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分析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ong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本人非常荣幸上了十节省市公开课,尝试运用“大概念”组织教学、注重渗透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反思,对“大概念”教学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为例,探讨“大概念”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大概念渗透家国情怀之依据
  《中外历史纲要》重在抓住“纲要”,就是“大势”“大事”“规律”,侧重“概念性”“思辨性”“逻辑性”“抽象性”。鉴于2017新课标的“大概念”教学和新教材内容的庞杂分散,更像是素材资料库,故进行“大概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主题引领和整合教学内容。高立意,既可以高效地完成课时任务,更可以高屋建瓴引领整单元的灵魂,是落实核心素养最有效的策略。第五单元课标描述: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18课课标:理解19世纪末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加剧;认识在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挽救民族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其局限性,反思其经验教训,理解先进中国人继续探索中国出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依据课标凝练出“大概念”。18课从1895—1901年,有四件大事: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内容多且分散,逻辑线索也不清楚。经过深入梳理内在逻辑,结合本单元核心主题:民族危亡下的救亡图存,凝练出基于大概念的核心概念“民族危亡”,可以把本课四件大事密切关联。围绕 “民族危亡”设计问题链:为什么1895年中国陷入民族危亡?怎样挽救民族危亡?为何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虽然失败,但有何价值?课后延伸:还有哪些阶级在继续探索救亡图存?如何最终挽救民族危亡?
  二、大概念渗透家国情怀之策略
  (一)情景创设熏陶家国情怀
  1. 音乐渲染
  课前准备播放激情高昂的音乐《精忠报国》,扣人心弦、振奋人心,震撼全场师生的心灵。斗志高昂的音乐,唤醒集体爱国意识,渲染爱国氛围。因为此歌就是我校校运会入场全体师生表演中华武术时的背景音乐,爱我中华是我们班的共同记忆、彰显班级凝聚力和爱国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2.学生深情并茂朗讀
  学生带感情地朗读,身临其境地体味挽救民族危亡的悲壮感,滋生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
  例1:甲午战败后光绪皇帝的痛哭流涕,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光绪皇帝这段文字不多,但光绪帝的痛苦已经跃然纸上。
  例2:义和团的悲壮:万千来自下层社会的人们汇聚在神道观念之下,手执引魄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勇敢地对抗帝国主义的火炮快枪倒下、又起来。在这个过程里,愚昧会升华为悲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老师言传身教、激情四射、抑扬顿挫
  再好的课堂思辨张力,都需要老师用语言、语气来渲染和感染学生,老师的激情和语言功底、感染能力非常重要,言传身教展现家国情怀。师生共同阅读经典名著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沉浸于当时那个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中、领悟陈旭麓先生的肺腑之言。理解改革中趔趄而行的艰难与不易。特别是在反思局限性时,探讨了政府、社会、国家、个人是否能形成一股合力,决定了当时能否挽救民族危亡?激发同学们的思辨性、批判性思维,同时渗透家国情怀。
  例1:中华民族是在动荡与耻辱中进入20世纪。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8月15日国都沦陷,距离1860年首都沦陷仅仅40年,这对中国人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侵略军烧杀淫掠,1000多名王公大臣悲愤自杀,无数生灵惨遭涂炭。帝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在城破前携光绪帝仓皇出逃,风餐露宿、狼狈不堪。
  例2:危机刺激下的“灭洋意识”,作为一个口号引人注目地同时出现于中国南北,表现民众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深化。这个口号表明中国农民已经超越个人命运、家族命运和乡土命运,可敬可佩!
  例3:民族危亡成为一种凝聚力,它引导了没有人引导的散漫小生产者,使旧的社会力量中深沉蕴藏着的民族斗争精神喷薄而出。虽没扶起清,灭了洋,但更灭不了的是中国精神。
  (二)史料互证滋生家国情怀
  精选史料,证明当时群体性的民族觉醒
  例1: 胡适多年后回忆道:“《天演论》出版之后,短短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为中学生读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无疑是当头棒喝。几年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话,渐渐成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做自己或儿女名字。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梅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
  ——刘悦斌《戊戌维新运动史话》
  例2 :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出发,严复认为:国家要富强,基础在国民,国民的智慧、德行、体力正是国家富强的最根本的因素。血的教训使各派知识分子开始侧重于从社会变革的主体——国民的身上探究国家盛衰的原因,开始试图从下而上挽救中国的危亡。1899年秋梁启超正式提出“国民”一词,并指出当前世界竞争,已非昔日之“国家”竞争,而是万众一心、全民族动员的国民竞争。
  ——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民族主义》
  例3: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继起的抵制美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三)任务驱动升华家国情怀   1. 运用思维冲击力很强的图片导入
其他文献
古人在评论文章写作的时候,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言。所谓“凤头”,即指文章的起头要引人入胜,如同凤头般俊美精彩。其实,不仅是古文写作,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导入式教学充当的也是“凤头”的角色。所谓导入式教学,即指在正式讲授之前,先用一个导入式的部分,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总领整堂课,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习。虽然目前很多中学的历史课堂中也引入了导入式教学,但是这种教学理念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
民族国家作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出场形式,一种有机的共同体,其重要的使命之一便是建构国族认同。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族认同研究已经成为时下学术讨论的热点话题。[1]当下,作为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课程目标的提出,也正是一种时代呼唤。我们看到,2017版高中新课标(包括2020年新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