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风景概念在西方经历了含义的不断扩充与转变,其与主体的关系也从单一的凝视-被凝视转变为一种交融与同构的共生关系,风景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编码场域,与民族、阶级等诸多概念交织在一起。在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分别看到了两种风景,即遮蔽的风景与解蔽的风景,不同的视角决定了相异的风景,而视角形成的背后又有民族与阶级的深层动因。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形态的风景,旨在揭示出风景的感知与主体的视角之间隐秘而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风景 视角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发表于1908年的一部小说,小说以福斯特早年在希腊和意大利的游历为素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主人公露西在意大利历史名城佛罗伦萨旅游并邂逅乔治的经历,第二部分叙述了露西返回英国后,与未婚夫塞西尔解除婚约、摒除阶级固见、遵循内心的想法与乔治结合的故事。风景是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不但小说题目带有“风景”这一字眼,而且故事开篇就交代了露西和表姐夏绿蒂在佛罗伦萨的贝尔托利尼公寓渴求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情节,正是她们的这一诉求引出了艾默森父子,并自此奠定了乔治与露西的姻缘,与此同时,游览自然风光、探访名胜古迹、感受风土人情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看风景”不仅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重要线索,也是露西追寻与审视自我的关键契机。
小说开头的换房间情节,不仅有着开篇点题的作用,更是一种隐喻修辞,旨在揭示风景的发现与主体的视角之间紧密的内在关联。房东太太起初分给露西和表姐的房间并不是完全看不到风景,从窗子望出去能看到一个院子,只不过这是一处被限制住了视线的、局部的风景,与露西最初对风景的想象截然不同,在艾默森父子的坚持下,他们与露西交换了房间,更换房间这一举动如同一个启动性装置,全新的风景在露西面前展开。与之相对,小说中的广义的风景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在经历了对异域的自然与人文风景的游览,以及对个体的重新认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之后,露西不但加深了对他者的理解,而且更加注重对自我的反思与重塑,完成了内心的成长之旅。
一、被遮蔽的风景与盲视的主体
故事的第一部分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伴随着主人公一行人的游览,福斯特细致描绘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风光及人文名胜,静谧徐缓的阿诺河,神圣庄严的圣克罗彻教堂,苍翠起伏的亚平宁山麓,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城市氛围,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当意大利作为客观对象被描写时,它是一处满溢着原始纯粹的自然美的乌托邦,是感受古罗马雄伟文化艺术遗风的理想的朝圣地。当它一旦进入英国游客的视野当中时,它就不再只是被客观地欣赏,而是在风景中打上了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烙印。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写道:“人们在判断一样事物时,不再将其看作是全新的或是完全熟知的,一种新的中介类型出现了,这一类型使人们将第一次看见的新事物视为以前认识的事物的不同版本。本质上来说,这样一种类型并不是接受新信息的方式,而是以防对固有意见产生威胁。” 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文化客体时,不同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民族特质必然产生文化的碰撞甚至冲突,解决此种文化摩擦的正确路径是秉持着对异质文化的尊重与敬畏,摒弃传统固见,主动尝试理解,寻求文化共融的理想方式。然而,小说中的英国游客在观光意大利风景时,却采取了萨义德所批判的凝视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一切景色都“英国化”,第二种是把在意大利遇到的与英国性相异的特质视为洪水猛兽,斥为不文明的、落后的表现,甚至将其妖魔化。
