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成长需要同伴的接纳。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要运用好同伴这一建设良好班集体的助手。
小H在入学第一个月就闹出了很多“幺蛾子”:拒绝上学、不想听课、上课走神、不交作业。一旦我指出他的问题,他就会告诉大家,因为感觉自己做不好,所以很自卑,就不想来学校影响大家。他的自我变弱、以退为进的方法很见效,科任老师和班干部经常会因为他这样的理由,一时心软放过他,不再纠结他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老师和同学的大度而反思自己,没有正视问题,改正错误,而是继续逃避问题。
为了改变小H的这些坏习惯,我调整了他的座位,为他找了一个优秀的同桌,并且和大家一起制订了班级公约,并签了承诺书。在同学们的影响下,小H按时上学,认真听讲,学会学习,学科单元测试多次达到90分。这一路走来,与其说是老师帮助了他,不如说是班集体影响了他。
集体对孩子的影响就是整体对个体的影响。在影响内容方面,包括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成长方式。在影响对象方面,包括某个孩子、整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等。集体影响是用一些人帮助另一些人,用一种行为影响另一种行为,进而成就一个班级。一般说来,这样的过程分成4个步骤:集体约定,从个性到共性;集体行为,从群体到个体;集体影响,从思想到行为;集体判定,共同意识生成。
集体约定:从个性到共性
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做事的动机从“父母的欢心和老师的赞赏”变成了“同伴的接纳”。也就是说,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行为动机更多考虑的是同伴的态度,所以班级和群体对于一个人的认同感是一个人行动的动机之一。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发挥同伴的作用,从一个群体入手,让个人随着群体的改变而改变,让个体在群体中建立规则意识,自我成长。
在集体教育中,第一步是通过集体约定,建立集体规则,用规则规范个人,并将集体的教育渗透到个人。主要有两种形式:班级约定的建立;群体规则的建立。班级约定是班级的整体规范,是大家为了班级发展而制订的纪律或约定,是学生被动认同的。群体规则是非正式群体共同制订的行为规定,它是学生个体主动认同的。在班级中,不同的阶段,约定和规则发挥不同的作用。
譬如,开学初,小H因为各种事情不想来学校,我通过班级约定转移他的视线,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遵守班级规范。
因为只有小H在学校,所有的问题才有解决的机会。所以,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他來学校的约定。
首先,我和小H做了心理建设:“在班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更好。你和我们一样吗?”
“当然呀!”小H仰着头说。
“班级变得更好的要求好像挺多的。”我故意装作很难的样子,“譬如,按时到校、好好学习、热爱劳动……”
他看着我,默默地低下头。我明白,他已经处于放弃的边缘了。
“不过,”我一转折,他仿佛感觉到有“翻盘”的可能,猛地一抬头,“如果是你,做到每天准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这一条就可以了。”
他眼睛一亮:“这个我可以!”
听着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我拿出了大家事先制订的班级约定,说:“来,签个字吧!”
他拿起笔,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大名。
集体行为:从群体到个体
同伴教育作为当前教育效果相对较好的一种教育形式,应该更多激发学生的相互影响,发挥同伴教育的效果,推进班级管理。
同伴教育作为集体行为包括:同伴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班级课程的实施,学校活动,同伴之间的谈话等。集体行为主要集中在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以及学校引导的活动两个方面。建立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行为相互感染。同时,通过活动,建立群体文化,影响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此外,还要借助学校以及班级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共识,让群体认同到个人行为规范。
对小H来说,他的行为建立需要他认同这个班级,认同班级建设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成长目的。
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牛顿环”。大家围成一个圈,向后仰,将头靠在后面的人的腿上,同时将腿作为前面的人的“枕头”。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并一起努力的活动。当有人筋疲力尽的时候,“牛顿环”就会断开,大家就会倒在草坪上。
我问:“这么多人参与,谁才是决定这个环的关键人物?小H,你来说说!”
