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建立基于大工程观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模式为出发点,力图为工程人才培养构筑一个开放式的培养体系,通过更加宽泛的方式培养既具有科学人文素养又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进一步形成特色鲜明,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满足工程界、企业界对未来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能够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追求工程创造的机会。本文着重介绍了课程体系设置、工程实践教育系列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问题的思考和方案。
关键词:能源动力;工程教育;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张力(1956-),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杨晨(1963-),男,天津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重庆 4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1-0152-03
2004年底,美国“2020工程师”计划制定组发表了《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2005年又发表了《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描绘了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很强的分析能力;实践才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及职业素养;动态、机敏、具有弹性、灵活地更新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技能;领导才能;终身学习能力,等等。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对新型工程师素质的大量描述反映了工程教育向工程实践回归的趋势、宽泛化趋势、整合化趋势、更加注重学生工程道德养成的趋势和全球化与合作化趋势。
目前,能源动力类专业在工程教育上与上述趋势存在着相当大的不适应,主要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工程知识系统性教育、工程教育中工程能力和实践的缺失和对工程人才的工程技术创造性培养不足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和学科交叉渗透的速度加快,能源动力类专业的覆盖面、涉及面必然越来越广。由于现代工程的创新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迫切需要一大批符合时代发展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即不但要懂得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理论,而且要具备社会性、人文性、生态性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自身所应具备的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工程技术人才。大工程观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这种现象提出来的,因此,所谓“回归工程”,实际上就是回归工程的本来含义,这一含义不再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含义,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含义。这对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最终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来实现。[1-3]
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能源动力类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为了贯彻大工程观的理念,实现现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优化,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探索出内容体系型课程设置模式,即以能源动力类和大机类专业的发展趋势为背景,以能源的清洁、高效、合理转换与利用的先进技术和系统集成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及其内在关联性的建立,实现大工程观所要求的现代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通识教育基础模块:由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等课程组成。通识教育基础模块是基础科学层面的课程,要体现“拓宽基础”,为学生提供跨科、综合化的知识背景。
(2)学科大类基础模块:由本学科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组成。这个层面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学科技术理论知识,构筑学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平台。适当拓宽学科基础,但同时须兼顾教育教学的专业性。
(3)专业平台模块:由专业技术理论和工程技术理论课程组成。这个层面的课程设置要以专业方向为核心,以系统方法论的观点来统筹和优化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综合训练。
(4)专业方向模块:根据本学科的专业领域和各自的特色,设置不同专业方向和专业方向课程。这个层面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特定工程应用技术。同时,配以专业方向选修课,拓宽专业视野和专业技术应用领域。
(5)工程实践教学模块:重视实践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改变学生“被动实践”的局面,真正通过一些有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工程意识。分层次、分阶段的开设不同的实验课,并有针对性的和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真正通过各项实践环节,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当中进行融会贯通,并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以上课程体系结构中,以课程模块为单元,每一课程模块都由相应的系列课程以及实践性环节组成。
由图1可见,通识教育基础的学科大类基础构成了工程教育宽口径和通识教育的基础,而专业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和和工程实践教学则构成了工程教育的基本内涵。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科学主导和工程回归的本质要求。
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能源动力和大机类专业的发展趋势为背景,以能源的清洁、高效、合理转换与利用的先进技术和系统集成为主线,实施基于大工程观的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学计划;加强课程综合化,突出设计教育,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注重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为此,拟构建由公共基础系列课程、学科平台系列课程和工程教育系列课程构成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系列课程。
工程教育系列课程包括专业平台系列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系列课程、以及与这工程教育紧密相关的工程实践教学系列课程和国际节能减排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等。其结构如图2所示,本文重点阐述工程实践教学系列课程的建设问题。
二、工程实践教学系列课程建设
在大工程观的理念中,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现代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以综合与创造为特征的设计是工程的本质和核心内容,是工程师首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设计包括独立开设的设计课程和分散在其他课程中的设计部分,独立设计的课程可以包括课群综合设计、学年设计、团队设计、毕业设计等。
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已经证明,将设计整合进工科课程,将设计教育贯穿于工程教育过程,是成功而有效的做法。它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和交叉,有利于学生养成工程师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发展工程师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为了突出和切实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要坚持实践性环节不断线,要以系统性观点合理安排各种实践性环节,形成新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本工程教育系列课程建设中,工程实践教学主要从整体工程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两方面体现。工程实践教学系统列课程结构如图3所示。
1.共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方案
共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是指所有试点学生都进行的工程素质训练,是工程教育回归本质的重要要求。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加强关于热流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加强关于能源动力类专业中涉及到的主要工作机械结构与运行知识获取的实践;加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教育不断线。
以此为基础进行整体工程素质系列课程建设,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如工程认识课程、工程训练课程、工程设计课程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尽早尽多地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工程思维训练。工程实践教育由工程训练、计算机训练、电工电子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学年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组成。这些环节贯穿于四年教育的每个学期,形成了实践训练不断线。
