸦又从森林里叼回来一块肉,站在树杈上休息,正好被刚出洞的狐狸看见了“为开头进行续编故事,并说出这样编的理由。经准备后,同学们积极地发言,故事中的狐狸行骗手段一个比一个高明,乌鸦吸取上次教训后,不再受骗上当;结局也有因为狐狸采用激将法,使乌鸦仍旧受骗上当的。当问及编故事的学生,狐狸为什么要用激将法骗肉吃时,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逻辑推理非常严密。故事中的狐狸是如此精明,也就证明学生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通过这一演、一编、一说,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童话故事的场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表演的能力,拓展了课程资源。
四、结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老师不能停留于照本宣科的层面上,在教学过程中,贯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还需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很好地,切合实际地拓展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达到拓展的目的,从而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J].大学生,2004,06,(07).
[2]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3]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事实与策略[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4]王运.对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再认识[J].河北教育,河北教育报刊社,总第576.578期.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赖德胜.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2004,(3).
[7]陈淑霞.浅谈钻研教材的三种境界[J].小学青年教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