“应该是他吧!”小H指着一个很强壮的同学说,但是马上改口:“好像不对,应该是所有的人!只有所有的人都很努力,‘牛顿环’才能一直持续下去。”
“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能撑住,我们这个环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力量不同,每个人的能力不同。”
“老师,我知道了!”小H突然大喊一声:“我,应该是我!是我这样力气不大、能力也不够强的人。我能撑多久,这个环就能维持多久!想不到,我还有这么大的作用!”
“是呀,你当然有很大的作用。在班级里,有很多像你这样觉得自己作用不大的人,可恰恰相反的是,你们对于班级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只有你们越来越好,整个班级才会更好。所以,你做得如何,决定了班级如何!”
小H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活动的关键点会是自己,他更没有想到,自己在集体中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
集体活动—群体行为—个体行为。活动开始,形成群体行为,并在群体行为中借助问题引导,影响个性化的行为。这种方式是集体教育最常见的方式,也最能影响一个人。
集体影响:从思想到行为
一般说来,群体的认识是个人思想的根源,思想是行为的动力。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共同追求形成了班级的思想,思想决定了班级成员的行为。
学生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群体文化的认同,所以集体会决定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一个班级的样子就是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样子。 集体影响的方式主要有:班级团队活动、群体活动、班级文化等。班级团队活动是指平时班级建设的活动,是为了解决班级建设中的问题或者是体现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動对个体产生影响。群体活动是群体文化对学生个人的影响,这是相同类型的人的相互认同。班级文化的影响是在班级中被班级文化和思想所影响,形成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这也告诉我们,要影响一个人,就要从思想开始,以行为改变为标志。
所以,我们先从思想开始,建立小H的思想认识,然后再修整他的行为。
在主题班会“梦想”上,我提出了系列问题: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初中毕业之后,你要达到什么目标?大学毕业后,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三个问题,定位了成长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个人的思想。当思想稳定了,行为都是在思想指引下践行的。
你要在什么时候达成什么样的目的?你准备分几步走?第一步你要做什么?目前看来,你还缺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去弥补自己缺失的条件?前一系列是从思想入手,这一系列是从行动入手,呈现集体的影响。
集体影响是集体对个体的影响,它从集体思想开始建立个体的思想,并影响个体的行为。它告诉我们,个体存在于集体的必要性以及在教育中集体对个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集体判定:共同意识生成
人类生活的核心意义在于寻找群体和相互融合。决定每个人生活的是个体意识,共同意识为个体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共同意识就是群体的认知,它不仅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还能在个体的基础上构建群体的新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共同意识往往表现为:主题活动中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认同;生活中对某种观点的认同;或对某些事、某个人的共同认识。这三者的情况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在生活中形成共同的认识,只是起点不同。有的是在主题活动中,有的是基于生活,逐渐形成了不同情景下的共同意识。
小H是成长中的人,集体对他的帮助就是他的成长过程。经过集体的“约定—行动—影响”之后,他建立了自己的行为,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是,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成长纳入集体的发展中,将自己的观点拓展为集体的共同意识,这就是个人的观点需要集体的认同。
我们选择“漂流瓶”帮助小H建立共同意识,同时要让他看见集体的判定和自我的认同。当我们想要引导集体意识的时候,就在白纸上写一个问题,然后让它在教室里“漂流”。无论是谁,发现“漂流瓶”都会遵守规则,完成漂流任务。漂流的过程是共同意识的建立过程,也是个人认同集体的过程。
我首先发出一个“漂流瓶”:我们看见了小H的努力,看到了他的成长。我想,人生最好的样子,就是他努力的时候。如果小H一直坚持努力向上,你预见最好的他应是什么样子的呢?
