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色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因此很多红色文化资源扎根在乡村。苏鲁豫边区是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其中央机关旧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朱集镇张寨村。文章通过对这一旧址的实地考察,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乡村环境的展示设计原则,包括整体性、历史性、主题性、功能性、经济性五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设计意向,以此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并为红色文化展示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展示设计
一、苏鲁豫边区简介
1937年12月,中共鲁西南工委成立,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至1939年5月建立中共苏鲁豫区委员会,通称苏鲁豫区党委。1940年11月,山东分局决定,撤销苏鲁豫区党委,成立中共湖西地委。
苏鲁豫边区为省级单位,辖区东至津浦线,西至山东菏泽,南至安徽宿县,北至山东济宁,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包括鲁西南地委、湖边地委,金嘉巨、沛县、萧县3个中心县委和单县、丰县、砀山3个直属县委,共22个县级单位,区内人口近千万。苏鲁豫边区在战争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党培养了很多优秀将领。
张寨村是中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苏鲁豫边区的中心机关所在地,现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朱集镇。
二、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现状分析
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位于张寨村的中部,原为地主的宅院,宅院外有寨墙维护。现存单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单县县委、中共鲁西南工委、中共苏鲁豫区委员会、中共湖西地委、《团结日报》等旧址。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南北长约385米,东西宽约220米,面积约84700平方米。2017年在此成立了湖西“小延安”纪念馆,以展示红色文化、宣扬革命精神。
(一)建筑
旧址上现存的建筑多为传统民居,其建筑格局、样式、材料等方面基本保留原状。其中多座民居已经过修缮,现状满足基本的展陈需求。
(二)构筑物
旧址上的构筑物如寨墙、红军亭、井亭等多为新建物。寨墙为混凝土砌筑,表面以涂料模拟青砖纹理。红军亭为重檐六角亭,顶面铺设黄色琉璃瓦。这些构筑物在形式、材料、体量等方面均与乡村质朴的氛围不符。
(三)建筑内部空间
多座建筑的内部空间已作为展陈空间,展示与革命有关的物品并没有传播革命信息的展板和多媒体播放器。多数展品不够整洁完整,且很多排放无序,不能很好地传播展品自身的信息。展板板式混乱,视觉效果较差。展台、灯光等设施较为简陋,不能满足基本的展示需求(图1)。
(四)院落环境
旧址内的地面包括道路多为大面积的红砖铺装,表面状况一般,虽然这样的做法造价较低,但形式非常单调。除此之外,院落内还有大面积裸露的土地,既在视觉上不美观,大风雨雪天气也会破坏环境、妨碍交通。院落中的绿化较少,更增添了空旷、破落感。
(五)公共设施
旧址内设有基本的公共设施,如卫生间、休息座椅、垃圾桶、导视系统等,但其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园区长久发展的需求。
三、展示设计原则
展示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手段向受众传递某种信息,信息的有效传播是其设计的重点。红色文化展示设计即以传播红色文化为目的,在乡村环境中,其设计还要融入于乡村,符合乡村氛围,体现乡村特色。因此,乡村环境中的红色文化展示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
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是中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苏鲁豫边区的中心机关所在地,其面积达84700平方米,它是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院落景观、室内空间等多层次的整体,每一个层次都是旧址展示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要把所有层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不可各自独立对待,这样才能使旧址的整体风貌和谐统一。
(二)历史性
面对一些改造后而“焕然一新”的优秀历史建筑,阮仪三教授指出,这些建筑在改造的过程中,应当“修旧如故,以存其真”,“花了人力、物力、财力,而给后代留下一个失去‘本真’的建筑”,“这违反了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初衷”。此外,一定要认识到破旧不等于破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物资匮乏,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共产党员一直保持着昂扬的精神面貌,其生活、工作的环境一定不是破敗不堪的,尤其是各级政府中心机关所在地。所以在营造环境时,不必刻意凸显“破败感”,而是要表达出艰苦条件下破旧而有序的氛围。