2.个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方案
个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⑴ 设立创新学分。在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各类科技竞赛、发表论文、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要制定创新学分的具体实施细则。
⑵ 设立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重视实验教学的开放与创新,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参与工程实际项目奠定基础。实验内容选择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与前沿的结合、科学与工程的结合。
⑶ 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枪实战”的项目与场所,不仅锻炼专业知识与能力,而且其团队合作、管理、市场、沟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将有所提高。要加强与政府、产业、研究机构的双向联系,形成开放的人才培养网络。
3.构建三横三纵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将工程实践教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设计训练、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运行训练3个逐步递进的纵向训练,形成所谓三横三纵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4]根据能源动力专业的特点,构建如表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资源,构建具有浓厚工程意识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培养体系,形成懂科学理论、强工程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工程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工程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工业界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许多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存在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缺乏对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以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的工程教育体系。[6]因此,转变高等工程教育观念,树立面向工程、突出能力的开放型教育思想体系是当务之急。我们在实施工程教育改革中,强调教师要积极投身于工程实践,在科研工作中着力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善于将工程科技与教学学术相结合,善于将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实验环节、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都要求教师把工程意识置于其中。
2.提高教师工程素质,提升工程训练质量
根据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年青教师上岗除了要求具有教学的基本素质的能力以外,还利用假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大型能源利用企业参观、实习或调研,参加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改造以及生产运行,指派教师参与校内、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了解工程、专业实际情况,积累工程经验,要让年轻教师更多地参与工程实践,使年轻教师尽快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工程实践转化为实际知识和工作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前沿信息、新技术、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工艺,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另外,学院每年都安排新进青年教师到学院中心实验室实习一年,全面熟悉本科培养方案涉及的所有实验与实践环节。
3.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院目前已建立了多处校外实习基础,这些基地除了满足学生的实习外,还为培养工科类大学教师服务工业界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学院聘请了相关单位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高水平专家、工程师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来校兼课,以此强化本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学校通过工程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产、学、研”合作方式,有力地实现工程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不断提升了自身的工程应用研究能力。
四、实施方案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已从2011年春季学期在2008级本科学生中成立由30人组成的工程教育试点班,试点班学生在继续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着重进行工程教育训练,并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学院安排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指导教师10名,每人指导3名学生,分别每位学生制定了其后一年半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主要实施方案如下。
在上述三横三纵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下,学院中心实验室对试点班学生全面开放,由实验室开出可开设的开放实验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下选择相关实验项目并进行实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计划安排学生利用暑期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二周的专业深化实习和一周的火电机组仿真实习,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市级教学团队和“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为载体落实试点班工程型人才培养任务,以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为牵引,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和工作量的具体研究内容,实现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另外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创新实验环节中,由试点班学生自主提出创新实验方案,并在导师指导下实施。
毕业设计是实践机会和时间最多的一个环节,为了在毕业设环节最大程度地实施工程实践,计划于2012年春季学期由试点班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情况组成3-5个人的小组,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调研,确立毕业设计的课题或研究内容,开展具有切实工程背景的毕业设计工作。
五、结语
能源动力类工程教育以明确的工程意识、强烈的实践意识、全面的综合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意识为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基于大工程观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模式的框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源动力行业高级人才、研发型高端人才。我们将根据能源动力类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认真调查、具体分析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教育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94-101.
[2]邹纲明,等.化工工程教育改革与大工程观[J].化工高等教育,2009,107(3):15-22.
[3]赵锐.浅析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特色及有益借鉴[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1):182-185.
[4]陈泉林,邹文潇.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大学工程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94-95.
[5]仲伟峰,何小溪,慕香永.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38-39.
[6]赵韩强,赵树凯,刘莉萍.试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81-82.
[7]中国自动化学会ASEA办公室.国际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资格认证概况介绍[J].自动化博览,2006,(2):4-6.
[8]Yaşar Demirel.Effective Teaching and Active Learn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with Workbook Strategy[C].Proceedings of the 2004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nual Conference & Exposition,June 20 - 23,2004,Salt Lake City,UT.
[9]Richard,Felder,Rebecca Brent.Designing and Teaching Courses to Satisfy
the ABET Engineering Criteria[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92(1):7-25.
[10]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Engineering.Handbook for Under Graduated Engineering Programs,2003-2004,Available on-line:ughb.stanford.edu.