各种答案纷至沓来:一个努力、有集体荣誉感的小H,一定是我们班级的力量源;一个真正认识到班级重要性的小H,将会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小H是努力上课、认真做作业、经常可以考出高分的同学;小H的好,一定是班级的好,希望他可以证明我们班真正好;小H的努力其实就是我们班的象征,希望他可以用行动证明我们班级的好。以上5个代表性的评价都是基于班级和个人的关系,这时个人和班级的方向是一致的,个人也体现了集体的共同意识。
集体判定中共同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它在活动中形成,是从个人到集体,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集体的判定,更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
小H在入学第一个月就闹出了很多“幺蛾子”:拒绝上学、不想听课、上课走神、不交作业。一旦我指出他的问题,他就会告诉大家,因为感觉自己做不好,所以很自卑,就不想来学校影响大家。他的自我变弱、以退为进的方法很见效,科任老师和班干部经常会因为他这样的理由,一时心软放过他,不再纠结他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老师和同学的大度而反思自己,没有正视问题,改正错误,而是继续逃避问题。
为了改变小H的这些坏习惯,我调整了他的座位,为他找了一个优秀的同桌,并且和大家一起制订了班级公约,并签了承诺书。在同学们的影响下,小H按时上学,认真听讲,学会学习,学科单元测试多次达到90分。这一路走来,与其说是老师帮助了他,不如说是班集体影响了他。
集体对孩子的影响就是整体对个体的影响。在影响内容方面,包括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成长方式。在影响对象方面,包括某个孩子、整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等。集体影响是用一些人帮助另一些人,用一种行为影响另一种行为,进而成就一个班级。一般说来,这样的过程分成4个步骤:集体约定,从个性到共性;集体行为,从群体到个体;集体影响,从思想到行为;集体判定,共同意识生成。
集体约定:从个性到共性
进入初中之后,学生做事的动机从“父母的欢心和老师的赞赏”变成了“同伴的接纳”。也就是说,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行为动机更多考虑的是同伴的态度,所以班级和群体对于一个人的认同感是一个人行动的动机之一。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发挥同伴的作用,从一个群体入手,让个人随着群体的改变而改变,让个体在群体中建立规则意识,自我成长。
在集体教育中,第一步是通过集体约定,建立集体规则,用规则规范个人,并将集体的教育渗透到个人。主要有两种形式:班级约定的建立;群体规则的建立。班级约定是班级的整体规范,是大家为了班级发展而制订的纪律或约定,是学生被动认同的。群体规则是非正式群体共同制订的行为规定,它是学生个体主动认同的。在班级中,不同的阶段,约定和规则发挥不同的作用。
譬如,开学初,小H因为各种事情不想来学校,我通过班级约定转移他的视线,让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遵守班级规范。
因为只有小H在学校,所有的问题才有解决的机会。所以,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他來学校的约定。
首先,我和小H做了心理建设:“在班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更好。你和我们一样吗?”
“当然呀!”小H仰着头说。
“班级变得更好的要求好像挺多的。”我故意装作很难的样子,“譬如,按时到校、好好学习、热爱劳动……”
他看着我,默默地低下头。我明白,他已经处于放弃的边缘了。
“不过,”我一转折,他仿佛感觉到有“翻盘”的可能,猛地一抬头,“如果是你,做到每天准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这一条就可以了。”
他眼睛一亮:“这个我可以!”
听着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我拿出了大家事先制订的班级约定,说:“来,签个字吧!”
他拿起笔,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大名。
集体行为:从群体到个体
同伴教育作为当前教育效果相对较好的一种教育形式,应该更多激发学生的相互影响,发挥同伴教育的效果,推进班级管理。
同伴教育作为集体行为包括:同伴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班级课程的实施,学校活动,同伴之间的谈话等。集体行为主要集中在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以及学校引导的活动两个方面。建立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学生之间相互影响,行为相互感染。同时,通过活动,建立群体文化,影响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此外,还要借助学校以及班级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共识,让群体认同到个人行为规范。
对小H来说,他的行为建立需要他认同这个班级,认同班级建设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成长目的。
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牛顿环”。大家围成一个圈,向后仰,将头靠在后面的人的腿上,同时将腿作为前面的人的“枕头”。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并一起努力的活动。当有人筋疲力尽的时候,“牛顿环”就会断开,大家就会倒在草坪上。
我问:“这么多人参与,谁才是决定这个环的关键人物?小H,你来说说!”
“应该是他吧!”小H指着一个很强壮的同学说,但是马上改口:“好像不对,应该是所有的人!只有所有的人都很努力,‘牛顿环’才能一直持续下去。”
“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能撑住,我们这个环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但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力量不同,每个人的能力不同。”
“老师,我知道了!”小H突然大喊一声:“我,应该是我!是我这样力气不大、能力也不够强的人。我能撑多久,这个环就能维持多久!想不到,我还有这么大的作用!”
