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包法利夫人》悲剧原因探析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6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包法利夫人》重现了19世纪中期物欲横流的法国社会,用极为丰富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不服从命运安排的包法利夫人,追求浪漫、寻欢作乐、被逼自杀的悲剧性人生。究其成因,充满浪漫幻想、不甘平庸的包法利夫人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出轨后饱受道德约束与情欲追求的双重折磨,在奢侈消费中不幸落入圈套,最终被金钱至上、漠视人情的社会所毁灭。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悲剧原因;浪漫幻想;道德准则;社会背景
  Abstract:The film Madame Borary recreated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in materialistic French society, and told the story of Madame bovary who don’t obey fate, pursued romance and pleasure, eventually forced to commit suicide with abundant film language.Investigated its origin, Madame bovary was full of romantic fantasy and unwilling to mediocrity ,so she cannot into the reality.After falling into the trap of luxury consumption unfortunately,she was destroyed by this money oriented and indifferent society.
  Key Words: Madame bovary; tragedy reason; romantic fantasy; code of ethics; social background
  1856年,作家古斯塔夫·福楼拜以富有写实色彩的笔法,描绘了当时物欲横流、人性异化、道德沦丧的法国社会缩影,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诞生。2015年苏菲·巴瑟斯执导的电影《包法利夫人》,虽然将原著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但是却将富有激情追求爱欲的包法利夫人和当时社会风貌还原于屏幕之上。电影讲述了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爱玛,满怀对爱情生活的种种憧憬嫁给了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然而婚姻生活却是平淡而乏味的,让爱玛郁郁寡欢。冲破道德束缚后,她两度偷情寻求激情与欢乐,利用贷款大肆挥霍,最后迎来的却是情人的抛弃和无法还清的债务,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服毒自杀。
  一、浪漫小说的幻想与平庸现实的反差
  电影开头映现了结婚前的一幕,爱玛向上帝祷告“愿他如我所愿”,这个镜头道破了爱玛对婚姻生活充满着美好而炽热的幻想。长期阅读的浪漫小说,激发了爱玛对爱情生活的向往,潜移默化影响着她现实中的爱情观。上流贵妇成为爱玛期待的角色,她盼望着自己的伴侣也同小说中一般“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人品无双,永远衣冠楚楚,哭起来泪如泉涌”。婚姻生活犹如旅行探险般等待她寻找精彩与刺激。
  然而,梦在倒影里摔个稀碎,现实是冷酷的,很快打破了她所有的憧憬。倾注爱玛所有情感希冀的包法利先生——查理,却是个平庸而恪守本分的人。尽管查理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尽可能的满足妻子一切需求,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但终究不是爱玛心宜的对象。每当郁郁寡欢时,她总是在藤椅上读着浪漫小说以满足心灵上的渴望,而返回现实却又加深了失望与痛苦。弹琴、画画、看书,本是逍遥自在的行为方式,却成为她消遣时间的途径和徒增浪漫烦忧的源泉。爱玛的激情浪漫与平淡如水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这样的生活状态有悖于她步入婚姻的初衷。爱情理想与现实发生着激烈冲突,爱玛对当下的生活越来越焦躁不满,以致为放纵情欲追寻情人埋下伏笔。
  二、恪守道德与追求爱情的矛盾