(责任编辑:麻剑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能源动力;工程教育;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张力(1956-),男,重庆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杨晨(1963-),男,天津人,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重庆 4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1-0152-03
2004年底,美国“2020工程师”计划制定组发表了《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2005年又发表了《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描绘了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很强的分析能力;实践才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及职业素养;动态、机敏、具有弹性、灵活地更新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技能;领导才能;终身学习能力,等等。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对新型工程师素质的大量描述反映了工程教育向工程实践回归的趋势、宽泛化趋势、整合化趋势、更加注重学生工程道德养成的趋势和全球化与合作化趋势。
目前,能源动力类专业在工程教育上与上述趋势存在着相当大的不适应,主要体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工程知识系统性教育、工程教育中工程能力和实践的缺失和对工程人才的工程技术创造性培养不足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和学科交叉渗透的速度加快,能源动力类专业的覆盖面、涉及面必然越来越广。由于现代工程的创新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迫切需要一大批符合时代发展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即不但要懂得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理论,而且要具备社会性、人文性、生态性等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自身所应具备的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工程技术人才。大工程观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这种现象提出来的,因此,所谓“回归工程”,实际上就是回归工程的本来含义,这一含义不再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含义,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含义。这对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最终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来实现。[1-3]
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能源动力类工程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脚点。为了贯彻大工程观的理念,实现现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必须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优化,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内容。探索出内容体系型课程设置模式,即以能源动力类和大机类专业的发展趋势为背景,以能源的清洁、高效、合理转换与利用的先进技术和系统集成为主线,在课程设置上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及其内在关联性的建立,实现大工程观所要求的现代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通识教育基础模块:由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等课程组成。通识教育基础模块是基础科学层面的课程,要体现“拓宽基础”,为学生提供跨科、综合化的知识背景。
(2)学科大类基础模块:由本学科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组成。这个层面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学科技术理论知识,构筑学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平台。适当拓宽学科基础,但同时须兼顾教育教学的专业性。
(3)专业平台模块:由专业技术理论和工程技术理论课程组成。这个层面的课程设置要以专业方向为核心,以系统方法论的观点来统筹和优化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综合训练。
(4)专业方向模块:根据本学科的专业领域和各自的特色,设置不同专业方向和专业方向课程。这个层面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特定工程应用技术。同时,配以专业方向选修课,拓宽专业视野和专业技术应用领域。
(5)工程实践教学模块:重视实践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改变学生“被动实践”的局面,真正通过一些有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工程意识。分层次、分阶段的开设不同的实验课,并有针对性的和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真正通过各项实践环节,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当中进行融会贯通,并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以上课程体系结构中,以课程模块为单元,每一课程模块都由相应的系列课程以及实践性环节组成。
由图1可见,通识教育基础的学科大类基础构成了工程教育宽口径和通识教育的基础,而专业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和和工程实践教学则构成了工程教育的基本内涵。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科学主导和工程回归的本质要求。
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为:以能源动力和大机类专业的发展趋势为背景,以能源的清洁、高效、合理转换与利用的先进技术和系统集成为主线,实施基于大工程观的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学计划;加强课程综合化,突出设计教育,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注重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为此,拟构建由公共基础系列课程、学科平台系列课程和工程教育系列课程构成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系列课程。
工程教育系列课程包括专业平台系列课程、专业方向模块系列课程、以及与这工程教育紧密相关的工程实践教学系列课程和国际节能减排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等。其结构如图2所示,本文重点阐述工程实践教学系列课程的建设问题。
二、工程实践教学系列课程建设
在大工程观的理念中,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现代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以综合与创造为特征的设计是工程的本质和核心内容,是工程师首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设计包括独立开设的设计课程和分散在其他课程中的设计部分,独立设计的课程可以包括课群综合设计、学年设计、团队设计、毕业设计等。
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已经证明,将设计整合进工科课程,将设计教育贯穿于工程教育过程,是成功而有效的做法。它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和交叉,有利于学生养成工程师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发展工程师的综合与创新能力。
为了突出和切实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要坚持实践性环节不断线,要以系统性观点合理安排各种实践性环节,形成新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本工程教育系列课程建设中,工程实践教学主要从整体工程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两方面体现。工程实践教学系统列课程结构如图3所示。
1.共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方案
共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是指所有试点学生都进行的工程素质训练,是工程教育回归本质的重要要求。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加强关于热流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加强关于能源动力类专业中涉及到的主要工作机械结构与运行知识获取的实践;加强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教育不断线。
以此为基础进行整体工程素质系列课程建设,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如工程认识课程、工程训练课程、工程设计课程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尽早尽多地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增强工程思维训练。工程实践教育由工程训练、计算机训练、电工电子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学年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组成。这些环节贯穿于四年教育的每个学期,形成了实践训练不断线。
2.个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方案
个性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⑴ 设立创新学分。在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各类科技竞赛、发表论文、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要制定创新学分的具体实施细则。
