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华西村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lin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座颇具魔幻色彩的村庄,如同马尔克斯笔下的小镇马孔多,唯一不同的是,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的财富积累程度足够令整个世界咂舌。
  在刚过去的2011年,村庄总产值达到了540亿,纯利润高达40个亿;不到2000人的中心村村民人均收入近10万,超出全国农民收入41倍,城镇居民13倍。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华西村的普通一天
  从沿江高速一直往前开,只要你稍微留意四周,就可以看到一幢高入云霄的崭新大楼,现在这是华西村最新的标志性建筑。再往前些,“天下第一村”的牌楼下面,宽阔的林荫大道向前延伸开去,两边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红色别墅,这里住的就是“开豪车,住洋房”的华西村村民们。
  高达96米的华西金塔群依旧矗立在华西村入口处,但现在不得不让位于328米高的龙溪国际大酒店,村子里的所有道路两侧几乎都罗列着密密麻麻的石雕,风格迥异,如果你足够仔细,还能发现菩萨、耶稣以及圣母玛利亚的雕像。这些都是近几十年来全国各个单位企业送来的贺礼,据说因为放不下,华西村一度停收这样的石雕。
  今天是周六,广场上停满了来自各个省会的旅游大巴,那些上了年纪的游客们一拨一拨地往村子里涌入,据悉,今天的客流量将达到7000人左右。村子的中央广场上则循环播放着华西村的村歌,“华西村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村的地是共产党的地……”再往后就有些听不清了,整个村子显得热闹而嘈杂,如同一个旅游胜地。
  而就在不远处,华西村入口道路的另一侧,是一片建于2000年前后的欧式别墅区,原先的华西村村民在搬离中心村之后,如今绝大多数都住在这里。虽然同样是周末,这里全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家家户户的别墅大门外都额外安装了一层玻璃门,几乎清一色大门紧闭,路上也鲜有居民走动,偶尔才有几辆车子出入,大多数都是宝马和奥迪。
  这里的村民全部都在华西村的各个企业上班,因为工厂流水线从不停歇,所以他们也不分周末,仍要坚持岗位。在我们绕走华西村走了几遍之后,没有遇到任何一个中心村的村民,村子那头的热闹景象仿佛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
  直到晚上7点,中心广场的广播突然切换成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这正是时下最流行的歌曲《最炫民族风》。而广场上也迅速集结了一大群村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面带笑容十分默契地跳着一些简单的舞蹈,这便是华西村每天仅有的大型集体娱乐活动。8点过后,音乐戛然而止,广场上的村民们也逐渐散去,华西村内再次只剩下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们。
  从1961年成立至今,华西村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坚持集体经济,大胆发展工业,靠着全体村民的艰苦奋斗以及对中央政策的准确把握,走出了一条无以复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
  老书记吴仁宝的传说
  如果把华西村比作一个大家族的话,那么吴仁宝就是当仁不让的大家长,即便他已经从书记的位置上退隐近十年。在华西村,几乎人人都在谈论他。
  每天上午10点之前,吴仁宝都会准时出现在华西村的民族宫礼堂内,这里每天都会有一场他的演讲报告,这也是华西村最吸引人,也是唯一免费的旅游项目。
  早上9点半,85岁高龄的吴仁宝在孙媳妇、华西村党委书记周丽的搀扶下,终于出现在了民族宫内。他看起来有些老态龙钟,走路时颤颤巍巍,略有些驼背,一袭毛衣和黑色布裤,看起来与普通农村老人无异。
  只是他一开口,你就能发现这个老人的与众不同,他说话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并且双手会随着语速的变化上下摆动,极具感染力。虽然许多人听不太懂他的一口江阴话,但依旧可以感受到这个风云人物的强烈气场和人格魅力。
  此时,他正与来访的几位老同志兴致勃勃地聊着些什么,不时地拍拍他们的肩膀,整个气氛由此显得融洽起来。而不远处,江阴电视台的摄像头已经对准了他,他极为熟练地走到镜头前,对记者的问题侃侃而谈,丝毫不需要过多的思考时间。多年以来,他早已习惯了闪光灯下面的生活。
  10点钟,演讲准时开始,能容纳2000人的会场被挤得满满当当,有来自附近省会的政府机关人员,也有来自内蒙、包头的企业高管们,还有来自各个高校的学生们。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想了解如何才能复制华西村的神话。