  在平庸的生活中,爱玛渴望着意外发生,渴望爱像鱼儿渴望水。两个男人的出现结束了平庸的生活,却开始了她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在莱昂的告白中,包法利夫人起初把守着社会道德准则,严词拒绝了他,为此深陷痛苦之中。在世俗观念中,女人的天职无非是照顾丈夫和生儿育女,为男人社会服务,接受道德准则。这种女性集体无意识的角色定位,恰恰说明男性在把女性界定为道德楷模、美的典范的同时,也剥夺了女性合理的生命欲求,从而对女性丰富的生命造成压抑和异化。
  风流爱情高手罗道尔夫的出现,对处于水深火热的爱玛无疑是救命稻草。只有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愛情才能满足爱玛心灵上的共鸣。传统道德对她而言,只是暂时的束缚和维持名誉所要做的工作,但是骨子里对爱情的追求使她有另一个奔放的自我。爱玛对爱情讲求灵与肉的完美结合,她大胆展露了女性内心的隐秘世界,不顾一切满足人性欲望,成全了自我意义的诉求。
  陷入爱河后,爱玛在偷情和回家的路途上往返着,身份也在爱玛和包法利夫人之间切换着。作为爱玛本真的她,努力追寻生命欲求和爱情理想;回到包法利夫人的她,在社会道德的压力、为人妻的尴尬情景下煎熬痛苦着。爱玛压抑的内心情感充分爆发的同时,因有伤风化而罪恶感不断加重。可以说,爱玛越是幸福,越是一步步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当被两个情人抛弃后,爱玛的精神世界再没有什么希望,她勇敢追求的海市蜃楼倒塌了,她再也找不到什么出路。一直折磨她的背叛、懦弱、贪婪,在失去光芒的眼神中终于消失殆尽。
  三、物质享受与消费主义陷阱的谋杀
  爱玛多次参加狩猎、舞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她羡慕着贵妇人浪漫的恋爱,依恋着被城市的奢侈品充斥的嘉年华的迷人韵味。“每当你不能拥有你所爱之物的时候,就是无法享受被爱的时候。”她在挥霍无度中找到幸福,精心打扮自己、打扮他人,以求外在饰物带给她的高贵。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将奢侈品消费作为身份重构的重要途径,对爱情的追求浮于表面,她将爱情物质化、感官化,终究难逃世俗。   勒乐这个人物的出现加速了包法利夫人的毁灭。半弯着腰,眼中流露虚伪的关怀和善意,勒乐迎合爱玛的心理需求,描绘着上层社会高雅的生活,讲述着精致而奢华的饰品,承诺满足客户对商品的种种要求。“钱永远不是问题,只要注意方法。”勒乐将销售商品与放高利贷结合起来,引诱包法利夫人迈进消费主义陷阱。当其欠债累累时,勒乐又进一步以包法利先生继承的一块地扩充信用额,并作为不动产抵押,最终迫使其变卖家产抵债,包法利夫人因此被逼自杀。作为视钱如命、嗜血成性的商人和高利贷者,勒乐是造成包法利夫人殒命的直接凶手。
  所有浪漫的享受着实依赖着奢侈品的消费。在商人勒合的眼里,每一次浪漫的冲动总是有一个商品来对应,浪漫主义的需求正是他发财取利的无限商机。无穷的消费使包法利夫人跻身于伪贵族一列,满足其享受虚荣而浪漫的生活,奢华的商品捆绑着浪漫的外衣,在被信用消费的那一刻,便展开了对浪漫主义的无耻谋杀。
  四、人性冷漠与社会逼迫的夹击
  电影故事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中期的法国,正是资产阶级取得全面胜利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在奢靡享受的社会氛围中,财富微妙地成为影响人际关系、婚姻爱情的决定性因素,处处隐藏着资本主义的罪恶与人性的堕落。
  包法利夫人的奢侈消費多数花在了罗道尔夫和莱昂两人身上,尽管他们不缺钱甚至比她更有钱,却不愿损失一分一毫。两个男人消费者爱玛的物质、肉体甚至真情,然而这样的投入能换来什么呢?爱玛不愿服从命运,她向现实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追随包法利先生来到小镇,现实还给她一个平庸的丈夫。不甘平庸的她遇到“真命天子”罗道尔夫,但他却是个虚伪寡情的花花公子。相谈甚欢的赖昂也变成了涉世颇深的社会中人,为了前途离开了她。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包法利夫人将自己的血肉之躯一次次实验,被打得遍体鳞伤,摔得粉身碎骨。在现实利益面前,天马行空的爱情显得脆弱无比,虚伪无情的人性在狂欢过后露出了冷冷的刀刃。
  经济繁荣的背后掩藏着不见天日的丑恶现实。电影里外省贵族、地主、高利贷者、市侩等众多身份的存在,完整地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全貌,各色人物都有着奇妙的相似点:鄙俗、虚伪、自私、唯利是图。包法利夫人所处的社会不可能实现她的愿望,她渴望幸福,却被情人玩弄、抛弃;她渴望融入上层社会,却被高利贷者抢去了所有财产。追求爱情理想的包法利夫人最终被充满恶俗、精神贫乏的社会所抛弃,走向毁灭既是对梦想的绝望,也是现实安排的必然。包法利夫人的死去不仅仅是她执着于幻想抑或担负声名狼藉的压力,究其根本是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没有给她一条活路。
  参考文献:
  [1]刘号.呼唤“同一性”:女权主义视野下的爱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赖金玲.死去的玫瑰——谈包法利夫人死亡的必然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1).
