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老年性髋关节骨折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2013年在我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对其资料进行作回顾分析并进行护理经验总结。结果: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1~2 h,平均时间(85.36±4.12)min,术后住院时间14~28 d,平均住院时间(18.42±1.52)d,手术后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结论:在手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及术前护理评价,正确使用抗凝药物,防止下肢静脉穿刺以及加强早期功能锻炼等,能预防或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性髋关节骨折 深静脉血栓 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19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髋关节骨折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由于下肢深静脉腔内的血液无法正常凝结,导致静脉管腔阻塞,使血液回流发生障碍,进而引发深静脉血栓[1]。近年来,由于现代交通导致的高能量损伤逐渐增多,老年性髋关节骨折发生的几率呈上升趋势。作为骨科髋关节骨折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增大,因此对其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2011年~2013年在我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进行研究,现就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2011年~2013年在我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男56例,女64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3.58±9.60)岁;其中原发性骨性关节炎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股骨头坏死58例,股骨颈骨折55例。
1.2 治疗方法
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按前外侧切开皮肤和筋膜,将肌肉分离,去除后侧的关节囊,将股骨头颈部锯断之后拿出股骨头。依据假体情况对髋臼进行整理,沿与矢状面夹角45°、前倾15~20°的姿态放置假体。股骨近端髓腔扩大后,用调和的骨水泥对髓腔进行填充,然后植入人工股骨头并使关节复位,经冷盐水清洗后安放引流管并进行缝合。
1.3 诊断标准
1.3.1 最有效的DVT诊断方法为深静脉造影,然而因其检查具有创伤性,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1.3.2 通过观察DVT的临床症状:皮温升高、皮肤发白或紫绀、疼痛、以及患肢肿胀等。
2 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1~2 h,平均时间(85.36±4.12)min;术后引流量50-150 mL,平均(89.04±5.36)mL;术后住院时间14~28 d,平均住院时间(18.42±1.52)d,所有患者均顺利治愈,手术后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3 讨论
3.1 深静脉血栓的成因
研究资料表明,静脉血栓主要由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等因素引起。如果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肢体的放置不当,就可能导致血液滞积或静脉血流缓慢,关节的回缩和移动、局部水肿、术中制动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损伤,因为凝血因子和内皮损伤处组织被激活,从而抑制了纤溶系统,降低了抗血栓因子Ⅲ水平,使血液变为高凝状态,最终致使DVT的发生。
3.2 DVT的预防措施
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长,一般由普通肝素解聚得到,是预防术后DVT的最佳药物,其剂量单一,危险性小。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1次/d,每次2000~5000U。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应注意增强锻炼,在护士长的指导下,应每天进行下肢皮牵引。由于该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口较痛,加重了患者对运动的忧虑,所以在住院时应向患者宣传深静脉栓塞的危害,促使患者配合治疗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应在围手术期设置无痛病房,对于未手术的患者,应加强其平时的锻炼,经常舒缩股四头肌,旋转并屈曲踝关节(患肢远端关节)。特别要注意增强下肢的运动,使其肌肉泵的功能得到利用;除此之外,还可借助CPM功能康复器和下肢气压治疗仪辅助功能锻炼;要求坚持3~4次/d,关节每天活动10~15分钟,肌肉收缩每次活动时间5~10分钟,开始锻炼时可每次5~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锻炼时要注意做好保护措施。按实际情况,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7~14d可适当下地行走,避免形成深静脉血栓。
4 护理措施
手术后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早期辅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鼓励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屈伸做足踝旋转运动、内外翻运动以及背屈和跖屈运动。护理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2],有利于增强内源性纤维蛋白活性,使组织代谢内环境得到局部改善,有效避免DVT的发生。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进行紧密观察,注意对比其双下肢的感觉运动、肿胀程度、温度、颜色等变化。所有护士在护理期间都要察看患者下肢是否有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发绀、水肿以及是否为外展中立位等,最好每天进行双下肢相同部位周径测量,诊断小腿腓肠肌是否有压痛,防止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瑞芳,许红璐,周雪梅,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2(18):28-29.