露西居住的贝尔托利尼公寓是一个供应膳食的小旅馆,公寓的装修与布置处处体现着浓郁的英格兰风情,让人产生仍置身于英国的错觉,毫无异域感。这种难以抑制的将一切风景都“英国化”的冲动,还体现在观光过程中。小说中的英国游客对意大利持两种态度,第一种以露西为代表,游览时手边不离旅游指南,按照旅游手册的指导找寻那些已被经典化的了风景名胜,对文物古迹的评价全以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先生曾经是否推崇过为唯一标准。另一类英国游客以毕比牧师、拉维希小姐等为代表,他们的言语内外透露出对意大利已熟稔至极,知道该去哪里观光、什么时候观光,英国文化重视礼节、讲求仪式,长期浸润其中难免感到束缚,意大利因其自由奔放的精神氛圍闻名,因此这类游客就将发泄与释放的欲望附加其上。在他们眼中,意大利“混乱、肮脏、拥挤、无序”,意大利人“毫无隐私观念”“内心肤浅,不懂精神生活”“喜欢探听,使人讨厌”。在与意大利的风景相遇后,英国人狭隘保守、固执刻板的国民性格缺陷一览无余地体现了出来。英国游客将面对意大利这个他者时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转而又施予内部的异质阶级对象身上。福斯特创作《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年代正值爱德华七世(1841—1910)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感到隔阂,对工人阶级来说,“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经常是无助的;大部分筹码都堆放在它那边;按照它自己的条件让它满意是很困难的。人们会把这称之为,用工人阶级常用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他们’的世界。” 起初,露西对艾默森父子的整体印象受到她身边的中产阶级们态度的影响,在贝尔托利尼公寓,艾默森父子显得格格不入,在其他人眼里,他们“粗鲁、缺乏教养”“不懂圆滑也不讲礼貌”。在《英国性格琐谈》(Notes on the English Character,1920)一文中,福斯特认为,中产阶级体现着英国的民族形象,可以说,英国人的性格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性格。小说中的中产阶级身上就恰好体现了民族与阶级难以跨越的双重壁垒,他们看景时的视角充满了偏见,因此他们得到的风景也是缺失的、被掩盖的。
在最初游览佛罗伦萨的过程中,露西始终紧跟旅游指南的引导,观赏画作唯权威的评论马首是瞻,对人、对事的判断也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无意识地重复着别人附加给她的观点,无论是阅景还是阅人,露西都只能管窥到被遮蔽的一部分风景,无法看到风景的全貌,此时她的观景视角受到很大的限制,但随着旅游的深入和对艾默森父子认识的深化,露西经历了从理解他者到理解自我的转变过程,视角的转换使得露西获得了全新的风景,并成为她审视自我的契机。 二、解蔽的风景与审视的主体
柄谷行人在《风景的发现》一文中总结道:“只有在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inner man)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风景乃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发现的。” 柄谷行人所谓的“内在的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正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才出现了将风景心灵化的“颠倒”图式。在这场旅行中,露西起初只看到了被遮蔽的风景,此时她处在封闭与隔绝的状态当中,而只有当她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时,她才尝试用一种正确的阅景路径去打开风景的另一面。
露西通过意大利之旅得以成长,在与意大利的风景接触时,露西发掘它不只有旅游指南上描写的那一面,真实的意大利有其雄伟与庄严,也有其自由与活泼,甚至还有暴力与血腥的一面,发生在主权广场上的谋杀案,使露西感受到了一个真正的国家与社会是多面向、多层次的,而不只是存在于旅游手册上的铁板一块。露西正是在意大利经历了丰富的体验之后,抛弃了曾经固有的刻板印象,从而区别于她身边的其他英国人。
意大利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打开了露西尘封已久的心灵,而让她认识到自我内心真正的情感需求是艾默森父子。艾默森先生古道热肠、不拘小节,具备强烈的务实精神,反感烦冗礼节,排斥宗教,他对于人的情感始终抱持着积极乐观的赞扬态度,相信人性中良善的一面。艾默森先生在露西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屡次为她指点迷津,每当她迷失自我、逃避现实时,总有艾默森先生这个人生导师谆谆教导,鼓励她正视对乔治的感情。露西被围绕在一群所谓高贵、矜持的亲友周围,却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心灵状态,然而正是艾默森先生这个在他们眼中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打开了露西尘封已久的心灵,在几个关键节点帮助露西认清自我。
使得露西转换阅景视角、重新发现风景的重要推力是与乔治的爱情。露西和乔治之间的感情首先就是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催化下开始的:乔治在一大片开满茂盛的紫罗兰的台地中第一次亲吻了露西,打开了露西的心房,而两人的爱情结成正果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那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风景不仅一路伴随着两人的情感旅程,也屡次以其不可忽视的在场性参与到两人的情感交流当中。乔治身体健壮、面容粗糙,是典型的工人阶级子弟,和父亲一样正直、善良,举止大方直接,他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无惧于向露西直陈心意,他对露西表达爱意的方式热情且坦诚。与之相反,塞西尔行为优雅、受过良好教育,仪表不凡,雍容华贵,受到露西亲友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也是在他們看来最适合和露西结婚的人。但外表高雅的塞西尔内心却有着迂腐陈旧的阶级观念和道德观念,他认为他的妻子就应该受他领导、被他保护,“塞西尔脑海里所设想的唯一的人际关系就是封建的关系:保护人与被保护人的关系。他根本看不到露西的心灵所渴望的同志之谊。”
