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人口素质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否则,制约产业结构升级,也不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四川人口素质现状
人口素质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四川人口文化素质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9年,与全国相比、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相比,依然偏低。突出表现在:
文盲人口偏高。2005年四川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比重为8.31%。2009年则进一步升高到了9.17%,在全国排第8位。
四川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多集中在小学与初中,占到了总比重的74.68%,高中水平仅占10.52%,大专及以上仅占5.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5%。四川劳动力素质层次较低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5%,与发达国家75%差距巨大,难以有效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占8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难以实现劳动力梯次转移,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占73%,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难以为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摆脱低端“世界工厂”地位提供必要技能人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高中以上占60%,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但仍然不能为以金融和信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供必要人力资本支撑。人口素质总体不高,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四川人类发展指数2008年在全国排第24位。人类发展指数根据平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国民教育和生活水平计算出,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进行国与国间的比较。由于人均GDP并不是衡量人类发展的唯一指标,因此人类发展指数还另外加入反映人口素质的健康和教育指标。从2008年的人类发展指数看,四川2008年排在全国第24位,2012年排到了第23位。从绝对数值看,四川仍然处于全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第二梯队,紧跟全国发展。虽然比起2008年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程度不高。这也表明:一方面上升不足,另一方面上升空间很大。
人均收入和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而变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四川人口素质提升的分析中不可忽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将成为影响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基于此,以人力资本角度的素质提升为例,进行建模分析,选择四川人均GDP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四川财政预算教育投入来反映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选取全省在读学生人数以及已毕业学生人数来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应用时间序列状态模型分析现实四川人口素质提升状况。
人均收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变化先波动后逐步增强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sv1弹性的变化,表明人均收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90~1999年为第一个阶段:在该阶段sv1大致处于-1 2000~2011年为第二个阶段:该阶段sv1大于1处于富有弹性阶段。说明人均收入的增加能有效增加在校生人数,进而增加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在该阶段,尽管2008年汶川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经济持续增长势头强劲,该阶人均收入对人力资本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弱
从sv2的波动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90~1999年为第一个阶段:尽管该阶段sv2波动较大,但是总体保持了在0到3之间的波动,表明教育投入能够有效的对人力资本产生正向作用,增加教育投入能够有效增加在校生人数。
2000~2011年为第二个阶段:在该阶段sv2呈现出总体小于零的态势,同时sv2大于-1说明sv2处于缺乏弹性的阶段。这表明教育投入在该阶段对人口素质的作用产生了减弱,大于-1说明处于缺乏弹性阶段,影响作用较小。
对比sv1与sv2可以发现,人均收入与教育投入产生了“剪刀”型趋势的动态变迁过程。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四川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已经能够有效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教育投入作用产生衰减,说明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同时,这也说明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受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基于此,未来提升四川人力资本,一方面必须增加民众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也不可忽视。
提升人口素质对策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要继续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搞好“两免一补”,推进寄宿制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好适龄女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深化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挖掘人口红利,增加人均收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越来越高,优先投资于人更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公共投入应该有所侧重,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由“廉价规模劳动力”向“技能劳动力”再向“知识劳动力”转变,实现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中人力资本的优势。
此外,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四川人口素质现状
人口素质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四川人口文化素质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9年,与全国相比、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相比,依然偏低。突出表现在:
文盲人口偏高。2005年四川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比重为8.31%。2009年则进一步升高到了9.17%,在全国排第8位。
四川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多集中在小学与初中,占到了总比重的74.68%,高中水平仅占10.52%,大专及以上仅占5.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5%。四川劳动力素质层次较低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5%,与发达国家75%差距巨大,难以有效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占8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难以实现劳动力梯次转移,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占73%,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难以为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摆脱低端“世界工厂”地位提供必要技能人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相对较高,高中以上占60%,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但仍然不能为以金融和信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供必要人力资本支撑。人口素质总体不高,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四川人类发展指数2008年在全国排第24位。人类发展指数根据平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国民教育和生活水平计算出,在世界范围内可以进行国与国间的比较。由于人均GDP并不是衡量人类发展的唯一指标,因此人类发展指数还另外加入反映人口素质的健康和教育指标。从2008年的人类发展指数看,四川2008年排在全国第24位,2012年排到了第23位。从绝对数值看,四川仍然处于全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第二梯队,紧跟全国发展。虽然比起2008年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程度不高。这也表明:一方面上升不足,另一方面上升空间很大。
人均收入和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而变化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四川人口素质提升的分析中不可忽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将成为影响人口素质提升的重要方面。基于此,以人力资本角度的素质提升为例,进行建模分析,选择四川人均GDP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四川财政预算教育投入来反映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入,选取全省在读学生人数以及已毕业学生人数来反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应用时间序列状态模型分析现实四川人口素质提升状况。
人均收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变化先波动后逐步增强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sv1弹性的变化,表明人均收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90~1999年为第一个阶段:在该阶段sv1大致处于-1
教育投入对人力资本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弱
从sv2的波动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90~1999年为第一个阶段:尽管该阶段sv2波动较大,但是总体保持了在0到3之间的波动,表明教育投入能够有效的对人力资本产生正向作用,增加教育投入能够有效增加在校生人数。
2000~2011年为第二个阶段:在该阶段sv2呈现出总体小于零的态势,同时sv2大于-1说明sv2处于缺乏弹性的阶段。这表明教育投入在该阶段对人口素质的作用产生了减弱,大于-1说明处于缺乏弹性阶段,影响作用较小。
对比sv1与sv2可以发现,人均收入与教育投入产生了“剪刀”型趋势的动态变迁过程。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四川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已经能够有效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教育投入作用产生衰减,说明应该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同时,这也说明随着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增加,受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基于此,未来提升四川人力资本,一方面必须增加民众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也不可忽视。
提升人口素质对策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基础教育薄弱的地区,要继续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使“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搞好“两免一补”,推进寄宿制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好适龄女童、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深化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挖掘人口红利,增加人均收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越来越高,优先投资于人更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的公共投入应该有所侧重,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由“廉价规模劳动力”向“技能劳动力”再向“知识劳动力”转变,实现质量对数量的替代,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中人力资本的优势。
此外,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以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