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哎呀嘞”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633426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逝去的传奇
  
  十年前,根据池煜华、谢水莲、李美群等人曲折动人的故事创作的电视专题片《红土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红土地上那段不了情让许多观众为之感慨。今天,那些老人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那段不了情依然让我们荡气回肠。电视纪录片《红土地上的望夫石》就是这样又一次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在观众心里再度唱响那段永远的“哎呀嘞”(哎呀嘞,是江西兴国山歌的起兴词。)。
  《红土地上的望夫石》以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翟俊杰来兴国寻访两年前去世的池煜华老人的生活印记为线索,穿插老人过去留下的影像。全片在讲述池煜华70年守望的叙事基础上,始终融入一位老兵对一位老人的理解,融入一位将军对一位军嫂的深情。
  与其说这是一部电视纪录片,不如说这是一篇电视散文,或是散文式的纪录片。在创作脚本时,我们煞费苦心。要表现一段过去的传奇,对于我们是个艰难的挑战。采取这种以抒情为主要基调,以对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位老人的追忆和解读为主体内容的电视散文体,就能突破缺乏当前影像记录的局限性。为了避免雷同,全片选择以第一人称来叙事,并由导演翟俊杰亲自解说。这种选择给予了解说叙事、感悟、升华等多方位的自由度,加上翟导个人庄重深情的影像记录,使全片既讲述了过去的故事,又加入了新的元素。
  这种选择的前提是编导要把片中的主要人物当成一本书来读懂和读透。纪录片是由人来记录的,记录的大多数对象是人,所以纪录片除了叙事,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有审美,有灵魂。在创作中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思考怎么样读懂池煜华、读懂翟俊杰,同时还要理解翟俊杰又是如何去解读池煜华的。
  
  解读池煜华
  
  池煜华(1912—2005年),李才连烈士的遗孀,一个只和丈夫相聚了十个晚上、却独自在夫家守望七十多年的普通老人。和丈夫临别时那段简短的嘱咐,让她怀想一生一世,也让她用了一生的年华去兑现对丈夫的诺言。她就是一块在特别的岁月里用理想和信念浇铸而成的望夫石,就是一本用七十多个春秋写成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书。
  这本沉重而又凄美的“书”十年前我读过之后就一直难以忘怀。以后我又陆续在《苏区干部好作风》等节目中采访过池煜华,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角度来做足文章。后来老人去世,我专程赶到兴国茶园为老人送行,记录了送殡的过程。当时并没有明确拍下来要做什么,只是觉得内心有一种情感需要用镜头语言来表达。
  镜头是可以派生语言的。比如老人走了之后那幢留下空门的老屋,它就好像是有生命的。这次用在《红土地上的望夫石》中,我加上这样一段解说:“或许人们没有意识到,在大山脚下的这幢百年老屋里,在许许多多貌似平凡的日子里,真实而又悄无声息地上演过一场红色凄美的爱情神话。”还有老屋后面山坡上的新坟,我拍摄了这样的画面:将镜头从坟后朝着墓门的方向从下向上顺着村口的小路摇向远方的天际线。这时我想起了歌剧《洪湖赤卫队》里韩英的唱段:“娘啊,儿死后,你要把我埋在那高坡上,让儿的坟墓向东方……”我似乎能感觉到老人依然在向坟前的小路张望着,在期盼有一天丈夫的身影出现于视野。顺着这一思路,我让翟俊杰、崔丽(《老镜子》中池煜华扮演者)和池煜华的儿媳妇在墓前伫立,遥望远方,镜头缓缓摇向天空,定格。我以翟俊杰此时此刻的心声为画外音:“世界上不会缺少由神话构成的望夫石,然而在我心里,没有任何一座望夫石能与池煜华老人相比。”
  