  舞台大幕徐徐拉开,吴仁宝就坐在舞台正中央,全场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此时的吴仁宝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如同老师面对满座的学生,通过舞台两侧的巨大音响,他的声音回荡在整个会场。而周丽就坐在他边上,熟练而富有腔调地迅速翻译他的每一句话,两人相得益彰,形式如同一场苏州评弹的表演。
  “曾经有一个当了三年的村书记来问我,为什么我们村就搞不好,我告诉他,等你干够三十年再来问我这个问题吧。说不定,你已经做得比我还好了。”吴仁宝说道,全场再次掌声雷动。
  这位当了48年书记的传奇人物魅力尽显无疑,以至于所有村民都知道他的些许轶事:他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拉,每天可以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从不陪人吃饭,因为他吃饭速度太快,而且只吃面食,顶多再配两个鸡蛋;他每天必须收看《新闻联播》,自从家里有了电视,一天都没有落下。至于最大的传奇,便是他一手带着当年集体资产1764元、欠债1.5万元,全村只有一台30马力的柴油机的华西村一步步走向辉煌。
  1961年,吴仁宝成为了华西大队的书记,他借钱将隔河的向阳大队的大石磨买下,加工面粉、饲料,收加工费。就此打下了华西村工业化的基础。
  1969年,吴仁宝又办起了“地下”五金加工厂。在那个集体经济的年代,他把象征着资本主义的小五金厂藏在村里的一片小树林里。“上面来人了,我们就把工厂的门锁上,让工人出去;人走了,就让工人回来加班加点地干。”
  80年代,在集体经济纷纷改制,讲究分田到户的时候,他又毅然坚持整个村子不分家,把田地承包给几十个种田能手,带领其他村民发展工业和纺织业。
  1992年,吴仁宝在电视上看到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之后,连夜号召党委开会到凌晨2点,下令全村不惜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他们破天荒地申请了一千万的贷款,“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6000多元/吨,3个月后就涨到了1.8万多元/吨。”   一路走来,吴仁宝都是最高决策者,在整个华西村,他几乎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这个神话现在还在继续,他亲自设计了华西金塔、幸福园和世界园,号称“一天看遍整个世界”;他又领导建设了龙希国际大酒店,光是里面的那头金牛,就已经让整个华西村增值2亿;甚至连华西村村歌的歌词都是由他亲自谱写的。整个华西村处处都彰显着吴仁宝的政治智慧和经济头脑。
  吴协恩:功过留待后人评
  从2003年开始,吴协恩已经当了近十年的华西村总书记,但人们依旧习惯叫他新书记,从上任之初,他就默认了这个事实。
  这倒不是吴协恩的不作为。事实上,从他上任到现在,华西村的总产值已经从2003年的300亿猛增至去年的540亿,差不多增长近一倍。在他的领导下,华西村完成了与周边二十几个村子的合并,由原先0.9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5平方公里。人口则由原先的2000名中心村民,扩展为2万多人,几乎达到了县级市的规模。他还积极推动旗下企业的转产转业,发展海运、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并不惜先后关闭了八家传统企业,其中包括一家年销售达7个亿,利润依然有20%以上的线材厂。
  只是父亲吴仁宝的形象实在太过高大,对华西村这个集体来说,老书记永远是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一点恐怕吴协恩深有体会。
  1975年,村民孙良庆的儿子不幸溺水身亡,吴仁宝觉得这事发生在“双抢”当中,自己有责任,便擅自决定把自己最小的儿子吴协恩过继给孙家。那一年,吴协恩才11岁,在农村,过继如同被父母抛弃,吴协恩死活不肯,亲戚都来劝他,“你父亲说过的事情就一定得做到,你就别为难自己了。”吴协恩最终被过继到了孙家。
  7年后,吴仁宝又擅自决定将孙家的女儿许配给他,此时的吴协恩其实已经有了心上人,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去了部队当兵。他甚至在部队写信给家里人,“这辈子宁愿不娶。”只是父亲的威严实在太过强大,吴协恩最终还是回到了华西村,并与孙家女儿结婚。
  其后,他在村里当过驾驶员、供销员,还曾被父亲派往黑龙江扶贫,在一个边荒小镇苦干几年,建设“黑龙江华西村”。同样是在父亲的指定下,他最终在39岁的时候成为了华西村新一届书记。
  许多年过去了,吴协恩并不太愿意提及这段往事,如今自己身为总书记,他早就理解了父亲,“我也曾想不通,父亲为啥这样干?后来就想通了,父亲为村里考虑太多了,他已经把华西当成一个大家,我个人又算什么呢?”