“是呀,你当然有很大的作用。在班级里,有很多像你这样觉得自己作用不大的人,可恰恰相反的是,你们对于班级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只有你们越来越好,整个班级才会更好。所以,你做得如何,决定了班级如何!”
小H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活动的关键点会是自己,他更没有想到,自己在集体中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
集体活动—群体行为—个体行为。活动开始,形成群体行为,并在群体行为中借助问题引导,影响个性化的行为。这种方式是集体教育最常见的方式,也最能影响一个人。
集体影响:从思想到行为
一般说来,群体的认识是个人思想的根源,思想是行为的动力。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共同追求形成了班级的思想,思想决定了班级成员的行为。
学生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群体文化的认同,所以集体会决定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一个班级的样子就是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样子。 集体影响的方式主要有:班级团队活动、群体活动、班级文化等。班级团队活动是指平时班级建设的活动,是为了解决班级建设中的问题或者是体现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動对个体产生影响。群体活动是群体文化对学生个人的影响,这是相同类型的人的相互认同。班级文化的影响是在班级中被班级文化和思想所影响,形成自己的思想以及行为。这也告诉我们,要影响一个人,就要从思想开始,以行为改变为标志。
所以,我们先从思想开始,建立小H的思想认识,然后再修整他的行为。
在主题班会“梦想”上,我提出了系列问题: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初中毕业之后,你要达到什么目标?大学毕业后,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三个问题,定位了成长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个人的思想。当思想稳定了,行为都是在思想指引下践行的。
你要在什么时候达成什么样的目的?你准备分几步走?第一步你要做什么?目前看来,你还缺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努力去弥补自己缺失的条件?前一系列是从思想入手,这一系列是从行动入手,呈现集体的影响。
集体影响是集体对个体的影响,它从集体思想开始建立个体的思想,并影响个体的行为。它告诉我们,个体存在于集体的必要性以及在教育中集体对个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集体判定:共同意识生成
人类生活的核心意义在于寻找群体和相互融合。决定每个人生活的是个体意识,共同意识为个体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共同意识就是群体的认知,它不仅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还能在个体的基础上构建群体的新意识。
在班级管理中,共同意识往往表现为:主题活动中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认同;生活中对某种观点的认同;或对某些事、某个人的共同认识。这三者的情况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在生活中形成共同的认识,只是起点不同。有的是在主题活动中,有的是基于生活,逐渐形成了不同情景下的共同意识。
小H是成长中的人,集体对他的帮助就是他的成长过程。经过集体的“约定—行动—影响”之后,他建立了自己的行为,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是,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成长纳入集体的发展中,将自己的观点拓展为集体的共同意识,这就是个人的观点需要集体的认同。
我们选择“漂流瓶”帮助小H建立共同意识,同时要让他看见集体的判定和自我的认同。当我们想要引导集体意识的时候,就在白纸上写一个问题,然后让它在教室里“漂流”。无论是谁,发现“漂流瓶”都会遵守规则,完成漂流任务。漂流的过程是共同意识的建立过程,也是个人认同集体的过程。
我首先发出一个“漂流瓶”:我们看见了小H的努力,看到了他的成长。我想,人生最好的样子,就是他努力的时候。如果小H一直坚持努力向上,你预见最好的他应是什么样子的呢?
各种答案纷至沓来:一个努力、有集体荣誉感的小H,一定是我们班级的力量源;一个真正认识到班级重要性的小H,将会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小H是努力上课、认真做作业、经常可以考出高分的同学;小H的好,一定是班级的好,希望他可以证明我们班真正好;小H的努力其实就是我们班的象征,希望他可以用行动证明我们班级的好。以上5个代表性的评价都是基于班级和个人的关系,这时个人和班级的方向是一致的,个人也体现了集体的共同意识。
集体判定中共同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它在活动中形成,是从个人到集体,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集体的判定,更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