[2] 王梅香.间歇充气压缩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9,8(5):6.
【关键词】 老年性髋关节骨折 深静脉血栓 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19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髋关节骨折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由于下肢深静脉腔内的血液无法正常凝结,导致静脉管腔阻塞,使血液回流发生障碍,进而引发深静脉血栓[1]。近年来,由于现代交通导致的高能量损伤逐渐增多,老年性髋关节骨折发生的几率呈上升趋势。作为骨科髋关节骨折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增大,因此对其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了2011年~2013年在我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进行研究,现就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2011年~2013年在我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男56例,女64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3.58±9.60)岁;其中原发性骨性关节炎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股骨头坏死58例,股骨颈骨折55例。
1.2 治疗方法
手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按前外侧切开皮肤和筋膜,将肌肉分离,去除后侧的关节囊,将股骨头颈部锯断之后拿出股骨头。依据假体情况对髋臼进行整理,沿与矢状面夹角45°、前倾15~20°的姿态放置假体。股骨近端髓腔扩大后,用调和的骨水泥对髓腔进行填充,然后植入人工股骨头并使关节复位,经冷盐水清洗后安放引流管并进行缝合。
1.3 诊断标准
1.3.1 最有效的DVT诊断方法为深静脉造影,然而因其检查具有创伤性,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1.3.2 通过观察DVT的临床症状:皮温升高、皮肤发白或紫绀、疼痛、以及患肢肿胀等。
2 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1~2 h,平均时间(85.36±4.12)min;术后引流量50-150 mL,平均(89.04±5.36)mL;术后住院时间14~28 d,平均住院时间(18.42±1.52)d,所有患者均顺利治愈,手术后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
3 讨论
3.1 深静脉血栓的成因
研究资料表明,静脉血栓主要由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等因素引起。如果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肢体的放置不当,就可能导致血液滞积或静脉血流缓慢,关节的回缩和移动、局部水肿、术中制动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损伤,因为凝血因子和内皮损伤处组织被激活,从而抑制了纤溶系统,降低了抗血栓因子Ⅲ水平,使血液变为高凝状态,最终致使DVT的发生。
3.2 DVT的预防措施
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长,一般由普通肝素解聚得到,是预防术后DVT的最佳药物,其剂量单一,危险性小。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皮下注射,1次/d,每次2000~5000U。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应注意增强锻炼,在护士长的指导下,应每天进行下肢皮牵引。由于该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伤口较痛,加重了患者对运动的忧虑,所以在住院时应向患者宣传深静脉栓塞的危害,促使患者配合治疗进行功能锻炼;同时应在围手术期设置无痛病房,对于未手术的患者,应加强其平时的锻炼,经常舒缩股四头肌,旋转并屈曲踝关节(患肢远端关节)。特别要注意增强下肢的运动,使其肌肉泵的功能得到利用;除此之外,还可借助CPM功能康复器和下肢气压治疗仪辅助功能锻炼;要求坚持3~4次/d,关节每天活动10~15分钟,肌肉收缩每次活动时间5~10分钟,开始锻炼时可每次5~10分钟,然后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锻炼时要注意做好保护措施。按实际情况,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7~14d可适当下地行走,避免形成深静脉血栓。
4 护理措施
手术后的护理工作主要包括,早期辅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鼓励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屈伸做足踝旋转运动、内外翻运动以及背屈和跖屈运动。护理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回流[2],有利于增强内源性纤维蛋白活性,使组织代谢内环境得到局部改善,有效避免DVT的发生。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进行紧密观察,注意对比其双下肢的感觉运动、肿胀程度、温度、颜色等变化。所有护士在护理期间都要察看患者下肢是否有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发绀、水肿以及是否为外展中立位等,最好每天进行双下肢相同部位周径测量,诊断小腿腓肠肌是否有压痛,防止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瑞芳,许红璐,周雪梅,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2(18):28-29.
[2] 王梅香.间歇充气压缩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0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