  父亲对他的影响显而易见,在成为书记之后,他坚持每天7点多就到办公室上班,一直忙到凌晨,因为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大量客人,他只能把工作时间压缩到早晚两头。这天早上,在接受当地电视台的短暂采访中,吴协恩几乎回答每个问题时,都会习惯性地提及老书记,也就是他的父亲。他把自己的一切成绩都归于老书记打下的坚实基础。
  相比父亲,吴协恩说话时更加内敛和柔软,如同他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老书记留下的精神财富。”他说,“在华西村,任何人都把集体看得最重。”而他面对的情况,又与父亲那一代有很大不同,如今的华西村贵为“天下第一村”,积累了巨额财富,如何利用这笔财富,无疑是最大的挑战,正如他在当上总书记之初说的,“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
  他的想法是华西三村、四村、五村、十二村和十三村被规划为“钱庄”,六村、七村、八村、九村、十村和十一村被划分为“粮仓”,剩下的一村、二村和三村的部分则被划分为“天堂”。其中,钱庄担负着全村的经济重任;粮仓是发展旅游业和满足粮食自给自足;天堂就是为老百姓建房子。
  “至于我的功过,还是等我将来退休的时候再去评说吧。”吴协恩说。
其他文献
春来万物生,山野菜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浑然天成,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农家山野菜,吃出的是清新和淡雅,是对自然、健康的遐想和对往日岁月的无尽回忆。  竹笋与野蕈  山地农家野食闲话,应从竹笋说起。清明谷雨,正是山民挖笋最忙碌的时节,笋农吃住在山中搭起的简易窝棚里,不管刮风下雨挖笋不止,为的就是与竹笋生长抢时间、赶速度。来不及出售的竹笋,笋农将其剥壳加盐,整齐堆放在“淘蒸”里,一尺左右
期刊
“快”字当头  巧借热点新闻,推销产品(或个人)——事件营销早已是近年来国内外商家都热衷的一种市场经营方式。  1997年6月,泰森在一场拳王争霸赛中咬掉对手霍利菲尔德的耳朵,美国一家公司随即开始热卖一款形如霍利菲尔德耳朵的巧克力。  2008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遭到一名伊拉克记者的“鞋弹”袭击,而声称为该“鞋弹”生产厂家的一家土耳其制鞋厂于是乎订单数量飙升。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被打
期刊
一本谈收纳与整理的书,出发点却是让你业绩增长、成功瘦身、活出梦想、找到目标,这本书2010年底在日本上市后,实体书销售突破120万本、电子书也有2.5万次下载;台湾版自去年11月上市至今,也狂卖近3万本。这就是日本畅销书作家近藤麻理惠写作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如果问近藤麻理惠,真的有人靠着整理术,让人生产生奇迹般的变化吗?那么,她会告诉你,她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近藤麻理惠从小就喜欢
期刊
何进是南阳宛人(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曾一度掌握朝廷大权,任大将军。他本出身屠家,社会地位低下,但后来其妹入宫做了贵人,后又立为皇后,何进因此做了国舅,后通过其妹贿赂掌握朝廷大权的十常侍而贵显,做了大将军,掌握了朝政大权。  当时汉灵帝已立太子刘辨,为何后所生,但汉灵帝却偏爱王美人所生刘协,想废刘辨立刘协。十常侍中的蹇硕窥透天子之意。于是向皇上进言:“如要立刘协为太子,必须先诛何进,以绝后患。”灵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點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进入新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需要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从国家层面谋划数字乡村的发展蓝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为
期刊
从军垦农场第二次分配工作,以为已经历劫,应得道成仙了。谁知劫数未尽,磨难接踵而至。  余被分到哲里木盟,即是神话般的科尔沁大草原。遥想当年,那里不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而且出现过孝庄皇后、僧格林沁、嘎达梅林等风云人物。如今,虽然格尔沁已风光不再,但仍是内蒙古的粮仓。盟府所在地通辽市,被称为内蒙古的小上海,颇有几分灵气、“洋”气。余为分配到哲盟,庆幸了一阵。可未料到,事情并未如人所愿。  
期刊
2009年一部灾难电影《2012》如洪水一般席卷全球,震撼无比的视觉效果、夺人心魄的音乐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强烈冲击着每个观众的心灵,影片的内容是编造的,场景是虚拟的,但其中透露的人类对未来世界的隐忧却是真实的。  美国新闻工作者史蒂芬·法里斯,行路万里,足迹遍布欧亚非,对一系列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种种事件进行了深入探访,从佛罗里达珊瑚礁群死亡到北极圈冰川融化,从意大利海龟生态恶化到卡特里娜风灾,从
期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就《纲要》相关情况接受了记者专访。  问:请介绍一下《纲要》出台的背景和主要特点。  答: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
期刊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1]。农村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甚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确认识农村科普工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农村科普工作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支撑。  一、农村科普工作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一个国家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
期刊
几千年来,黄金因为稀缺,一直被奉为财富的象征,无论是趋利避害,还是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多多少少都沾染着黄金首饰的印记。但是倘若仅考虑黄金首饰的经济价值,它并不完全具备使人牵魂丢魄的力量。究其根本,北京黄金经济研究院中心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山恩说,黄金首饰的真正力量在于其衍生出来的文化价值。  最早的金饰是祭祀道具  记 者:根据您的考证,人类发现黄金的历史超过一万年,使用黄金的历史超过六千年,您如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