  [3]寇才军.包法利夫人之悲剧与女性解放的消费主义陷阱[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作者简介:孙彤彤(1994—),女,天津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探究了保险资金的去处,首先,从资产、资金运作、会计操作和利率调整四个方面分析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内在动力;其次,阐述了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和股权、控制权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内容提出三点对金融监管方面的新要求。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险资举牌;资本市场;金融监管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pply s
期刊
【摘要】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科技创新发展之于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我国幅员辽阔,产业众多,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多个方面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利用“精准扶贫”和“互联网+”模式来缓解这一现状,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非平衡性;精准扶贫;“互联网+”模式  Abstract:The
期刊
【摘要】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干扰学生健康成长的常见现象,近年来网络上更是频繁曝出校园欺凌的视频,校园欺凌频繁发生不仅是因为教育的不到位更是法律的缺位。本文从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及范围、明晰相关主体的责任、完善校园欺凌的治理程序、强化校园欺凌惩处力度以及完善校园欺凌的法律救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园欺凌;法制化;法律规制  abstract:Bullying is a common
期刊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南阳理工学院2016级本科非英语专业部分学生进行一个学期的英文电影配音教学实践,研究发现,英文电影配音练习有效地激发了受试者练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和兴趣,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改善了受试者的英语语音语调,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关键词】英文电影配音;口语能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
期刊
【摘要】本文在探讨理想化商务日语教材条件的基础上,从教材内容与形式的角度,通过统计对比、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标准商务基础日语》的实用性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建议加大对商务日语外相关专业知识的渗透;建议进一步提升在日本企业使用商务日语工作的人员所需的五大相关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标准商务基础日语》;教材实用性;教材内容;教材形式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
期刊
【摘要】语言学习的各项课程中,会话是一门实践为主的综合性课程。会话的练习是调动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检验自身口语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如今我国国内大学日语教育对会话课的利用相对受限,会话课程相关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会话课程的开展方式受限等原因导致学生参与会话的积极性不高,对会话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口语能力存在很大问题。本文着重从会话的教材、课程开展方式以及文化背景下存在的表达方式差异着手为日语学习者提出几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的形成特征是文化认同:神话认同是其形成的前提,身份认同是其形成的标志,国家认同是其形成的结果。中华民族的关系特征是互相依存,文化依存是其精神力量的源泉,经济依存是其物质生活的基础,政治依存是其共同命运的关键。中华民族的发展特征是融合统一,理论升华是先导,共同奋斗是动力,安定强盛是结果。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认同;互相依存;融合统一  Abstract: the fo
期刊
【摘要】在201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收录了马克思写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三稿回信,马克思最终回复给查苏利奇的信不足初稿字数的十四分之一,马克思在初稿后又复写了第二稿、第三稿,最终回信内容却以“最近十年来定期发作的神经痛妨碍了我”为由,“不能较早的答复您2月16日的来信”。之后马克思稿件的问世,为这一理由填上了费解的色彩,这也是近年来学者们初读稿件时候最大的疑惑,那么,到底原因是什
期刊
【摘要】本文以山西省文水县S村新型农业合作社为例,探讨了我国开展合作社的制度变迁、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困境以及合作社的发展道路,得出结论,在缺乏诸多要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社建设,绝非明智之举,在未来完成要素配合,合作社的发展才具备了极大的可能性,并有潜力成为重大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制度基础;对策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new agric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模式,人们对知识获取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了,在这些高新技术的作用下,传统知识的获取方式受到强大的冲击,作为提供获取知识重要平台的公共图书馆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公共图书馆由过去单一的服务模式向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变,满足不同用户对公共图书馆发展与服务创新的一些看法,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