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当许多企业在思考如何“过冬”或向政府索要“过冬棉衣”时,许多农民工们已经默默地用脚做出了选择——回家。
远在美国的金融危机,让劳务大省江西的许多农民工们提前感到了冬天的寒意,不得已提前返乡。不过,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表示,还未出现规模性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潮”。
来年重新开始
11月16日上午9时许,南昌火车站,汽笛声此起彼伏,在熙熙攘攘的景致之下,不断有拎着大包小包的乘客走出站台。
25岁的抚州市人李国强,疲惫地蜷缩在南昌火车站候车室一个角落,一脸落寞。“我其实不想这么早回家。”腼腆的李渭强说,离过年还有两个多月,他希望能多赚点钱回家。
3个小时前,他乘坐的1506次列车从深圳西抵达南昌,为了省钱,李国强宁愿在火车站等候下午1点半发往老家抚州的火车,他本可以乘半个小时一班的汽车,不过票价要38元,而火车票仅为7.5元,“省一点是一点”。
一个月前,李国强还是深圳市某健身器材厂的一名模具工人。经历数月订单不足后,工厂将两条生产线合并了。因为领计时工资,身体健壮的李渭强原本一天可干10小时,但进入8月后,工厂又转为三班倒,他只能干8小时了,而且周末还双休。
厂子里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的订单减少了,依靠计件或计时挣钱的农民工们的收入随之减少。李国强的收入从年初的每月1800元,降到最近的不足千元,近一个月只有800多元。工资低,开销大,在生存的压力之下,他想到离开或者回家。前几天,老家的朋友打电话和李聊天,说与其在深圳一个月拿千把块钱,不如回来,同样的工作也能拿到这么多薪水。这让他有点心动。“毕竟不可能一辈子呆在深圳,学点技术积累点经验开开眼界,最终还是要回去的。”
在候车室等待的李国强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据前返乡族中的一员。在李国强的对面,来自上饶市的家具厂工人刘明华兄弟俩,因工厂揽不到新的订单也提前返乡。
刘明华告诉记者,5年前在老乡介绍下到惠州市某家具厂打工,“那时还没成家,后来有老婆回家盖房子,到现在儿子上幼儿园了,全部花销都来自家具厂的收入。”
在该家具厂,刘明华等人负责开木料,这是最累的体力活,但在过去近5年里,他一直重复着这样的体力活并觉得知足,“主要是收入不错而稳定,每个月能领2000多,最高一个月领了3000多元。”
但今年下半年,刘发现来厂的货车越来越少了。刘明华不懂什么是金融危机,但他从老板处获悉,现在全世界房子都不好卖,装修的人少了,需要的家具当然大幅下降。显然老板也已力不从心,愁眉苦脸。刘明华说,因为是老工人了,大家也不好提出要走,最后有人向老板提出,趁大家比较闲,提前回家,来年再重新开始。
更多受访的农民工表示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打工嘛,肯定是哪儿有活就去哪儿干,没有活干就先回家”,对于他们而言,最佳的生存哲学就是接受现实,寻找新的出路。
关注“打工经济”
记者试图从南昌火车站的客流统计中,分析日前提前返乡的民工量。但相关人士表示,今年农民工返乡潮暂未启动,目前日均客流量较为平稳,但已有少部分农民工提前返乡。
返乡的农民工到底有多少人?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与失业保险处长钟天卓表示,准确的数据目前正在调查统计中,近来江西外出农民工返乡数量确实有所增加,但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没有形成社会上热议的“返乡潮”。
钟天卓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到底影响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他说:“厅里和省委政策研究室、江西省财经大学组成调查组,目前已对省内农民工就业形势调查结束,但省外就业数据的调查还将持续数日,结果待月底或下月初公布。”
基层劳动部门人士则反映,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来自沿海劳动密集型的纺织、电子、鞋类、玩具等企业。“相对于崇仁县输出的农民工总数而言,目前返乡的人数比例偏小,一些农民工失业后仍然选择留在当地继续找工作。”江西省崇仁县劳动就业局局长章会平告诉记者。
赣州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吴玉明说,对返乡农民工人数目前尚没有准确的数据,但保守估计全市返乡农民工不下2万人。往年这个时候都是农民工返乡的淡季,但近一个多月来,从沿海返乡的人数明显增加。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如何转移安置陆续返回的农民工将是一件大事。
外出务工已是江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江西省积极实施劳务输出品牌战略,涌现出在全国知名的“十大劳务品牌”:“吉安菜农”、“资溪面包军”、“余江眼镜人”、“高安汽车队”、“建筑临川军”、“南康木匠”、“鄱阳缝纫工”、“玉山铁路维护工”、“宜春焊工”、“武宁装饰工”,很多江西农民依靠品牌劳务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在北京的宾馆酒店业界,“吉安菜农”这个词颇具知名度。“吉安菜农”是指来自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的一些菜农,他们在北京主要做蔬菜生意。就是这些菜农,揽下了北京市各大宾馆、酒店近80%的食品配送订单。
在人口不足12万、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资溪县,有3万农民把7000多家面包店开到大江南北以及俄罗斯等异国他乡。2006年,面包业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全县农民年纯收入的42%来自面包产业,全县新建的楼房大部分源于面包收入。
对于江西许多农村地区来说,农民工外出打工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并被冠之以“打工经济”。以2006年为例,江西省665.92万外出务工农民共创收542.6亿元,务工农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每人寄回、带回现金近3000元。
在11月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到,劳务输出大省江西在外省打工人员680万人,目前约30万人返回家乡,返乡比例不足5%。尹蔚民表示,江西省的情况具有代表性,由于企业关闭、破产或者停产,部分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返回家乡是一种正常流动和理性选择。
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表示,未来农民工一旦大规模返乡,势必加剧省内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并非只是一种担忧。来自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江西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26.5万人,城镇新增劳动力约为20万人,省内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9万人左右,供给总量达到75.5万人左右:而前9个月,江西省城镇实际新增就业岗位仅36.6万个,供求相差近40万个,就业压力之大 不言而喻。
春天在哪里
今年年初,江西省还因省内工业园区企业招工难而“犯愁”。
