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夏天,不时会播出内陆城市遭遇暴雨袭击,内陆变“大海”的消息,而暴雨过后的城市内涝也成了大众调侃的笑料,戏称这些城市因此提高了知名度。
从武汉的“每一位武汉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武昌”,到“去北京看海”、“去南昌垂钓”,以及“长沙的海景版新八景”,再到近期“南京的江河湖海”,调侃之言接二连三,而夏天还没有结束,哪个城市会成为下一个“大海”还不得而知。于是,许多人不禁发出了“今年夏天水太多”的感慨。
与这些“灌水城市”类似,证券市场也爆发了一场“灌水潮”,它像传染病一样在证券市场散播开来,这就是券商华而不实、耸人听闻的研究报告。从此前的中国宝安、宁波联合、深国商,再到近期的涪陵榨菜、东阿阿胶以及前些天攀钢钒钛研报“放卫星”事件,都令广大股民记忆犹新。
券商研究机构变身“水神”
也许反用“与时俱进”来形容券商研究机构最恰到好处,它们不但“灌水”与时俱进,而且造“门”也多,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误导行为,也因此被戏称为“研报门”。
屡屡发生的“研报门”事件,将相关券商研究机构一再推向风口浪尖。本应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的投资研究机构,如今则由于一份份“瑕疵研报”,成为外界热议焦点。
连续出现的“研报门”事件,也使股民对研究报告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产生了怀疑。一位老股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都是骗人的,我现在再也不看研究报告了。”甚至有网友调侃称券商研究机构是“水神”。
攀钢钒钛188元的悲催
近期,银河证券发布了有关攀钢钒钛的研究报告,通过与其他三大矿业巨头“股价/每股资源价值”比较后,对攀钢钒钛开出了高达188元/股的目标价,高出当前股价十余倍。在此消息刺激之下,攀钢钒钛一度被巨量买单拉至涨停。
7月15日,撰写该研报的分析师王国平发表“修改版”,将原先研报给出的未来188元/股目标价,调整为56.12元/股。当天,3家机构席位集体“出走”攀钢钒钛,合计卖出1.56亿元。而该份研报旋即将攀钢钒钛置于被动态势,为进一步核实研报相关事项,该公司股票已于18日起停牌。而该公司股票在7月20日复牌之后连续放量下跌3日,股价被打回原形。
银河证券虽然强调,对研报内容的更正不影响推荐攀钢钒钛的最终结论,但即便如此,该研报在目标价计算上所犯的低级错误。难免不令外界对其研报的严谨性产生质疑。
而翻查今年以来的多份“争议研报”后不难发现,相关研究机构在调研分析过程中大多是纸上谈兵,未对调研标的进行实质性调研和沟通,便作出武断结论,个别研报因此遭到了相关上市公司的严词否认。
“研报门”害人不浅
股民杨先生因为读了平安证券、湘财证券、国泰君安和信达证券有关《中国定安房地产和新能源的价值明显低估》等类似报告后,信以为真,在今年2月20日,分别以每股24元买入中国宝安3.5万股和以每股23.35元买入3.33万股,价值共约162万元。但从买入日到3月4日11时,已亏损18.67万元。
“如果之前承认没有这个矿,我肯定不会买。就是看了报告才买的,没想到短短几天就亏了近20万。不止是我,我的好几个朋友都买了,都亏得很厉害。这些报告,误导我买入了这只股票,造成了我的损失,他们是不是应该赔偿?”他在接受采访时,气愤地说。
以上4家券商在研究报告中,都无一例外地肯定了中国宝安拥有丰富的石墨矿资源,今年1月18日到2月22日,中国宝安的股价由13.60元涨至24.90元。3月15日,中国宝安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没有石墨矿。随即股价应声回落,两天内先后出现4.47%和6.71%的跌幅,大量股民因此受损。此事也揭开了今年“研报门”的序幕!
信誉度严重透支
不少券商都在研究报告的最后附上了“免责声明”,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无须对报告的准确性负责?对此,有律师表示,“免责声明”只能免除对分析结果准确性的责任,但对事实陈述部分无法免责,否则就是“霸王条款”。
双汇复牌事件无疑是一些券商研究机构自己打了自己耳光。在双汇发展复牌前夕,国泰君安、银河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和兴业证券曾发表“推荐、买入评级”的研究报告,而公司股价在复牌之后,却连续两个一字跌停。
本应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的投资研究机构,被一份份不实的研究报告透支着自身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捕风捉影,实地调研不足成为机构研究报告不实的最大原因。
一家转投私募的分析师透露,现在很多研究报告并非建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而是对着财务数据,根据行业估值水平,结合估值模型作出的预判,完全是闭门造车。甚至有一两个明星分析师写出报告了,部分分析师就跟风模仿。他表示,业内早期的一些扎实调研的精神,现在已经很难见到。
而利益的趋使,也使一些券商研究机构对研究报告有所偏向。目前,基金公司的分仓交易佣金是券商研究所对公司的主要贡献。根据Wind咨询统计,去年60家基金公司总共为93家券商贡献了62.41亿元的佣金收入。对于基金重仓的股票,券商研报一般都会给予推荐或买入评级。
没有了实地调研,没有了客观公正,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是利益至上,如此对信誉严重透支,这样的研究报告还能走多远?
