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文学征文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鸭绿江》杂志自本期开始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文学征文活动。

一、征文主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建国七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坚持主旋律,倡导现实题材,突出作品的时代性、人民性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讴歌新时代、新征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气象、新精神。本次征文尤其欢迎面向新时代辽宁精神——“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精彩作品。

二、征文时间


  本月起至2019年9月30日止。

三、征文要求


  1.体裁以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现代诗)与小说为主。报告文学与散文8000字以内,诗歌200行以内,小说每篇2万字以内。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
  2.来稿请注明“征文活动”,稿件请寄[email protected]。稿件末尾须标明作者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详细地址、邮编、电话、邮箱、个人简介等。不接受纸质投稿。

四、奖项设置与其他


  1.征文一经发表,稿费从优。
  2.本次征文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优秀奖10名,并对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和特质纪念品。
  3.从第四期开始,本刊开辟征文专版。第十期杂志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专刊,集中刊发优秀作品,同时本刊将视征文情况申请增刊。
  
   《鸭绿江》杂志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姚伟的写作有其自身的“问题意识”,此意识关切的并非大写的主题,也非研究的课题,是深切困扰自身的焦虑,必须在写作的过程中加以解决、缓解,至少是以写作明确此焦虑如何作用其本人。十年前的《尼禄王》,生发于“我(竟然)是要死的”这一及身问题,十年后的《楞严变》,有感于“人人(居然)肆无忌惮”这一社会现状,其间的变化,在于焦虑已经由己及人、推而广之,写作的诉求,也由“我言”变作“他听”。这么说
期刊
时隔将近十年,在201年凭借长篇处女作《尼禄王》被冠以天才之名的青年小说家姚伟带来了他的第二部长篇《楞严变》。十年过去了,这些年姚伟一直在广东的一个古典书院工作,几乎不从事文学创作,这部新书是他特地请了一年的创作假奋力写成的。如今的姚伟,已经不再是写《尼禄王》时的青年大学生了,对于人生、世界的看法也与从前的自己判若两人,于是才有了我们面前的这部《楞严变》。这样一位天赋异禀的作家,十年之后再度归来,
期刊
8月20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期刊协会在北京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期刊出版座谈会。《鸭绿江》杂志获得“致敬创刊70年”荣誉奖杯与荣誉证书,并入选2019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此次获得“致敬创刊70年”荣誉的期刊中,既有《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船山学刊》《科学》《教育与职业》《新湘评論
期刊
主持人语:  “写作”在现代职业分工体系中无疑是被严重扭曲的概念。文学研究、批评的话语形态与文学性写作的分裂和区分,在当下已被视为某种“自然”状态,更是被视为职业分工理所当然的依据。事实上,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文学性写作,它们都源于一种朴素而复杂的精神诉求,即描述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这种诉求是一种内在需要,而非出于职业分工强制的义务和职责。在宽泛的文学范畴内,诸多区分和命名都是相对而言,只有那些把“
期刊
李伶伶用独特的坚毅诠释了其创作的短篇小说及微小说所具有的特殊的美学风格。她于2019年5月16日荣获了“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靠着自己的毅力完成了二百多篇微型小说,出版了两部小说集。她凭借勤奋昭示了生命的光彩。她因病高度残疾,却用两根手指支撑起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她娇小柔弱,可她病弱的身躯下却掩藏着大千世界生存者们的百般图景。  庄子在《天道》篇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庄子看来,淳朴素
期刊
为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鸭绿江》杂志自本期开始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文学征文活动。   一、征文主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坚持主旋律,倡导现实题材,突出作品的时代性、人民性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讴歌新時代、新征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气象、新精神。本次征文尤其欢迎面向新时代辽宁精神—
期刊
对于李唐的小说,这是我的第三篇评论,为了避免重复,这次只借他的小说作为一个典型的文本现象,来论述一个城市文学的主体性问题。  目前而言,李唐的小说基本都带有奇幻化、神秘性风格,叙述朴素迷离,故事虚虚实实。这种写法,浅层次看似乎还在继续着现代文学以来的意识流、魔幻叙事,是一种被西方、被当代无数作家翻炒过的叙事实验。从叙事学和文体革新层面而言,李唐这些小说是意义有限的。但我们必须清楚,文学创作并非为了
期刊
一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而言,研究一个作家的全部创作可以有很多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延伸出对作家创作的深刻认识,这些方面综合在一起,不仅阐释和还原了作家创作的全部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包括读者在内的对于文学及社会的认知,于是文学创作及研究的意义便得以呈现。客观地说,小说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在作家由诸种材料进行综合并向艺术转化的时候,作家的选择至关重要。这种选择不仅凸显了作家创作的心理
期刊
主持人语:  这个栏目并不准备去定义“异质性”。“异质性”所彰显的开放性、反思性与任何概念、定义都背道而驰。任何可以被定义、概念所界定的现象,最终都会落入制度性、程序性的讨论之中,意义的走向、边界也都将接受规训的提醒。  “异质性”需要依托某些对象、背景的映衬而呈现出具体的面相,这同时也意味随着规范、惯性的调整,“异质性”亦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并不准备放大“异质性”天然携带的反抗特性。因为,破坏
期刊
言说霍香结是困难的,因为他的写作溢出当下的写作常规和文学经验。我们当然可以用“异质性”一言以蔽之,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异质性”本身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追溯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循环论证当中——他的作品跟我们在文学期刊中读到的常规性作品不一样,不同一般,非比寻常,难以用惯性话语对他进行规训、分类和解析——这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不过是给神秘性罩上了另一层影影绰绰的面纱,充当了神话鼓吹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