露西眼中的风景经历了从遮蔽到解蔽的过程,视角转化的重要原因便来自艾默森父子,是他们身上自然流露出的真诚的爱让露西不再被缚于由偏狭和固见构筑的囚禁当中,而是选择逃离刻板的思想窠臼,勇敢正视内心的情感,从被压抑的风景中逃逸出来,感知到了一片活泼生动的风景。
三、视角形成与转换的深层动因
探究小说中的风景之所以被遮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景的人受到其视角的限制,而视角的形成又与个体的民族、阶级、性别等身份有着密切关联。对英国游客而言,民族主义的偏狭使得他们在浏览风景时,无处不在地流露着民族优越感,民族偏见是造成他们盲视的主要原因。德拉诺瓦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族主义衍生于民族的意识形态当中,在民族存亡时它表达对衰落的恐惧,表现对现实的反抗愿望,它是有机体论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宣传工具,维持、引导民族感情,并以此获得政治能量。19世纪欧洲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夺取殖民地、建立势力范围,民族意识高涨。与此同时,在19世纪80和90年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念在英国社会中流行开来,“适者生存”的思想不仅存在于市场的个人竞争之中,更在民族之间展开,而其与种族主义的结合为种族优越论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对英国这样一个强盛的帝国来说,民众很容易产生优越心理。小说中的英国游客在意大利旅行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民族优越感,福斯特颇具反讽意味地刻画出了英国游客的群像,其用意正是要通过风景这个中介,将潜藏在英国民族性格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充分暴露出来,指出其危害之处,引起反思。
露西观景视角转化的重要原因,是与以艾默森父子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交往,后者深深影响了露西的爱情观、人生观、世界观,与父子俩相识相知,尤其是与乔治之间的爱情,成为露西转换视角的重要原因,他们在她面前展开了一幅去蔽的风景,露西从而摒弃了这种存在于民族与阶级之间片面、偏颇的成见,并得以发现真正的风景。工人阶级能够对中产阶级的心灵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与当时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发展至爱德华时期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阶级力量逐渐发展壮大,阶级团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20世纪的英国文学中,着力刻画工人阶级的作品数不胜数,从哈代到劳伦斯无不将笔力集中在阶级问题上,福斯特也不例外,他试图在作品中勾勒出一个朴实艰苦、热情善良,且能够切身感知人性温度的群体。工人阶级是一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蒸蒸日上的新兴力量,以其不可抗拒的进步证实了其事业的正义性,彼时的他们不仅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以其务实、坦诚、热心的阶级特征感染了其他阶级,这就是为什么以艾默森父子为代表的工人阶级能够影响、改变露西这样的中产阶级的思想观念的原因。
四、结语
风景的发现离不开主体的凝视,风景自身便隐含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它无法游离于主体的视野之外。福斯特在小说中打造风景话语的目的,不仅出于对主体的视角与风景的感知之间的关系在认识论上的进步与自觉,更在于对文化-风景-主体三者之间隐秘又复杂的编码网络进行解码的诉求与旨趣。风景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主体进行的主观赋值,小说中的主体之所以能够感知不同的风景,观看景色的视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偏狭与成见的视角生成了被遮蔽的、残缺的风景,一如小说开头那个只能看到一方院子的房间一样,而经过自我审视后摒弃狭隘与固见,才能转换观景的视角,得到波澜壮阔、生动活泼、完整无缺的解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Said,Edward W. Orientali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
