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作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维持城市的生态环境并使之适合人类居住,则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在当前世界范围内开展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实践中,需要充分地理解生态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生态思想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市规划
引言
人是城市的主宰和主体,城市因人类的需要而诞生、发展,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归根到底要围绕人的各种需求进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空间和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是一种手段,而人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目的。因此,基于城市本质的认识,城市规划应坚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创造满足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人工环境。
一、基于城市规划现状的生态建设
城市空间机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多种功能划分,且每个分区的建筑密度、高度及布局方式都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均质、粗犷的整体空间肌理。面对当前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生态城市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前,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受到不同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城市建设规模、特征也各不相同,各地人们对生态城市的理解自然有所差别。但是,综合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生态城市具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必须维持生态城市系统的健康和协调。简单地说,在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还要注意城市空间的分布,保证城市具有高效的物流、人口流、信息流,使城市具有持续的发展和消费能力。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规划的生态建设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净化大气、保护水源、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等内容。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当以人为本,将城市建筑设计从重视视觉效应转为满足生态环境要求,强调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关系。
2、系统优先,重视城市规划整体效果
城市中所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城市规划应当一直秉持着系统优先的原则,重视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不能只为某一子系统的超前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系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科学配置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程度扩大生态数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提高城市的总体功能。
3、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不同地区拥有着不用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当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突出本土特色。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确定城市结构,选择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这样才能较好地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空间的布局也会更加完善和完美。
4、引入植被,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
近年来,为了净化城市大气、减少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绿化带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强大作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持续坚持这项建设措施,充分利用生态植物的功能。与此同时,還要引入多样性生物,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规划及城市空间规划是其最主要内容。鉴于逐渐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不得不在建设用地和城市空间规划中加入生态设计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建设。从当前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来看,建设用地的突出问题就是利用率低、城市空间狭窄。因此,城市规划前应当充分利用城市测绘得到的信息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方案,用它科学指导城市建设,减少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的浪费。与此同时,还要在因地制宜、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建设主旨。
三、我国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现状
(一)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城市规划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方案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应用过程中,土地利用率低、缺乏统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限制了城市规划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城市建设实施前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测绘工具和手段获得足够真实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和资料,在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城市规划方案才会更加科学与合理。
由于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测的经济发展因素和工程变化因素。这些不可预见性因素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增加了更多可变更的影响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性,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尤其,缺乏统筹规划的城市规划直接导致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低。比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利用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都是先征地后规划。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远离城市道路的建设用地既不能被城市建设利用,又不能继续耕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建设用地浪费。
(二)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高速发展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愈加剧烈。虽然党和政府采取了“边污染,边治理”等防治措施,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从当前防治效果来看,总体而言“局部在改善,整体在恶化,治理效果赶不上破坏速度。”尤其,近年来沙漠化及工业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十分不利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究其原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人口压力和工业化压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加剧了城市空间的紧张,对自然生态的索取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支付能力和承受能力。因而,人口压力成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在工业方面,为了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由于受到粗放型生产方式高消耗、高消费的影响,重视近利,失之远谋,用生态环境换来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结束语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规划中应当特别注重生态建设,大力建设生态城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建设,有利于利用生态理念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规划用地的使用效率。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对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斐吴琼.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城市规划.
【2】 邓瑜颖. 浅谈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J]. 科技风. 2008. (09).
【3】蔡琦. 对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J]. 知识经济. 2009. (07).
【4】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5】常克艺,王祥荣.全面小康社会下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市规划
引言
人是城市的主宰和主体,城市因人类的需要而诞生、发展,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归根到底要围绕人的各种需求进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空间和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是一种手段,而人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目的。因此,基于城市本质的认识,城市规划应坚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创造满足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人工环境。
一、基于城市规划现状的生态建设
城市空间机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多种功能划分,且每个分区的建筑密度、高度及布局方式都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均质、粗犷的整体空间肌理。面对当前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生态城市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前,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受到不同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城市建设规模、特征也各不相同,各地人们对生态城市的理解自然有所差别。但是,综合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生态城市具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必须维持生态城市系统的健康和协调。简单地说,在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还要注意城市空间的分布,保证城市具有高效的物流、人口流、信息流,使城市具有持续的发展和消费能力。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规划的生态建设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净化大气、保护水源、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等内容。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当以人为本,将城市建筑设计从重视视觉效应转为满足生态环境要求,强调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关系。
2、系统优先,重视城市规划整体效果
城市中所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城市规划应当一直秉持着系统优先的原则,重视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不能只为某一子系统的超前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系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科学配置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程度扩大生态数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提高城市的总体功能。
3、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不同地区拥有着不用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当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突出本土特色。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确定城市结构,选择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这样才能较好地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空间的布局也会更加完善和完美。
4、引入植被,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
近年来,为了净化城市大气、减少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绿化带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强大作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持续坚持这项建设措施,充分利用生态植物的功能。与此同时,還要引入多样性生物,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规划及城市空间规划是其最主要内容。鉴于逐渐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不得不在建设用地和城市空间规划中加入生态设计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建设。从当前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来看,建设用地的突出问题就是利用率低、城市空间狭窄。因此,城市规划前应当充分利用城市测绘得到的信息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方案,用它科学指导城市建设,减少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的浪费。与此同时,还要在因地制宜、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建设主旨。
三、我国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现状
(一)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城市规划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方案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应用过程中,土地利用率低、缺乏统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限制了城市规划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城市建设实施前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测绘工具和手段获得足够真实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和资料,在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城市规划方案才会更加科学与合理。
由于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测的经济发展因素和工程变化因素。这些不可预见性因素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增加了更多可变更的影响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性,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尤其,缺乏统筹规划的城市规划直接导致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低。比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利用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都是先征地后规划。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远离城市道路的建设用地既不能被城市建设利用,又不能继续耕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建设用地浪费。
(二)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高速发展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愈加剧烈。虽然党和政府采取了“边污染,边治理”等防治措施,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从当前防治效果来看,总体而言“局部在改善,整体在恶化,治理效果赶不上破坏速度。”尤其,近年来沙漠化及工业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十分不利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究其原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人口压力和工业化压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加剧了城市空间的紧张,对自然生态的索取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支付能力和承受能力。因而,人口压力成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在工业方面,为了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由于受到粗放型生产方式高消耗、高消费的影响,重视近利,失之远谋,用生态环境换来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结束语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规划中应当特别注重生态建设,大力建设生态城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建设,有利于利用生态理念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规划用地的使用效率。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对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斐吴琼.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城市规划.
【2】 邓瑜颖. 浅谈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J]. 科技风. 2008. (09).
【3】蔡琦. 对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J]. 知识经济. 2009. (07).
【4】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5】常克艺,王祥荣.全面小康社会下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