  解读翟俊杰
  
  事前,我们从网上收集了十几页关于翟俊杰的报道,了解到他最近完成的电影恰好是《我的长征》,而赣州正好是长征出发地,长征一定能成为本片贯穿始终的情感主线和共鸣点。这是我们选择从长征开始、中间选用长征的画面、最后回到这片土地上来结束的原因。
  采访途中翟导不断地给我们讲他拍摄《我的长征》时的故事,其中有些让我至今难忘。他告诉我们,拍摄强渡湘江那一场的时候,他看见几个顽童用竹竿挑着一个骷髅玩耍,他赶忙过去告诉孩子们说那是红军的遗骸,和孩子们一道挖了个坑把它埋好。在兴国将军纪念馆里,参观开始时,讲解员还有板有眼地给翟导讲解;不知不觉间,翟导把话接过去当起了“讲解员”;他的讲解反过来让讲解员听得入迷。我从中读出了翟俊杰对红土地那段铁血岁月的挚爱和敬重,对老区人细腻的情感。我非常自信地认为翟导完全能够包容我对红土地、对池煜华老人的情感与认识,因为他的视野远在我之上。我可以大胆地从史实上去叙述,从情感上去生发。
  事实也正是如此。年近七旬的翟俊杰对池煜华老人有着深刻的感情体验,对将要创作的作品有着完美的艺术追求,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极其负责的态度。后期在北京制作,约请翟导亲自来解说,正是八一期间,翟导各种公务活动繁忙,但是他听完我们的设想后,立刻推却了其他活动,安排时间晚上播音。正要开始播音时,他的女儿来电话告诉他,他的爱人发烧,住不进三○一医院,让他过去安排。翟导在电话里简单交代几句后就关掉了手机,说,开始吧。然后逐字逐句地全部播完,又亲自审听了一遍,直到满意为止。
  