(三)主题性
在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中,作为此次主要展陈空间的建筑为:中共单县县委旧址、中共鲁西南工委旧址、中共湖西地委旧址、中共苏鲁豫区委员会旧址、《团结日报》旧址、抗日自强小学旧址、张寨抗日自卫团培训班旧址、左守善故居。每个建筑可根据其历史背景定一个主题,其内部展陈仅仅围绕主题布置。空间和主题一致,能使观者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体验红色文化。
(四)功能性
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现为展示、传播红色文化的基地,因此空间的改造必须随着功能变化而变化。如道路的铺装、公共设施的建设、院落环境的营造都应方便观者使用,作为展陈的室内空间更应具备基本的展示条件。“修旧如故”的原则和功能性原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找到平衡点才是关键。
(五)经济性
同其他很多乡村环境中的展示设计项目一样,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的主管单位为县一级的政府,其对旧址建设资金的投入有限。因此,旧址展示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经济性,探索乡土材料与低技术的应用。
四、设计意向
(一)建筑物——传统民居的修缮
如上所述,旧址中的建筑多为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图2),它的营造有自身的逻辑,表现在形式、材料、工艺等方面。如民居的外部用材,其底部为青石砌筑的墙基,墙基上为青砖砌筑的下碱,青砖以上的墙体为土坯砌筑,土坯表面以草泥涂饰,墙体上为青瓦覆面的屋顶。现今一些民居的修缮违背了其营造的逻辑,如墙体外侧全部用草泥涂饰,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民居的修缮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恢复其原有面貌,修复的建筑要有整洁的外貌。 (二)构筑物
1.寨墙——遗址的再造
张寨因张姓地主在村的四周筑造寨墙而得名,因此寨墙是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寨墙现已不复存在,在其基础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的新寨墙既不符合历史原貌,又不能融入到乡村质朴的环境中,急需整改。寨墙整改意向如下:
拆除。在原址上用绿植、篱笆软化边界,同时起到绿化环境的作用。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当地树种,草、灌木、乔木多层次立体化种植。若用篱笆结合绿化的形式,篱笆的比例、尺度、材质等要以建筑为参考标准,应该低矮、简单、低调、以水平姿态为主。
保留。对建筑物、构筑物的修缮要尊重其历史面貌,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那么首先应该明确,张寨原有的寨墙不是青砖砌筑的,是夯土筑造的。
西安丹凤门遗址的建造,是在原有城门墙的遗址上修建了大型的“保护棚”,表面采用泥土的黄色表现夯土城墙厚重的风采,同时让这座表现历史感的遗址建筑有了些许现代感。
结合上述案例,对旧址的新寨墙可采用仿泥土真石漆喷涂,修整寨墙风貌,使其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风貌,与乡村环境统一。真石漆造价低,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
2.井亭
恢复井亭木结构的原木色,屋面青瓦更换为麦草。
3.红军亭
红军亭体量太大,外观较为华丽,与整体环境不符,不适合放置在中心广场位置,应移至视线隐蔽处。
(三)建筑内部展示空间
对于建筑内部空间展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历史场景恢复,如办公、会议等场景。另一种是常规的展品展示。作为展示空间要满足展览的基本功能,其整体环境要整洁。应对展品进行基本的清洁与修复,准确地传达展品的完整信息。展品的放置要有序,展台、展柜和灯光的布置要突出展品的价值。展板的版式设计要统一,图文信息表达要清楚。
(四)院落环境
要营造干净、整洁的院落环境。道路铺装必须要便于通行,形式和材料的使用可多样化,尽量多选用乡土材料。还要注意铺装形式要利于排水,不可过度硬化。院落中要避免大面积地裸露土地,运用多种手法进行美化,可用石子、草地铺装,亦可以多种植树木、花卉,也可开辟为菜园,可观可食。
(五)公共设施
卫生间要做现代化的提升,杜绝脏乱差。休息座椅、垃圾桶、路燈等公共设施应系统化配置。导视系统要符合信息传达准确、有层次成体系、与环境相协调、安全耐用的原则。
五、结语
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承载着革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红色文化的直观体现。在乡村环境中的红色文化展示设计要尊重乡土文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结合恰当的表达方式,推动红色的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陈颀.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展馆方案设计[J].艺术教育,2018(3).
[2]丁路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3]单霁翔.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遗产保护[J].民俗研究,2014(102).
