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有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1.学生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2.每个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负有个体责任;
3.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
4.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5.各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并设法提高其有效性。
显然合作学习为学生们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进行交流与调节,以及进行具有社会生活特色的劳动分工。
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科学史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头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而在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更高达75%.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
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系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与矫正。在班级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矫正需要。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班级内学生数学水平差距甚大,设计适当的矫正活动需要大量的计划时间。如果教师是矫正活动的唯一帮助来源的话,那么管理上的困难将会拖延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从而降低它的效能。如果运用合作学习,学生们则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活动的帮助,缩短了矫正时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中的合作学习还能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诱因,并且能降低焦虑。经验显示,在同伴辅导的过程中,向其他同学提供帮助的小组成员得益最大。这即是说,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并不以牺牲优秀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相反,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小组的同伴辅导中获益匪浅。
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形成学生集体的必要条件。
简单地把一群学生聚集在一间教室里并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集体,真正的学生集体应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向心作用,使其中的每个成员感到有与之不可分割的鱼水联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时的学生不再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孤立分子,而是一个被社会化了的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人际互动的主要行为是竞争与合作。学生间的竞争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天然行为,最常见的如:争先发言、公开批评他人、不外借学习用品、揣摩老师思路回答问题来取悦老师等,这些行为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而学生间的合作行为,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则要看课堂教学系统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有无专门的合作学习小组和活动时间。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也就是考虑在全班集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提倡一种小组合作学习。事实上,这是容易办到的。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式,把班级中的学生按数学水平的高低分为A、B、C三个层次,再考虑到座次、性格相容性、组织能力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4至6人的学习小组,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个小组中的人数基本相当。这样的分组,使每个学生既有一个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又有数学水平上的一个可以变化的层次.不仅如此,还可以指定或推选一名组长和一名学习指导,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并以此来形成合作学习小组的核心。
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时间,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几无合作可言,他们在学习上的帮助来源主要是老师。当建立起学习小组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就许多数学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先在组内解决,最后班内解决的方式。在回答提问、书写解答时,明确规定本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同学可以给予提示或补充。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自然就有了合作的时间和机会。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还可以更为灵活地安排在课外。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允许学生在本学习小组中交流订正后再交老师批阅。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有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1.学生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2.每个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负有个体责任;
3.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
4.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5.各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并设法提高其有效性。
显然合作学习为学生们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进行交流与调节,以及进行具有社会生活特色的劳动分工。
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科学史家朱克曼在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头25年,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个2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而在第三个25年,这一比例更高达75%.我们甚至可以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
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系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与矫正。在班级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矫正需要。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班级内学生数学水平差距甚大,设计适当的矫正活动需要大量的计划时间。如果教师是矫正活动的唯一帮助来源的话,那么管理上的困难将会拖延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从而降低它的效能。如果运用合作学习,学生们则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活动的帮助,缩短了矫正时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中的合作学习还能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诱因,并且能降低焦虑。经验显示,在同伴辅导的过程中,向其他同学提供帮助的小组成员得益最大。这即是说,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并不以牺牲优秀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相反,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小组的同伴辅导中获益匪浅。
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形成学生集体的必要条件。
简单地把一群学生聚集在一间教室里并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集体,真正的学生集体应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向心作用,使其中的每个成员感到有与之不可分割的鱼水联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此时的学生不再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孤立分子,而是一个被社会化了的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人际互动的主要行为是竞争与合作。学生间的竞争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天然行为,最常见的如:争先发言、公开批评他人、不外借学习用品、揣摩老师思路回答问题来取悦老师等,这些行为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而学生间的合作行为,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则要看课堂教学系统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有无专门的合作学习小组和活动时间。
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也就是考虑在全班集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提倡一种小组合作学习。事实上,这是容易办到的。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式,把班级中的学生按数学水平的高低分为A、B、C三个层次,再考虑到座次、性格相容性、组织能力等因素把全班分为若干个4至6人的学习小组,使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个小组中的人数基本相当。这样的分组,使每个学生既有一个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又有数学水平上的一个可以变化的层次.不仅如此,还可以指定或推选一名组长和一名学习指导,来具体组织和实施,并以此来形成合作学习小组的核心。
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时间,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几无合作可言,他们在学习上的帮助来源主要是老师。当建立起学习小组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就许多数学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先在组内解决,最后班内解决的方式。在回答提问、书写解答时,明确规定本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的同学可以给予提示或补充。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自然就有了合作的时间和机会。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还可以更为灵活地安排在课外。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允许学生在本学习小组中交流订正后再交老师批阅。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