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就是土地政策,这是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逐一实行后的第三大调控手段。我国当前城市土地供给的相关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比较大,通过地区经济带动整体经济,从而促进我国GDP的提高。文章从以往的土地政策制度和经济增长理论角度出发,浅谈当前土地政策基础上,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的被作用机制。
关键词:土地;经济增长;作用机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生命活动的源泉。经济,是人类生命生产活动的产物,是促进一切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土地政策是国家基于经济建设以及前辈研究基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那么经济增长作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小觑。深度挖掘国家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探究土地元素在未来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影响,为国家制定下一步发展计划以及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我国土地政策制度
我国的土地制度历经多次变革,从建国时期发展至今期间不断完善。最初的土地改革是在刚建国之后,让土地制度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出台了相关的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国家新形势的变化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保护,但却由于旧制度的影响产生了其他弊端,非法私占、乱占情况变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受到影响,国家资源的合理划分被波及,土地也因此难以流动发展。
后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发展进入到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从此开始了新一波的改革开放。1988年12月国家修订《土地管理法》,从此土地资源实现了转让、抵押、租赁,让土地流转变得顺畅,让国民的土地使用机会增多,促进了人民收入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再后来1998年再次修订《土地管理法》,并颁布了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合理调控了土地资源,2001年《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结合之前的条例制度又更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市场机制,从此土地流转使用又增加了新的形式,国家企业、私人等经济收入得到了全新发展,国有经济增长也有了新动力。
2020年1月1日对《土地管理法》依据社会形态发展再一次进行修订,充分结合了我国当前国情,为农用、商用、住宅用地等形式用地做出了新的指示,同年3月份对农村土地确权也有了改变,推行农村不动产登记,实现“房地一体”,且农耕用地保持不变,以实际行动保障基层人民利益。这在经济增长角度来说,是保障了经济增长的平稳,保障了全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均衡,更是从侧面稳定国家GDP。
综合分析,国家土地政策的不断革新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得到了科学发展。土地资源作为国家生产发展的基础,其在政策制度保护下才能更好的保障国家生产经营活动,促進我国经济正向增长。
二、土地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土地政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政策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了经济增长。
追溯古今,土地政策的改革让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商鞅变法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让古时的人民实现了开荒种地,自由买卖,提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这对当时的秦国来讲为之后的统一六国打造了良好基础。再往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就是建国后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其中土地所有制重新定义,让人民拥有更多土地资源,推行富农经济政策,当基层人民的个人经济得到有效发展,集体经济才会更上一层楼,这也是后来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影响因素[1]。
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所体现,这其中“圈地运动”最为著名。当时的“圈地”行为迫使当地人民尽数散失耕地,被大农场、大牧场取而代之,随之而来的便是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窘迫,众多百姓流离失所,丧失经济能力。如此看来,这场“圈地运动”让经济建设产生了“缺口”,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土地的流失,让社会生产活动拥有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创造了强国资本。
三、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经济转型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加快发展、赶超世界的历史性任务,所以说土地政策作为掌控国有土地资源利用的核心,参与经济宏观调控已经迫在眉睫。因此,现有土地供应量的调配,土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配,都是经济增长道路上土地政策改善的必要考虑因素。从宏观角度来讲,现有土地资源在规划投入使用和开发之前,要结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状态。土地的实际应用和产业结构在经济领域的运行,不能直接依靠国家指令,也不能完全自由发展,需要通过对使用土地的税收、信贷等宏观措施作为行动指导,让土地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促进经济稳步增长[2]。另外,土地政策与财政、货币等政策的结合可以改善某一政策的不足,保障经济增长周期的平衡性。
经济增长的调控从土地政策角度分析,离不开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发展。宏观经济增长最基础的措施就是国家政策工具协助,通过调节对社会生产活动的所需,降低经济增长波动幅度,保持增长速度的稳定。土地政策的不断深入改革,让国家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应用发挥到极致,让人民经济差距不断缩小。一方面,基层农村用地没有太大浮动,农民种地收入仍是平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层人民的经济水平起码不会降低;另一方面,城市用地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政府用地都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划分,地区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两者同时的稳定改变了经济增长失衡现象。
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健康增长第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利用宏观调控职能,优化土地资源的同时加强土地建设系统化、全面化。通过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社会产业的跨区域梯度转移,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障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四、结语
土地元素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国家土地政策实现了通过平衡土地供给需求掌控经济增长,这也是在宏观层面利用政策手段降低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良好的发展。基于此,用发展的眼光展望未来,我国土地政策仍然需要继续完善,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稳步前行,国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何怡瑶.中国土地政策与经济波动[D].浙江大学,2016.