[4]侯莹港,王天赋.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常熟李市村为例[J].现代园艺,2019(15).
作者单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村;展示设计
一、苏鲁豫边区简介
1937年12月,中共鲁西南工委成立,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至1939年5月建立中共苏鲁豫区委员会,通称苏鲁豫区党委。1940年11月,山东分局决定,撤销苏鲁豫区党委,成立中共湖西地委。
苏鲁豫边区为省级单位,辖区东至津浦线,西至山东菏泽,南至安徽宿县,北至山东济宁,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包括鲁西南地委、湖边地委,金嘉巨、沛县、萧县3个中心县委和单县、丰县、砀山3个直属县委,共22个县级单位,区内人口近千万。苏鲁豫边区在战争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党培养了很多优秀将领。
张寨村是中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苏鲁豫边区的中心机关所在地,现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朱集镇。
二、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现状分析
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位于张寨村的中部,原为地主的宅院,宅院外有寨墙维护。现存单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单县县委、中共鲁西南工委、中共苏鲁豫区委员会、中共湖西地委、《团结日报》等旧址。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南北长约385米,东西宽约220米,面积约84700平方米。2017年在此成立了湖西“小延安”纪念馆,以展示红色文化、宣扬革命精神。
(一)建筑
旧址上现存的建筑多为传统民居,其建筑格局、样式、材料等方面基本保留原状。其中多座民居已经过修缮,现状满足基本的展陈需求。
(二)构筑物
旧址上的构筑物如寨墙、红军亭、井亭等多为新建物。寨墙为混凝土砌筑,表面以涂料模拟青砖纹理。红军亭为重檐六角亭,顶面铺设黄色琉璃瓦。这些构筑物在形式、材料、体量等方面均与乡村质朴的氛围不符。
(三)建筑内部空间
多座建筑的内部空间已作为展陈空间,展示与革命有关的物品并没有传播革命信息的展板和多媒体播放器。多数展品不够整洁完整,且很多排放无序,不能很好地传播展品自身的信息。展板板式混乱,视觉效果较差。展台、灯光等设施较为简陋,不能满足基本的展示需求(图1)。
(四)院落环境
旧址内的地面包括道路多为大面积的红砖铺装,表面状况一般,虽然这样的做法造价较低,但形式非常单调。除此之外,院落内还有大面积裸露的土地,既在视觉上不美观,大风雨雪天气也会破坏环境、妨碍交通。院落中的绿化较少,更增添了空旷、破落感。
(五)公共设施
旧址内设有基本的公共设施,如卫生间、休息座椅、垃圾桶、导视系统等,但其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园区长久发展的需求。
三、展示设计原则
展示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手段向受众传递某种信息,信息的有效传播是其设计的重点。红色文化展示设计即以传播红色文化为目的,在乡村环境中,其设计还要融入于乡村,符合乡村氛围,体现乡村特色。因此,乡村环境中的红色文化展示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
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是中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苏鲁豫边区的中心机关所在地,其面积达84700平方米,它是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院落景观、室内空间等多层次的整体,每一个层次都是旧址展示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要把所有层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不可各自独立对待,这样才能使旧址的整体风貌和谐统一。
(二)历史性
面对一些改造后而“焕然一新”的优秀历史建筑,阮仪三教授指出,这些建筑在改造的过程中,应当“修旧如故,以存其真”,“花了人力、物力、财力,而给后代留下一个失去‘本真’的建筑”,“这违反了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初衷”。此外,一定要认识到破旧不等于破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物资匮乏,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但共产党员一直保持着昂扬的精神面貌,其生活、工作的环境一定不是破敗不堪的,尤其是各级政府中心机关所在地。所以在营造环境时,不必刻意凸显“破败感”,而是要表达出艰苦条件下破旧而有序的氛围。
(三)主题性
在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中,作为此次主要展陈空间的建筑为:中共单县县委旧址、中共鲁西南工委旧址、中共湖西地委旧址、中共苏鲁豫区委员会旧址、《团结日报》旧址、抗日自强小学旧址、张寨抗日自卫团培训班旧址、左守善故居。每个建筑可根据其历史背景定一个主题,其内部展陈仅仅围绕主题布置。空间和主题一致,能使观者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体验红色文化。