⑵ 设立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重视实验教学的开放与创新,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参与工程实际项目奠定基础。实验内容选择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与前沿的结合、科学与工程的结合。
⑶ 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枪实战”的项目与场所,不仅锻炼专业知识与能力,而且其团队合作、管理、市场、沟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将有所提高。要加强与政府、产业、研究机构的双向联系,形成开放的人才培养网络。
3.构建三横三纵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将工程实践教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设计训练、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运行训练3个逐步递进的纵向训练,形成所谓三横三纵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4]根据能源动力专业的特点,构建如表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资源,构建具有浓厚工程意识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培养体系,形成懂科学理论、强工程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工程人才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工程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工程科学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工业界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许多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单位的师资队伍,存在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缺乏对教师工程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要求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以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的工程教育体系。[6]因此,转变高等工程教育观念,树立面向工程、突出能力的开放型教育思想体系是当务之急。我们在实施工程教育改革中,强调教师要积极投身于工程实践,在科研工作中着力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善于将工程科技与教学学术相结合,善于将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实验环节、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都要求教师把工程意识置于其中。
2.提高教师工程素质,提升工程训练质量
根据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年青教师上岗除了要求具有教学的基本素质的能力以外,还利用假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大型能源利用企业参观、实习或调研,参加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改造以及生产运行,指派教师参与校内、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了解工程、专业实际情况,积累工程经验,要让年轻教师更多地参与工程实践,使年轻教师尽快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工程实践转化为实际知识和工作能力,使教师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前沿信息、新技术、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工艺,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另外,学院每年都安排新进青年教师到学院中心实验室实习一年,全面熟悉本科培养方案涉及的所有实验与实践环节。
3.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学院目前已建立了多处校外实习基础,这些基地除了满足学生的实习外,还为培养工科类大学教师服务工业界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学院聘请了相关单位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高水平专家、工程师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来校兼课,以此强化本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学校通过工程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产、学、研”合作方式,有力地实现工程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不断提升了自身的工程应用研究能力。
四、实施方案
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已从2011年春季学期在2008级本科学生中成立由30人组成的工程教育试点班,试点班学生在继续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着重进行工程教育训练,并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学院安排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指导教师10名,每人指导3名学生,分别每位学生制定了其后一年半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主要实施方案如下。
在上述三横三纵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下,学院中心实验室对试点班学生全面开放,由实验室开出可开设的开放实验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下选择相关实验项目并进行实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计划安排学生利用暑期到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二周的专业深化实习和一周的火电机组仿真实习,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市级教学团队和“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三个研究方向为载体落实试点班工程型人才培养任务,以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为牵引,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和工作量的具体研究内容,实现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另外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创新实验环节中,由试点班学生自主提出创新实验方案,并在导师指导下实施。
毕业设计是实践机会和时间最多的一个环节,为了在毕业设环节最大程度地实施工程实践,计划于2012年春季学期由试点班学生根据自身就业情况组成3-5个人的小组,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调研,确立毕业设计的课题或研究内容,开展具有切实工程背景的毕业设计工作。
五、结语
能源动力类工程教育以明确的工程意识、强烈的实践意识、全面的综合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意识为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基于大工程观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工程教育模式的框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源动力行业高级人才、研发型高端人才。我们将根据能源动力类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认真调查、具体分析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教育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6):94-101.
[2]邹纲明,等.化工工程教育改革与大工程观[J].化工高等教育,2009,107(3):15-22.
[3]赵锐.浅析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的特色及有益借鉴[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4(1):182-185.
[4]陈泉林,邹文潇.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大学工程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94-95.
[5]仲伟峰,何小溪,慕香永.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38-39.
[6]赵韩强,赵树凯,刘莉萍.试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81-82.
[7]中国自动化学会ASEA办公室.国际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资格认证概况介绍[J].自动化博览,2006,(2):4-6.
[8]Yaşar Demirel.Effective Teaching and Active Learn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with Workbook Strategy[C].Proceedings of the 2004 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nual Conference & Exposition,June 20 - 23,2004,Salt Lake City,UT.
[9]Richard,Felder,Rebecca Brent.Designing and Teaching Courses to Satisfy
the ABET Engineering Criteria[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92(1):7-25.
[10]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Engineering.Handbook for Under Graduated Engineering Programs,2003-2004,Available on-line:ughb.stanford.edu.
(责任编辑:麻剑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