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和政策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关键。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研究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中小学教师创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到“融合、创新”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教师信息素养培训频率低、时间短;培训内容偏离教师的需求,与应用相分离;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办法和培训后的持续跟踪服务等现状,笔者认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培训规划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涉及面广、人数多、任务重。为此,各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地方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有关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细则,通过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长期计划,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多层级培训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尤其要对广大教师,特别是年龄大、职称高、积极性不足的教师的培训成果要及时进行转化和奖励,形成一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管理体系,使培训真正成为教学实践的助手。
二、要选择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建立适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案。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偏重于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基本技能的培养,还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应用到日常学科的教学中。因此,培训内容的设置应该坚持技术实践与理念内化的一致,即在一定的技术实践下,强调教育理论与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相互渗透。
此外,由于教师在年龄、文化水平、学科性质、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信息素养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如对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该多讲一些实用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的使用,多讲一些技术与理论相互融合的新方法。而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则应该适当加大教育理论的培训力度。
三、要拓展培训途径和方式
培训途径如集中培训、短期讲座、专家讲学、组织教师观摩、开展课题研究等等,如果组织得力,都是加速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遵循不同层次拥有不同培训方式的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如,首先,重点对那些具备较高信息技术水平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些教师往往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对一般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性培训,使他们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在掌握信息化工具使用技巧的基础上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并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每一次培训的开始都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新起点。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建立适合本地区教师的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情况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应确保能从不同层面对教师的培训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让培训内容贯彻到每位教师的长期教学中,切实改变以前那种“培训完了就了事”的错误做法。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如,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测试等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的依据,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记录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技术等级、科研水平等。
五、加强培训后的持续跟踪服务
大多数培训没有体现教师的学习特征和工作的实践性,在培训的组织和安排上忽视了培训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在培训结束后,为受训教师提供持续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够使教师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通过某一种培训方式达到最终目的,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的组织者要在先期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受训者的最佳综合培训方案,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教师的工作重点,从教师的发展需求出发,以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和组织形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增强培训效果,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培训规划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涉及面广、人数多、任务重。为此,各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地方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有关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和细则,通过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长期计划,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多层级培训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尤其要对广大教师,特别是年龄大、职称高、积极性不足的教师的培训成果要及时进行转化和奖励,形成一套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管理体系,使培训真正成为教学实践的助手。
二、要选择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建立适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案。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偏重于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基本技能的培养,还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应用到日常学科的教学中。因此,培训内容的设置应该坚持技术实践与理念内化的一致,即在一定的技术实践下,强调教育理论与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相互渗透。
此外,由于教师在年龄、文化水平、学科性质、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信息素养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如对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该多讲一些实用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的使用,多讲一些技术与理论相互融合的新方法。而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则应该适当加大教育理论的培训力度。
三、要拓展培训途径和方式
培训途径如集中培训、短期讲座、专家讲学、组织教师观摩、开展课题研究等等,如果组织得力,都是加速提高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遵循不同层次拥有不同培训方式的原则,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效率。如,首先,重点对那些具备较高信息技术水平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些教师往往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他们接受培训后很快就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在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对一般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普及性培训,使他们能够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在掌握信息化工具使用技巧的基础上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并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每一次培训的开始都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新起点。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的有效方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建立适合本地区教师的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情况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应确保能从不同层面对教师的培训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让培训内容贯彻到每位教师的长期教学中,切实改变以前那种“培训完了就了事”的错误做法。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如,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测试等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晋升的依据,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记录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技术等级、科研水平等。
五、加强培训后的持续跟踪服务
大多数培训没有体现教师的学习特征和工作的实践性,在培训的组织和安排上忽视了培训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在培训结束后,为受训教师提供持续的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够使教师在教学应用过程中,随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通过某一种培训方式达到最终目的,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的组织者要在先期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受训者的最佳综合培训方案,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教师的工作重点,从教师的发展需求出发,以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和组织形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切实增强培训效果,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