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情况出发,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势,并提出济源市今后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优势;对策;河南济源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330-01
自2005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初步实现了从“二元分割”向“一体统筹”的转变,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济源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构想,围绕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使其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从试点探索到示范带动,推动了济源市跨越式发展,对中原经济区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1 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势
1.1 先天禀赋优势
济源市适宜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禀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区域面积相对较小。全市市域面积只有1 931 hm2,因为小,所以就能够精雕细琢。二是发展力量相对集中。发展力量主要集中在5个街道和3个产业集聚区,5个街道和3个产业集聚区周边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
1.2 经济实力优势
目前,济源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2012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居全省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连年缩小,2012年达到2∶1;城镇化率达到53%,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达到85%以上,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农业发展济源市是全省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这些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1.3 基础设施优势
多年来坚持按照“1133”的发展思路推进城镇建设,形成了“中心城区 复合型组团 重点镇”城镇体系框架,城镇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自来水和“组组通”硬化路,公交车通村率达98%,标准化卫生所、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信息网点、便民超市实现“村村配套”。
1.4 精神动力优势
济源市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愚公移山精神是济源的一大品牌,也是济源市人们引以自豪、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济源市人民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近年来的发展看,1988年撤县建市,济源市在全省是比较早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县域经济“十八罗汉”,济源市是其中重要一员;200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到目前为止在全省是唯一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7个试点市中济源市是效果最明显的。
2 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2.1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全域城镇化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城乡高度融合、空间布局优化、要素配置高效、区域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一是科学布局城乡发展空间。要依托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整合发展空间,规划建设“六大功能区”,即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区、虎岭转型发展功能区、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西霞湖生态经济功能区、王屋山生态旅游功能区、东部高效农业功能区等6个功能区。二是提升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强化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突出特色,彰显魅力,加快推进三大片区建设和重点部位、城中村改造,精心打造现代化城市核心区。三是推进小城镇与功能区融合发展。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功能区与小城镇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四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全市527个行政村(居)整合规划为97个新型社区,强化引导,分类推进。
2.2 统筹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重点抓好3个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是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以虎岭、玉川2个功能区和高新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积极探索重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模式。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以中心城区、西霞湖、王屋山3个功能区为载体,大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以东部高效农业功能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水平,打造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共建共享
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向功能区和社区延伸[1]。一是构建豫晋区域交通枢纽。要按照“内接外畅”的思路,加快推进“六纵六横”对外联系大通道建设,全面优化中心城区与功能区、新型农村社区的交通连接。二是探索能源梯度开发利用新模式。巩固提升能源产业优势,同步探索不同能源的梯度式开发和分布式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太阳能光热光电、地热能、风能与建筑业、工业一体化建设。三是推进城乡公用设施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公用设施向功能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延伸,率先在平原区实现供水、供气、供暖、污水和垃圾处理全覆盖,在山区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五是加强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
2.4 完善城乡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衔接,提升各类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居民社保市域同待遇,构建多层次、可选择、可转换、政策统一、管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3]。二是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要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高均衡发展。三是完善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三级医院、健康城建设和镇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所标准化改造提升,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四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鼓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4-5]。
3 参考文献
[1] 段喜中.当代愚公的新道路——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求是,2009(1):49-50.
[2] 尚方.济源市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企业導报,2011(4):7-9.
[3] 吴大付,张莉,任秀娟,等.新乡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90-92.
[4] 楼志民.义乌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5] 李彦垒.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的政府角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优势;对策;河南济源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330-01
自2005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初步实现了从“二元分割”向“一体统筹”的转变,特别是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济源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市的战略构想,围绕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使其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从试点探索到示范带动,推动了济源市跨越式发展,对中原经济区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1 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优势
1.1 先天禀赋优势
济源市适宜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禀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区域面积相对较小。全市市域面积只有1 931 hm2,因为小,所以就能够精雕细琢。二是发展力量相对集中。发展力量主要集中在5个街道和3个产业集聚区,5个街道和3个产业集聚区周边镇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
1.2 经济实力优势
目前,济源市的经济实力已经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2012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居全省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连年缩小,2012年达到2∶1;城镇化率达到53%,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达到85%以上,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农业发展济源市是全省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这些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1.3 基础设施优势
多年来坚持按照“1133”的发展思路推进城镇建设,形成了“中心城区 复合型组团 重点镇”城镇体系框架,城镇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自来水和“组组通”硬化路,公交车通村率达98%,标准化卫生所、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信息网点、便民超市实现“村村配套”。
1.4 精神动力优势
济源市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愚公移山精神是济源的一大品牌,也是济源市人们引以自豪、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长期以来,济源市人民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从近年来的发展看,1988年撤县建市,济源市在全省是比较早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全省县域经济“十八罗汉”,济源市是其中重要一员;200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到目前为止在全省是唯一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7个试点市中济源市是效果最明显的。
2 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2.1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全域城镇化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城乡高度融合、空间布局优化、要素配置高效、区域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一是科学布局城乡发展空间。要依托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整合发展空间,规划建设“六大功能区”,即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区、虎岭转型发展功能区、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西霞湖生态经济功能区、王屋山生态旅游功能区、东部高效农业功能区等6个功能区。二是提升中心城区承载能力。强化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突出特色,彰显魅力,加快推进三大片区建设和重点部位、城中村改造,精心打造现代化城市核心区。三是推进小城镇与功能区融合发展。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功能区与小城镇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四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全市527个行政村(居)整合规划为97个新型社区,强化引导,分类推进。
2.2 统筹产业发展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重点抓好3个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是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以虎岭、玉川2个功能区和高新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积极探索重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模式。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以中心城区、西霞湖、王屋山3个功能区为载体,大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快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以东部高效农业功能区为载体,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水平,打造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共建共享
建立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向功能区和社区延伸[1]。一是构建豫晋区域交通枢纽。要按照“内接外畅”的思路,加快推进“六纵六横”对外联系大通道建设,全面优化中心城区与功能区、新型农村社区的交通连接。二是探索能源梯度开发利用新模式。巩固提升能源产业优势,同步探索不同能源的梯度式开发和分布式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太阳能光热光电、地热能、风能与建筑业、工业一体化建设。三是推进城乡公用设施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公用设施向功能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延伸,率先在平原区实现供水、供气、供暖、污水和垃圾处理全覆盖,在山区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五是加强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
2.4 完善城乡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衔接,提升各类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居民社保市域同待遇,构建多层次、可选择、可转换、政策统一、管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3]。二是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要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高均衡发展。三是完善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三级医院、健康城建设和镇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所标准化改造提升,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四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鼓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4-5]。
3 参考文献
[1] 段喜中.当代愚公的新道路——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求是,2009(1):49-50.
[2] 尚方.济源市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企业導报,2011(4):7-9.
[3] 吴大付,张莉,任秀娟,等.新乡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90-92.
[4] 楼志民.义乌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5] 李彦垒.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的政府角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