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钉棒系统治疗47例胸腰椎骨折及脱位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47例胸腰椎骨折及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Franke1分级情况。47例患者均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复位及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治疗方式。结果 47例患者的Franke1分级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脊椎序列恢复正常,椎体高度恢复良好,未出现钉棒断裂、松动等情况。结论 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脱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椎体序列的恢复并维持其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 后路钉棒系统;胸腰椎骨折及脱位;临床疗效
  胸腰椎骨折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脊柱损伤,多由巨大的外力造成,交通事故、重物压砸伤、高处坠落伤是其主要病因,这种高能量的外伤对脊柱及脊髓神经损伤严重,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将会面临高位截瘫,终生在床上度过的命运,甚至出现生命危险[1]。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我院自2009年12月开始对于胸腰椎骨折及脱位患者实施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及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7例患者均是我院骨伤科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病人,其中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龄在24-61岁之间,平均年龄42.6岁;病程在2h-5天之间,平均病程2.6天;致伤的主要原因有:车祸伤21例,高处坠落伤16例,重物压砸伤9例;损伤部位:胸椎骨折脱位者19例(T22例,T41例,T43例,T85例,T101例,T114例,T123例),腰锥骨折脱位者16例(L11例,L21例,L33例,L45例,L56例),胸腰椎皆出现骨折脱位者12例;损伤类型:骨折脱位12例,压缩骨折7例,爆裂骨折19例,爆裂脱位10例;Franke1神经功能分级:A级8例,B级6例,C级11例,D级17例,E级5例。
  1.2 纳入标准 存在明确外伤史;术前经CT或MRI确诊为胸腰椎骨折及脱位,活动受限;病程小于7天,新鲜骨折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资源参加本次研究的患者;回访1年,中途未中断者。
  1.3 排除标准 陈旧性骨折患者;麻醉药物过敏者;回访中断者;存在严重手术禁忌症者。
  1.4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的Frankel分级情况、脊椎序列情况、椎管狭窄情况及Cobb角情况。
  1.5 Franke1分级[2] ①若患者损伤平面之下失去知觉,且无运动能力则为完全损伤(A);②若患者损伤平面之下还有感觉,然而运动能力全无,则为不完全损伤(B);③若患者损伤平面之下还有感觉,且存在一定的运动能力,但是肌力不足Ⅲ级,则为不完全性损伤(C);④若患者损伤平面之下还有感觉,并存在一定的运动能力,且肌力在Ⅲ级以上则为不完全性损害(D);⑤患者感觉功能和运动能力未见异常,为正常(E)。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应用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1.7 方法
  1.7.1 术前准备 患者术前均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及血液学检查;存在局部外伤者实施相应处理并进行对症治疗;术前实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术前常规抗生素3天。
  1.7.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硬膜外持续麻醉或全麻,垫高其胸部及两侧髂部,在脊柱后正中线位置行手术常规切口,切口长度以能够充分暴露受伤椎体及上下相邻的1个椎体为宜,切除伤椎及下位椎体的棘突、双侧椎板及部分或全部关节突,然后在损伤椎体的上下椎体的关节突外侧缘与横突中线的交汇处进钉,用撑开器撑开后以小骨刀撬拔促使脱位椎体的复位。将预弯的钛合金棒置于螺钉上,提拉脱位的椎体,对脱位间隙的椎间盘及上下终板纤维软骨进行清理直至终板渗血,将植入碎骨块的椎间融合器植入间隙,加压,拧紧钛棒,C臂确认无误后横突间植骨,上横连杆。对于神经损伤者及椎管狭窄者需实施椎板切除及椎管减压术,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术后患者引流48h,术后1周带支具下床活动,开始康复训练,3个月后去除支具。
  2 结果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0分钟,术后平均住院10天,随访1年。47例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分级均出现明显提高,椎体高度改善,椎管狭窄程度减轻,Cobb角明显减小,且植骨融合良好,未见钉棒断裂或脱落等情况,见表1、表2。
  由上表可知,患者治疗前后的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体狭窄程度减轻,Cobb角减小,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及脱位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往往伴有脊髓神经损伤及椎管狭窄,早期的手术治疗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椎管的狭窄。理想的治疗方案能够降低椎管压力,使骨性畸形减少,促进受损脊髓神经功能的尽早、良好恢复,避免后遗症的产生[3]。
  后路钉棒复位及内固定的手术方式使手术的视野清晰,保障了内固定的牢固性;同时,由于椎弓根钉棒属于短节段的固定,能够有效的避免长节段固定所造成的脊椎活动度受限,保留了其自身的活动性,降低了“平背畸形”的发生率。本组47例患者,疏忽脊椎的活动度良好,固定牢靠,无脱落钉棒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谭祜光.后路钉棒系统治疗86例胸腰椎骨折及脱位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9-50.
  [2] 李昊,肖延河,陈峰,等.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1):6-7.
  [3] 李健,卢东辉,罗柏清.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0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38-139.
其他文献
【关键词】 会厌囊肿;误诊;先天性喉喘鸣合并毛细支气管炎1例  先天性会厌囊肿(Congenital Vallecular cyst,CVC)是一种较少见的引起新生儿或婴儿上气道梗阻的喉发育异常疾病,临床少见[1]。先天性会厌囊肿患儿常合并呼吸道感染,是容易造成误诊的原因,应注意鉴别。诊断时需与先天性喉软骨软化鉴别。现将我院会厌囊肿误诊先天性喉喘鸣合并毛细支气管炎1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126例阑尾炎患者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各6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开腹组,但腹腔镜组平均总住院费用高于开腹组。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应在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