  历史与现实的交错
  
  正是基于对池煜华和翟俊杰的这些解读,使全片形成了清晰的情感基调。剩下的就是如何通过各种表现元素寻找情感交融和时空转换的结点,因为所用的大部分影像来自不同时期拍摄的资料,需要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转换。我在全片的结构中选择了人物话题、景物、背景音乐和解说等多种方式进行时空转换。例如在去茶园乡教富村的路上,从现实到历史我选择利用兴国山歌“哎呀嘞”旋律为纽带,将兴国红色历史背景、《我的长征》影片中的兴国山歌印象、崔丽介绍的山歌唱法以及与翟俊杰关于感情的探讨串联在一起,最后回到池煜华唱“哎呀嘞”的背景声,绕一大圈后回到现实场景。在去往茶园乡圩时,把对崔丽的随访过程与多年前的山歌剧《老镜子》来回穿插,将现实与艺术创作结合起来。在翟俊杰的寻访中将所见到的烈士门楣、摇曳烛光、缥缈香火、即将踏穿的门槛作为各个时期影像结合的时空转换结点,营造出悲壮而又凄美的意境。
  纪录片的生命力源于所记录的对象以及所记录对象的生活和情感真实,源于对历史、信念、生命的膜拜。故事的主人公已经离我们而去,那段属于她的岁月已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只不过是一阵阵心灵的悸动,这种悸动很难用语言去表述。故事讲得太多,只能让人感到像祥林嫂说的“我只知道冬天有狼”那样的累赘。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用语言来升华这种心灵悸动。我着意选择平实而又诗意的语言来叙事,最后用了这样一段话来结束全片:“赣江和所有的江河一样,从遥远的历史深处奔来,向着无穷的未来流去。她是那面镜子,荡涤着我们的灵魂;她又是那幅巨大的绸缎,昼夜飘舞不息。再一次趟过红土地上这条汇纳了无数涓涓细流的江河,感觉每一朵浪花都值得我们尊敬!”
  (作者为江西省赣州市委组织部电教科干部)
其他文献
距离“5·12”大地震已将近一年。如今走进四川省绵阳市,地震给这座城市造成的伤痕依然可辨,但是在那些积极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人们脸上,却没有了彼时的悲痛和迷茫。坚强是这座城市和渴望新生活的人们展现给世人的精神名片。  在忙碌的人群中,绵阳市电教中心主任唐兴万经常会带上拍摄器材穿梭其间。唐兴万说:“与地震时相比,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镜头似乎一下从黑白变成了彩色,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不经历风雨,怎
期刊
从事电教工作近二十年,这段经历,是我生命旅途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里程。在这期间,我由一名普通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者,成长为分管电教工作的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泥泞·窝头·力量    1984年,我调入河南开封市杞县县委组织部从事党员电化教育工作。面对“党员电化教育”这个新名词,我顿时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扛着一副光荣而沉重的担子。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那时杞县全县只有不到一半
期刊
五是翔实与空间的关系。解说需要翔实,否则就会流于空洞;解说需要空间,否则就会溢满。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内心世界,无不需要应有的空间。空间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就拿相声来说,它本身是一种喜剧艺术,需要表演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抖开一个个包袱,让观众在回味中激动兴奋起来。如果不给观众接受信息的空间,再好的作品也会变得乏味。讲话也需要空间,要讲究语速,讲究节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讲到重要的时
期刊
1958年,著名作家杨沫反映知识青年投身抗日救亡斗争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风靡全国,感动了几代青年人。而今,没有了战争硝烟,不再搞运动折腾,停止了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带来物质丰富、生活提高,青年人,特别是毕业的大学生向往大城市、好工作、高工资,应属正常。然而,因为所追求的不能实现而延误了就业,浪费了青春,未免得不偿失。观看《青春无悔》(以下简称《青春》),心灵不能不为之一震。  毕业于扬州大学医学院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天网”单向接受信息已无法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息需求,如何实现远程教育 “天地网”合一,为贫困地区农村党员干部浏览时事新闻、获取科普知识、搜索致富信息等提供便捷渠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结合实际,整合资源,以农村远程教育站点接入互联网络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实现农村信息化步伐。    影响农村远教  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因素    思想观念
期刊
一次下乡,发现一个村的远程教育站点集中播放次数很少,也很少开展活动,就问管理员是怎么搞的?管理员很茫然,说站点管理制度里规定要做的,他可是都做了。把他的工作和站点管理制度一对照,还真是如此。制度里要求管理员要管理站点,他做了;维护设备,他做了;集中播放,他也做了;带领群众致富,这条是虚的,他说他做了你也没办法。这时猛然间发现,尽管远程教育的制度建设进行了很久,却仍然缺乏一套专门约束管理员的制度。 
期刊
针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实际,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的山东省惠民县,依托远程教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创建返乡农民工创业机制。  首先是建立引导机制,营造创业氛围。县远程教育中心积极发挥协调作用,联合县劳动、农业等部门以邀请省内外重点高校知名专家举办现场报告会、印制宣传彩页等形式,积极引导广大返乡农民工转变创业致富观念。同时,将讲座实况刻录成光盘,通过远教网向全县各远教站点播放
期刊
种植业是山东省胶南市黄山经济区的主要经济产业,但前些年由于市场信息不畅、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农产品的销售成了一大难题,“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效”,也成为农民们不得不面对的困惑。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黄山经济区党工委加强了远教平台的功能建设,把站点不仅打造成了“能人会所”、“庄稼医院”,还利用远程教育推出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走出了一条利用远程教育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能人会所”育能人    近年
期刊
人物印象:抱定了一个钻字,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将就。    走进段店镇前周村的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在管理员的电脑桌上,你会看到一个小学生用的汉语拼音本,里面密密麻麻地注满了所有汉语拼音的发音。千万别小看了这个本子,它可是该村远教管理员刘建水的“得力助手”呢,刘建水叫它“小字本”。作为当时村里的“文化人”,刘建水从2004年开始就担任前周村的远教管理员,回忆这一路走来的经历,他用了三个字概括:不容易。 
期刊
礼县古称兰仓,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这里,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黄河仰韶文化和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点。为了如实记录礼县大地的沧桑巨变,礼县通过建立党建电视专题的形式,以电视为媒介记录礼县大地的风雨历程,将礼县党建工作的风采展现给广大人民群众。    激活思路 让栏目富有活力     党建电视专栏作为党的建设的窗口和阵地,它的产生与发展扩大了党员电化教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为宣传党建动态、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