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在每章的后面都编排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的阅读材料,由于阅读材料不是教材中的正文,教学中往往被忽略,致使其應有的教学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数学;阅读材料;教学作用
阅读材料作为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这些阅读材料,就能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
利用阅读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的背景,个体对概念的理解以丰富的经验背景作支撑,在运用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阅读材料的许多内容恰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可以对它们进行适当的修改,作为教学情境。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项和时可以利用阅读材料《级数趣题》中的《耗子穿墙》创设教学情境:“今有垣厚5尺,两鼠相对。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几何日相逢?各穿几何”。又如在学习概率初步引入时,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概率论的起源》来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最有效的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把学习数学视为一种乐趣和爱好,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千方百计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使感知清晰,诱发人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使人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学习上轻松愉快并获得成功,又将成为学习数学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总是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中。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如果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学习这些阅读材料,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阅读材料《散发着数学芳香的碑文》中,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碑文:“过路人,这座墓里安葬着丢番图。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十二分之一是青少年时期,又过了生命的七分之一他才结婚,婚后5年有了一个孩子,孩子活到父亲的一半年纪就死去了。孩子死后,丢番图在深深的悲哀中活了4年,也结束了尘世生涯。过路人,你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吗?”如此绝妙、奇特的碑文,必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阅读材料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受到学习者自身某些个性品质的重要影响,如勤奋、意志等。勤奋是指学生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刻苦钻研、肯在学习中付出艰苦劳动的性格特征,它是学习数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学习意志则是指学生能自觉确定学习目的,及时调节学习行为,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经常要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他们知难而进,迎接困难,战胜困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能经受住磨炼,从而显示出学习意志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种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品质。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是介绍中外闻名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和卓越贡献的,如《自学成才的华罗庚》、《笛卡尔》、《复平面与高斯》等。这些阅读材料的组织学习,可使学生认识到“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利用阅读材料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及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恰是阐述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研究等知识。如《亚历山大时期的三角测量》阐述的是利用三角知识进行天文和地理测量的例子;《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阐述的是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量可由实数组构成的向量来表示,并可用向量理论研究这些量的性质。通过对这些阅读材料的学习,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利用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把数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体现出数学的人文价值。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涉及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相关的数学史料,图文并茂,可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对数的功绩》、《笛卡尔》、《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秦九韶和〈数书九章〉简介》等,对这些阅读材料的学习,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们的严谨、踏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数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数学的使命感。
总之,中职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其不可替代的教学教育功能,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搞好阅读材料的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数学课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朱先东.挖掘并合理利用新教材辅助材料的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1).
[3]郭思乐,刘远图.中学数学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关键词:中职数学;阅读材料;教学作用
阅读材料作为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处理这些阅读材料,就能充分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
利用阅读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的背景,个体对概念的理解以丰富的经验背景作支撑,在运用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阅读材料的许多内容恰以实际生活为背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可以对它们进行适当的修改,作为教学情境。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项和时可以利用阅读材料《级数趣题》中的《耗子穿墙》创设教学情境:“今有垣厚5尺,两鼠相对。大鼠日一尺,小鼠亦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几何日相逢?各穿几何”。又如在学习概率初步引入时,可以利用阅读材料《概率论的起源》来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激励学习最有效的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把学习数学视为一种乐趣和爱好,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千方百计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使感知清晰,诱发人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使人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学习上轻松愉快并获得成功,又将成为学习数学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总是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中。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如果能很好地组织学生学习这些阅读材料,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阅读材料《散发着数学芳香的碑文》中,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碑文:“过路人,这座墓里安葬着丢番图。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生命的十二分之一是青少年时期,又过了生命的七分之一他才结婚,婚后5年有了一个孩子,孩子活到父亲的一半年纪就死去了。孩子死后,丢番图在深深的悲哀中活了4年,也结束了尘世生涯。过路人,你知道丢番图的年纪吗?”如此绝妙、奇特的碑文,必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阅读材料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受到学习者自身某些个性品质的重要影响,如勤奋、意志等。勤奋是指学生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刻苦钻研、肯在学习中付出艰苦劳动的性格特征,它是学习数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学习意志则是指学生能自觉确定学习目的,及时调节学习行为,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经常要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他们知难而进,迎接困难,战胜困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能经受住磨炼,从而显示出学习意志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种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品质。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是介绍中外闻名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和卓越贡献的,如《自学成才的华罗庚》、《笛卡尔》、《复平面与高斯》等。这些阅读材料的组织学习,可使学生认识到“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利用阅读材料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及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恰是阐述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研究等知识。如《亚历山大时期的三角测量》阐述的是利用三角知识进行天文和地理测量的例子;《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阐述的是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量可由实数组构成的向量来表示,并可用向量理论研究这些量的性质。通过对这些阅读材料的学习,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利用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把数学知识、人文知识的教学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体现出数学的人文价值。阅读材料中的许多内容涉及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相关的数学史料,图文并茂,可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对数的功绩》、《笛卡尔》、《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秦九韶和〈数书九章〉简介》等,对这些阅读材料的学习,可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学习数学家们的严谨、踏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数学发展的伟大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好数学的使命感。
总之,中职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其不可替代的教学教育功能,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搞好阅读材料的教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数学课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朱先东.挖掘并合理利用新教材辅助材料的尝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1).
[3]郭思乐,刘远图.中学数学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