以2008年为例,江西全省工业园区用工人数将达到150万人以上(2007年为126.38万人),园区企业缺工预计达25万人左右,缺工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工种主要是制衣、制鞋、缝纫、针织、电子、食品、机械制造等。
作为江西省崇仁县劳动就业局局长,从2004年起,章会平的头等大事就是忙着给县里工业园区的企业找到足够多的工人。令他苦恼的是,他找工人的速度总是赶不上崇仁县经济发展的速度。
崇仁县隶属于江西省抚州市,是个有着28万人口的农业县。本世纪初,在江西省“主攻工业”的号角声中,这个农业大县在一块山地上建立了一个工业园,仅用5年时间,由一家变电设备生产企业繁衍发展出12家主机生产厂,30多家配套厂,崛起了一个年产值4亿多元的变电设备产业集群。
章会平告诉记者:“那时候,各乡镇和部门下达了招工任务,每招一个员工除抵一定进资任务外,县财政另奖励100元/人的工作经费;对未完成招工任务的乡(镇)和单位,收取100元/人劳力调剂金,奖给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和单位。”
10月,章会平发现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据乡镇劳动所反映,陆续有工人回家”。接受记者采访时,章会平正忙着签发一份省劳动和保障厅转发下来的文件,“厅里要求尽快调查各县市农民工返乡的情况”。
在崇仁县工业园区一家变压器厂干杂工的张莉丽告诉记者:“自己没有读多少书,更不用说有什么技术了,也许春节后我还会出去,听说上海和杭州的工资高一点,我可能会上试试。”对她来说,现在的工作可以解决当下生计问题。“从内心来说,我更想出去,外面的生活比家里有意思。”
章会平认为,目前返乡的农民工一部分人选择回家务农,一部分人选择在当地园区企业就业,“农民工返乡缓解了县工业园区招工难的问题,明年要重新考虑输出劳动力”。他们的计划是,以县就业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企业自行培训为辅,所有员工免费培训,确保就业。
章会平告诉记者,农民工在外摸爬滚打多年,手里也积攒了一些余钱,政府部门可以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他说:“以前农民工外出打工,只是把钱寄回老家,虽然这对农民增收有很大帮助,但是对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大。农民工单向的流动,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2006年,崇仁县人危少冰回乡投资2000多万创办了江西艺美家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档办公、生活用家具等产品,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1.1万元,创税16.5万元。
危少冰告诉记者,企业用工约150人,大部分技术工人都是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在这儿的收入甚至比在外而还要高。以木工陈必先为例,一天能赚120元,满负荷工作时高达185元/天。
今年国庆节前夕,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考察了危少冰的企业。“省委书记详细询问了工业园区的投资环境,工人的待遇怎么样,企业今年面临的困难。”危少冰告诉记者。
来自崇仁县政府网站的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崇仁县返乡农民共带回资金6000万元,创办农产品加工、竹木加工、机电等生产经营企业159家,培育出黄花菜、果蔗、大棚蔬菜、麻鸡、生猪等种养基地272个,带动发展种养生产经营大户1万多户。
崇仁县工业园区办副书记方宁继告诉记者:“由于上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沿海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往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回乡创业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政府“助力器”
江西省劳动就业局局长万建农年初调查发现,近年随着江西人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一大批企业入驻江西,如今全省94家工业园区可容纳上百万人就业,由于大批农民外出务工,省内园区一度缺工20多万人。一旦出现大规模农民工返乡,江西省首先将推动农民工到本地工业园区就业。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告诉记者,94个工业园区是江西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须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关联配套产业,主动承接东部产业链条整体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
一个问题是,这些工业园区的产销链条与沿海地区关系密切,相当一部分企业由沿海地区向内搬迁形成,不少企业总部仍在东南沿海,因此,东南沿海的经济形势对江西省本地工业园区的经营情况必然产生不小的影响。
11月15日,江西省召开全省重点工程“增强投入扩大内需”调度会,在今年重点工程原定计划投资456亿元的基础上,该省将增加投入104亿元。
根据江西省政府通报,今年1至10月份,江西重点工程项目共完成投资340亿元。这就意味着,该省在未来一个多月内要完成约200亿元重点工程项目的投资,平均每天要完成5亿元以上投资。
省长吴新雄在会上表示,“全省要上下齐心,优化环境,确保江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外,该省还初步落实今年四季度中央补助投资35.2亿元,其中落实到重点建设的有16.51亿元。
新一轮“增强投入扩大内需”调度会背后正是江西希冀发挥沿海地区第一腹地的功能,改变弱势状态,迅速崛起于中部的真实写照,江西省政府也希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有助于江西化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
麻智辉建议,利用江西省便利的位置,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他告诉记者,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闽三角,产业的西进,江西总是难以绕过的一块热土,一旦和周边省份建立起至多5个小时的车程,这将使江西的交通优势,生态优势和原材料优势得到集中发挥。
江西省赣州市打出了“危”为“机”的口号,抓紧抓实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计划把赣州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城”,初步建成以香港产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转移承接走廊、以台湾工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转移承接走廊。
《江西日报》报道称,赣州市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承接2500家以上企业,引进1500亿元以上资金。今年总投资约150亿元的香港产业园已正式进入了建设实施阶段。目前,已有158家香港及珠三角企业签订了落户赣州香港产业园意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