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浪潮》

来源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6857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丹尼斯·甘塞尔
  国家/地区:德国
  片长:107分钟
  上映时间:2008年
  长年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总以为战争和硝烟离我们是那样遥远。从教科书上、从历史读物上、从电影电视中,我们间接地对暴动、起义、集会和游行示威有着肤浅的感性认知。“二战”是怎么发生的,法西斯是怎么变成一个巨大到无法遏制的毒瘤的,这一切本应令我们深思。可是,我们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的思维、简单的结论,为我们艰苦地求索真理提供一个放松的借口。比如:希特勒是一个恶魔,是他蛊惑了德意志青年!
  那么,希特勒已死,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悲剧历史还会重演吗?
  在一所漂亮的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以上问题。学生们一脸不屑。历史老师没有当即反驳,而是和学生约定一起进行一项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个模拟的组织取名为“浪潮”(The Wave)。不出三五日,“浪潮”成员们很快制定了互相约束的规章,设立了统一的口号,穿着统一的服装,甚至以挥手礼作为统一的招呼方式。数日之后,成员们对“浪潮”社有了高度的认同感,并排斥了那些持反对意见的所谓“异类”。这个真真假假的独裁社团,从教室里走出去,走进整个校园,最后走入社会,造成了相当的破坏力。原本沉浸在独裁统治的兴奋之中的历史老师,在一个学生开枪自杀之后,终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要求强制解散社团,宣告实验结束。
  可是,“浪潮”已不再是他一个人的“浪潮”,而是一股不可逆流的“浪潮”了。
其他文献
导演:坪田義史  国家/地区:日本  上映时间:2016-02-27  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盲人学者在孤岛上收藏、研究贝壳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个女画家被海水漂流到島上。在被含有剧毒的芋贝螫伤后,女画家的手疾神奇地痊愈了,她得以恢复绘画创作。从此,盲人学者意外地成了“圣医”。慕名而来的人打破了岛上的宁静世界,也打破了一个老人的生活……  “贝壳是由其自身分泌物形成的,在美丽的保护壳下度过一生”。盲老
期刊
诗人:杨庆祥  有谁在海边曾寻找一枚贝壳  不说话的贝壳  任海水清洗的貝壳  在水与水怀抱中的  不伤心的贝壳  被多少人拾起又丢弃的贝壳  贝壳是海的心啊  又坚固又易碎的心  貯满了风和水的心  仿佛尘世中的一切  都在这沉默又沉默的心中  拾到一枚贝壳会让人哭  在它人脸一样的卑微中  所有伟大的神迹  都失败了  这首诗选自杨庆祥的诗集《我选择哭泣和爱你》(2016年10月出版)。作家张
期刊
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感恩,感恩无私的父母,感恩朝夕相处的朋友,感恩诲人不倦的老师,感恩给予自己温暖的亲人……学会感恩,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温馨。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每当我听到杨培安的这首歌曲时,眼前便浮现出外婆的身影。我的外婆今年八十多岁,她一生勤俭持家,靠种田辛辛苦苦把我母亲等兄弟姐妹七人抚养长大。子女们成家立业后,外婆也没有闲着,她一边种地、养猪、养鸡,一边为子女们带小孩。外婆曾说
期刊
每个人的童年都拥有过一枚海边的贝壳,小小的貝壳,是我们童年时光里微小而又闪光的点缀。如果说大海是我们心底永远唱不完的一首歌,那么贝壳则是这首歌里不可或缺的美妙音符。往事已然远去,可是时光的音符依然细密而闪亮地飘荡在我们的记忆里,装饰着我们心底的柔软沙地。  走过成长的路,那些深夜里的哭泣,那些不回头的爱,像是藏在贝壳里的秘密,也许只有自己才能解读。  一枚小小的贝壳,盛着多少心事,凝着多少遐思。 
期刊
请把握好这如锦年华、星火人生,因为,你一松手,它就会化成灰烬,消失得无影无踪。  ——题记  月如钩,漫漫长空。星星投下淡淡的银辉,演绎着这悲喜的人生故事,如梦如幻,拉开序幕。  那是个健壮的小伙子,满身书卷气,带着清高与潇洒。他的父亲——一个清苦的农民,给他取了个好名字:高加林。他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他想象着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他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一位受人尊敬的民办教师。他正想着再过几年就
期刊
作者:张悦然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誓鸟》是张悦然的一部童话式小说。小说里,贝壳充满灵性与神秘,是记忆的承载体。少女用手指采撷贝壳花纹里的记忆,她与贝壳的交流方式,极富童话色彩,那么纯澈透亮,又清决神异。春迟用贝壳治疗那些遭遇瘟疫、承受疾病折磨的孩子。春遲拿着他们的手指轻轻掠过贝壳,记忆就如清冽的泉水一般注入他们枯萎的身体,他们便会看见星辰、灌木……小说写道:“他们沉迷于贝壳的记忆里,用吸
期刊
作者:[德]雷马克/著  李清华/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小说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用第一人称叙述了八个士兵在西线战场的生活,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思想感情、生生死死、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折磨。他们的一切都与这场卑鄙、残酷和罪恶的战争密不可分。  然而,在赶赴西线以前,保罗·博伊默尔和所有与他一同参军入伍的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场为上帝、为国王、为祖国的战争,是一场高贵的、神
期刊
作者:[白俄罗斯]S.A.阿 列克谢耶维奇/著  高莽/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当时我太相信了,所以现在也改变不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我感到羞耻》这一篇文章的开头部分。讲述人是阿富汗战争期间的一名苏联司务长。他坦言,在毕业实习期间,他完全接受了如下观念,即苏联进驻阿富汗“是一场基于国际主义人道援助的战争”。他向军事委员会申请:“派我到阿富汗去吧……”可是,真正到了战场以后,他才逐渐认识到
期刊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二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  三  晚上总是睡不着
期刊
我迈出人行道,朝后退几步,抬起头,然后,在街中央,双手放在嘴上作喇叭状,对着这一街区的最高建筑物喊:“特丽莎!”  我的影子受了月亮的惊吓,蜷缩在我的两脚之间。  有人走过。我又叫了一声:“特丽莎!”那人走近我,问:“你不叫得响一点,她是听不到的。让我们一起来吧。这样,数一二三,数到三时我们一起叫。”于是他数:“一,二,三。”然后我们一齐吼:“特丽丽丽莎莎!”  一小撮从电影院或咖啡馆里出来的人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