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与探究性学习一样,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但是在实际操作和观摩中发现,现行的小组合作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备不足,参与度不高。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二)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分组不科学。学优生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物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小组合作时间分配存在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四)合作时机选择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索,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五)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优化小组合作的一些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小组成员编排要科学职责要明确。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规模一般为4-6人在有效性和参与性上能达到最佳效果。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进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6.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四)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对最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没有实质性的奖励,学生会变得被动,感觉无所谓。但是有个奖品,学生合作学习就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
(五)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做好合作的指导。
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刚读完教师预设的学习材料,想都来不及,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都只能是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目标,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的机会及充裕的时间。 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针对这一现象,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再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
除此外,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反思;教学实践
一、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准备不足,参与度不高。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二)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分组不科学。学优生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物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小组合作时间分配存在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四)合作时机选择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索,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五)合作流于形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优化小组合作的一些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小组学习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小组成员编排要科学职责要明确。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规模一般为4-6人在有效性和参与性上能达到最佳效果。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进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
6.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四)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对最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实质性的奖励,没有实质性的奖励,学生会变得被动,感觉无所谓。但是有个奖品,学生合作学习就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动力。
(五)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做好合作的指导。
两三分钟的讨论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刚读完教师预设的学习材料,想都来不及,教师就开始检查小组学习情况了,学生无法触及较深刻的内容,因而提出和回答的问题都只能是些肤浅的,甚至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问题,或者根本提不出或回答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因此,要真正落实小组学习的目标,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合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的机会及充裕的时间。 因为年龄特点,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而顾不上倾听。针对这一现象,除指导好孩子们有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外,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哪里说得好、还有哪些不足,再想我该怎么说。这一做法使孩子们的说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使说的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
除此外,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