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131I辅助治疗对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V600E突变型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长期治疗疗效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仅行1次131I治疗且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及评估资料完整的181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男65例,女116例,年龄(38.9±11.8)岁]资料。按其原发灶BRAFV60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31I辅助治疗对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V600E突变型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长期治疗疗效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仅行1次131I治疗且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及评估资料完整的181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男65例,女116例,年龄(38.9±11.8)岁]资料。按其原发灶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分为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根据131I治疗剂量的不同,分为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组(1.1 GBq)和辅助治疗组(3.7~5.5 GBq)。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131I治疗后长期治疗疗效反应。
结果BRAFV600E突变型患者(n=150)的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n=31;6.32(0.90,8.70)与3.92(0.40,4.40) μg/L;z=-2.413, P=0.016],但2组的其余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多灶性、被膜侵犯、N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3, z=-1.151, χ2值:0.003~1.491,均P>0.05),2组的治疗疗效反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094,P=0.778)。81例接受131I辅助治疗的患者中,突变型组(n=69)的ps-Tg水平高于野生型组[n=12;8.70(1.30,11.80)与3.40(0.30,4.50) μg/L;z=-2.194,P=0.028];但2组的治疗疗效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2,P=0.617)。BRAFV600E突变型患者中,与清甲治疗组(n=81)相比,辅助治疗组(n=69)肿瘤较大[1.52(0.95,2.00)与1.21(0.60,1.50) cm;z=-2.728, P=0.006]、N分期较晚(χ2=11.460, P=0.003)、ps-Tg水平较高[8.70(1.30,11.80)与4.34(0.50,5.30) μg/L;z=-3.314, P=0.001],但2组的治疗疗效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478,P=0.091)。
结论131I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肿瘤较大、淋巴结分期较晚、ps-Tg水平较高的BRAFV600E突变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的较长期治疗疗效反应。
其他文献
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中一种特殊的放射状胶质细胞,贯穿整个视网膜,与视网膜中的神经元、微血管和突起相接触,对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眼部并发症,在DR的进展中,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DME的发生中,Müller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胞体肿胀、空泡化程度加深、细胞凋亡增多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等,对血-视网膜
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盘的血流评估都是针对大血管,而对于微血管的血流定量评估一直缺少很好的评估设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可实现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量化,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评价提供了新的
脓毒症3.0的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失控反应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预后较差,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人们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足,导致对脓毒症的治疗缺乏特异性。而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家族中的Tim-1在脓毒症炎症反应、免疫耐受和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中起关键作用,并且是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估中特异性相对较高的生物指标,
目的探究家族性分化型甲状腺癌(FDTC)与散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SDT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131I初次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进行131I治疗的66例FDTC患者[男19例、女47例,年龄(39.8±11.7)岁]与1 701例SDTC患者[男442例、女1 259例,年龄(40.9±11.3)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
目的分析尿碘浓度(UIC)在不同危险度分层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中与131I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首次131I治疗的DTC患者181例[男75例,女106例,年龄(44.1±12.5)岁]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中低危组和高危组,131I疗效分为疗效满意(ER)和疗效不满意(non-ER),评价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