(四)功能性
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现为展示、传播红色文化的基地,因此空间的改造必须随着功能变化而变化。如道路的铺装、公共设施的建设、院落环境的营造都应方便观者使用,作为展陈的室内空间更应具备基本的展示条件。“修旧如故”的原则和功能性原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找到平衡点才是关键。
(五)经济性
同其他很多乡村环境中的展示设计项目一样,苏鲁豫边区根据地旧址的主管单位为县一级的政府,其对旧址建设资金的投入有限。因此,旧址展示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经济性,探索乡土材料与低技术的应用。
四、设计意向
(一)建筑物——传统民居的修缮
如上所述,旧址中的建筑多为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图2),它的营造有自身的逻辑,表现在形式、材料、工艺等方面。如民居的外部用材,其底部为青石砌筑的墙基,墙基上为青砖砌筑的下碱,青砖以上的墙体为土坯砌筑,土坯表面以草泥涂饰,墙体上为青瓦覆面的屋顶。现今一些民居的修缮违背了其营造的逻辑,如墙体外侧全部用草泥涂饰,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民居的修缮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恢复其原有面貌,修复的建筑要有整洁的外貌。 (二)构筑物
1.寨墙——遗址的再造
张寨因张姓地主在村的四周筑造寨墙而得名,因此寨墙是村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寨墙现已不复存在,在其基础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的新寨墙既不符合历史原貌,又不能融入到乡村质朴的环境中,急需整改。寨墙整改意向如下:
拆除。在原址上用绿植、篱笆软化边界,同时起到绿化环境的作用。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当地树种,草、灌木、乔木多层次立体化种植。若用篱笆结合绿化的形式,篱笆的比例、尺度、材质等要以建筑为参考标准,应该低矮、简单、低调、以水平姿态为主。
保留。对建筑物、构筑物的修缮要尊重其历史面貌,坚持“修旧如故”的原则,那么首先应该明确,张寨原有的寨墙不是青砖砌筑的,是夯土筑造的。
西安丹凤门遗址的建造,是在原有城门墙的遗址上修建了大型的“保护棚”,表面采用泥土的黄色表现夯土城墙厚重的风采,同时让这座表现历史感的遗址建筑有了些许现代感。
结合上述案例,对旧址的新寨墙可采用仿泥土真石漆喷涂,修整寨墙风貌,使其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风貌,与乡村环境统一。真石漆造价低,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
2.井亭
恢复井亭木结构的原木色,屋面青瓦更换为麦草。
3.红军亭
红军亭体量太大,外观较为华丽,与整体环境不符,不适合放置在中心广场位置,应移至视线隐蔽处。
(三)建筑内部展示空间
对于建筑内部空间展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历史场景恢复,如办公、会议等场景。另一种是常规的展品展示。作为展示空间要满足展览的基本功能,其整体环境要整洁。应对展品进行基本的清洁与修复,准确地传达展品的完整信息。展品的放置要有序,展台、展柜和灯光的布置要突出展品的价值。展板的版式设计要统一,图文信息表达要清楚。
(四)院落环境
要营造干净、整洁的院落环境。道路铺装必须要便于通行,形式和材料的使用可多样化,尽量多选用乡土材料。还要注意铺装形式要利于排水,不可过度硬化。院落中要避免大面积地裸露土地,运用多种手法进行美化,可用石子、草地铺装,亦可以多种植树木、花卉,也可开辟为菜园,可观可食。
(五)公共设施
卫生间要做现代化的提升,杜绝脏乱差。休息座椅、垃圾桶、路燈等公共设施应系统化配置。导视系统要符合信息传达准确、有层次成体系、与环境相协调、安全耐用的原则。
五、结语
红色文化展示空间承载着革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红色文化的直观体现。在乡村环境中的红色文化展示设计要尊重乡土文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结合恰当的表达方式,推动红色的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陈颀.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展馆方案设计[J].艺术教育,2018(3).
[2]丁路遥.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3]单霁翔.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遗产保护[J].民俗研究,2014(102).
[4]侯莹港,王天赋.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展示空间设计研究:以常熟李市村为例[J].现代园艺,2019(15).
作者单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