[2]杨璐璐.中国土地政策演进阶段性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转型[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3402:104-113.
关键词:土地;经济增长;作用机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生产生命活动的源泉。经济,是人类生命生产活动的产物,是促进一切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土地政策是国家基于经济建设以及前辈研究基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那么经济增长作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小觑。深度挖掘国家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探究土地元素在未来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影响,为国家制定下一步发展计划以及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我国土地政策制度
我国的土地制度历经多次变革,从建国时期发展至今期间不断完善。最初的土地改革是在刚建国之后,让土地制度转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出台了相关的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国家新形势的变化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保护,但却由于旧制度的影响产生了其他弊端,非法私占、乱占情况变多,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受到影响,国家资源的合理划分被波及,土地也因此难以流动发展。
后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发展进入到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从此开始了新一波的改革开放。1988年12月国家修订《土地管理法》,从此土地资源实现了转让、抵押、租赁,让土地流转变得顺畅,让国民的土地使用机会增多,促进了人民收入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再后来1998年再次修订《土地管理法》,并颁布了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合理调控了土地资源,2001年《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结合之前的条例制度又更进一步完善了土地市场机制,从此土地流转使用又增加了新的形式,国家企业、私人等经济收入得到了全新发展,国有经济增长也有了新动力。
2020年1月1日对《土地管理法》依据社会形态发展再一次进行修订,充分结合了我国当前国情,为农用、商用、住宅用地等形式用地做出了新的指示,同年3月份对农村土地确权也有了改变,推行农村不动产登记,实现“房地一体”,且农耕用地保持不变,以实际行动保障基层人民利益。这在经济增长角度来说,是保障了经济增长的平稳,保障了全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均衡,更是从侧面稳定国家GDP。
综合分析,国家土地政策的不断革新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得到了科学发展。土地资源作为国家生产发展的基础,其在政策制度保护下才能更好的保障国家生产经营活动,促進我国经济正向增长。
二、土地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土地政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政策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生产力的提升促进了经济增长。
追溯古今,土地政策的改革让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商鞅变法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让古时的人民实现了开荒种地,自由买卖,提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能力,这对当时的秦国来讲为之后的统一六国打造了良好基础。再往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就是建国后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其中土地所有制重新定义,让人民拥有更多土地资源,推行富农经济政策,当基层人民的个人经济得到有效发展,集体经济才会更上一层楼,这也是后来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影响因素[1]。
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所体现,这其中“圈地运动”最为著名。当时的“圈地”行为迫使当地人民尽数散失耕地,被大农场、大牧场取而代之,随之而来的便是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窘迫,众多百姓流离失所,丧失经济能力。如此看来,这场“圈地运动”让经济建设产生了“缺口”,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土地的流失,让社会生产活动拥有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创造了强国资本。
三、土地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经济转型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加快发展、赶超世界的历史性任务,所以说土地政策作为掌控国有土地资源利用的核心,参与经济宏观调控已经迫在眉睫。因此,现有土地供应量的调配,土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配,都是经济增长道路上土地政策改善的必要考虑因素。从宏观角度来讲,现有土地资源在规划投入使用和开发之前,要结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状态。土地的实际应用和产业结构在经济领域的运行,不能直接依靠国家指令,也不能完全自由发展,需要通过对使用土地的税收、信贷等宏观措施作为行动指导,让土地政策发挥积极作用,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促进经济稳步增长[2]。另外,土地政策与财政、货币等政策的结合可以改善某一政策的不足,保障经济增长周期的平衡性。
经济增长的调控从土地政策角度分析,离不开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发展。宏观经济增长最基础的措施就是国家政策工具协助,通过调节对社会生产活动的所需,降低经济增长波动幅度,保持增长速度的稳定。土地政策的不断深入改革,让国家土地资源的分配和应用发挥到极致,让人民经济差距不断缩小。一方面,基层农村用地没有太大浮动,农民种地收入仍是平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层人民的经济水平起码不会降低;另一方面,城市用地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政府用地都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划分,地区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两者同时的稳定改变了经济增长失衡现象。
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健康增长第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利用宏观调控职能,优化土地资源的同时加强土地建设系统化、全面化。通过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社会产业的跨区域梯度转移,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障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四、结语
土地元素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国家土地政策实现了通过平衡土地供给需求掌控经济增长,这也是在宏观层面利用政策手段降低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良好的发展。基于此,用发展的眼光展望未来,我国土地政策仍然需要继续完善,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稳步前行,国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何怡瑶.中国土地政策与经济波动[D].浙江大学,2016.
[2]杨璐璐.中国土地政策演进阶段性结构特征与经济发展转型[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3402:10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