从武汉的“每一位武汉人上辈子都是折翼的武昌”,到“去北京看海”、“去南昌垂钓”,以及“长沙的海景版新八景”,再到近期“南京的江河湖海”,调侃之言接二连三,而夏天还没有结束,哪个城市会成为下一个“大海”还不得而知。于是,许多人不禁发出了“今年夏天水太多”的感慨。
与这些“灌水城市”类似,证券市场也爆发了一场“灌水潮”,它像传染病一样在证券市场散播开来,这就是券商华而不实、耸人听闻的研究报告。从此前的中国宝安、宁波联合、深国商,再到近期的涪陵榨菜、东阿阿胶以及前些天攀钢钒钛研报“放卫星”事件,都令广大股民记忆犹新。
券商研究机构变身“水神”
也许反用“与时俱进”来形容券商研究机构最恰到好处,它们不但“灌水”与时俱进,而且造“门”也多,券商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误导行为,也因此被戏称为“研报门”。
屡屡发生的“研报门”事件,将相关券商研究机构一再推向风口浪尖。本应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的投资研究机构,如今则由于一份份“瑕疵研报”,成为外界热议焦点。
连续出现的“研报门”事件,也使股民对研究报告的权威性和客观性产生了怀疑。一位老股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都是骗人的,我现在再也不看研究报告了。”甚至有网友调侃称券商研究机构是“水神”。
攀钢钒钛188元的悲催
近期,银河证券发布了有关攀钢钒钛的研究报告,通过与其他三大矿业巨头“股价/每股资源价值”比较后,对攀钢钒钛开出了高达188元/股的目标价,高出当前股价十余倍。在此消息刺激之下,攀钢钒钛一度被巨量买单拉至涨停。
7月15日,撰写该研报的分析师王国平发表“修改版”,将原先研报给出的未来188元/股目标价,调整为56.12元/股。当天,3家机构席位集体“出走”攀钢钒钛,合计卖出1.56亿元。而该份研报旋即将攀钢钒钛置于被动态势,为进一步核实研报相关事项,该公司股票已于18日起停牌。而该公司股票在7月20日复牌之后连续放量下跌3日,股价被打回原形。
银河证券虽然强调,对研报内容的更正不影响推荐攀钢钒钛的最终结论,但即便如此,该研报在目标价计算上所犯的低级错误。难免不令外界对其研报的严谨性产生质疑。
而翻查今年以来的多份“争议研报”后不难发现,相关研究机构在调研分析过程中大多是纸上谈兵,未对调研标的进行实质性调研和沟通,便作出武断结论,个别研报因此遭到了相关上市公司的严词否认。
“研报门”害人不浅
股民杨先生因为读了平安证券、湘财证券、国泰君安和信达证券有关《中国定安房地产和新能源的价值明显低估》等类似报告后,信以为真,在今年2月20日,分别以每股24元买入中国宝安3.5万股和以每股23.35元买入3.33万股,价值共约162万元。但从买入日到3月4日11时,已亏损18.67万元。
“如果之前承认没有这个矿,我肯定不会买。就是看了报告才买的,没想到短短几天就亏了近20万。不止是我,我的好几个朋友都买了,都亏得很厉害。这些报告,误导我买入了这只股票,造成了我的损失,他们是不是应该赔偿?”他在接受采访时,气愤地说。
以上4家券商在研究报告中,都无一例外地肯定了中国宝安拥有丰富的石墨矿资源,今年1月18日到2月22日,中国宝安的股价由13.60元涨至24.90元。3月15日,中国宝安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没有石墨矿。随即股价应声回落,两天内先后出现4.47%和6.71%的跌幅,大量股民因此受损。此事也揭开了今年“研报门”的序幕!
信誉度严重透支
不少券商都在研究报告的最后附上了“免责声明”,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无须对报告的准确性负责?对此,有律师表示,“免责声明”只能免除对分析结果准确性的责任,但对事实陈述部分无法免责,否则就是“霸王条款”。
双汇复牌事件无疑是一些券商研究机构自己打了自己耳光。在双汇发展复牌前夕,国泰君安、银河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和兴业证券曾发表“推荐、买入评级”的研究报告,而公司股价在复牌之后,却连续两个一字跌停。
本应遵循独立、客观、公平、审慎原则的投资研究机构,被一份份不实的研究报告透支着自身的权威性和客观性。捕风捉影,实地调研不足成为机构研究报告不实的最大原因。
一家转投私募的分析师透露,现在很多研究报告并非建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而是对着财务数据,根据行业估值水平,结合估值模型作出的预判,完全是闭门造车。甚至有一两个明星分析师写出报告了,部分分析师就跟风模仿。他表示,业内早期的一些扎实调研的精神,现在已经很难见到。
而利益的趋使,也使一些券商研究机构对研究报告有所偏向。目前,基金公司的分仓交易佣金是券商研究所对公司的主要贡献。根据Wind咨询统计,去年60家基金公司总共为93家券商贡献了62.41亿元的佣金收入。对于基金重仓的股票,券商研报一般都会给予推荐或买入评级。
没有了实地调研,没有了客观公正,有的只是纸上谈兵,有的是利益至上,如此对信誉严重透支,这样的研究报告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