[2] E.M.福斯特,巫漪云译.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3] 理查德·霍加特,李冠杰译. 识字的用途:工人阶级生活面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4] 柄谷行人.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 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 吉尔·德拉诺瓦. 民族与民族主义[M]. 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作 者: 田雪君,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风景 视角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发表于1908年的一部小说,小说以福斯特早年在希腊和意大利的游历为素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主人公露西在意大利历史名城佛罗伦萨旅游并邂逅乔治的经历,第二部分叙述了露西返回英国后,与未婚夫塞西尔解除婚约、摒除阶级固见、遵循内心的想法与乔治结合的故事。风景是小说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不但小说题目带有“风景”这一字眼,而且故事开篇就交代了露西和表姐夏绿蒂在佛罗伦萨的贝尔托利尼公寓渴求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情节,正是她们的这一诉求引出了艾默森父子,并自此奠定了乔治与露西的姻缘,与此同时,游览自然风光、探访名胜古迹、感受风土人情也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看风景”不仅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重要线索,也是露西追寻与审视自我的关键契机。
小说开头的换房间情节,不仅有着开篇点题的作用,更是一种隐喻修辞,旨在揭示风景的发现与主体的视角之间紧密的内在关联。房东太太起初分给露西和表姐的房间并不是完全看不到风景,从窗子望出去能看到一个院子,只不过这是一处被限制住了视线的、局部的风景,与露西最初对风景的想象截然不同,在艾默森父子的坚持下,他们与露西交换了房间,更换房间这一举动如同一个启动性装置,全新的风景在露西面前展开。与之相对,小说中的广义的风景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在经历了对异域的自然与人文风景的游览,以及对个体的重新认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之后,露西不但加深了对他者的理解,而且更加注重对自我的反思与重塑,完成了内心的成长之旅。
一、被遮蔽的风景与盲视的主体
故事的第一部分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伴随着主人公一行人的游览,福斯特细致描绘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风光及人文名胜,静谧徐缓的阿诺河,神圣庄严的圣克罗彻教堂,苍翠起伏的亚平宁山麓,充满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城市氛围,热情奔放的意大利人,当意大利作为客观对象被描写时,它是一处满溢着原始纯粹的自然美的乌托邦,是感受古罗马雄伟文化艺术遗风的理想的朝圣地。当它一旦进入英国游客的视野当中时,它就不再只是被客观地欣赏,而是在风景中打上了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烙印。萨义德在《东方学》中写道:“人们在判断一样事物时,不再将其看作是全新的或是完全熟知的,一种新的中介类型出现了,这一类型使人们将第一次看见的新事物视为以前认识的事物的不同版本。本质上来说,这样一种类型并不是接受新信息的方式,而是以防对固有意见产生威胁。” 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文化客体时,不同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民族特质必然产生文化的碰撞甚至冲突,解决此种文化摩擦的正确路径是秉持着对异质文化的尊重与敬畏,摒弃传统固见,主动尝试理解,寻求文化共融的理想方式。然而,小说中的英国游客在观光意大利风景时,却采取了萨义德所批判的凝视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一切景色都“英国化”,第二种是把在意大利遇到的与英国性相异的特质视为洪水猛兽,斥为不文明的、落后的表现,甚至将其妖魔化。
露西居住的贝尔托利尼公寓是一个供应膳食的小旅馆,公寓的装修与布置处处体现着浓郁的英格兰风情,让人产生仍置身于英国的错觉,毫无异域感。这种难以抑制的将一切风景都“英国化”的冲动,还体现在观光过程中。小说中的英国游客对意大利持两种态度,第一种以露西为代表,游览时手边不离旅游指南,按照旅游手册的指导找寻那些已被经典化的了风景名胜,对文物古迹的评价全以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先生曾经是否推崇过为唯一标准。另一类英国游客以毕比牧师、拉维希小姐等为代表,他们的言语内外透露出对意大利已熟稔至极,知道该去哪里观光、什么时候观光,英国文化重视礼节、讲求仪式,长期浸润其中难免感到束缚,意大利因其自由奔放的精神氛圍闻名,因此这类游客就将发泄与释放的欲望附加其上。在他们眼中,意大利“混乱、肮脏、拥挤、无序”,意大利人“毫无隐私观念”“内心肤浅,不懂精神生活”“喜欢探听,使人讨厌”。在与意大利的风景相遇后,英国人狭隘保守、固执刻板的国民性格缺陷一览无余地体现了出来。英国游客将面对意大利这个他者时表现出的傲慢与偏见,转而又施予内部的异质阶级对象身上。福斯特创作《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年代正值爱德华七世(1841—1910)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感到隔阂,对工人阶级来说,“外面的世界是陌生的,经常是无助的;大部分筹码都堆放在它那边;按照它自己的条件让它满意是很困难的。人们会把这称之为,用工人阶级常用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他们’的世界。” 起初,露西对艾默森父子的整体印象受到她身边的中产阶级们态度的影响,在贝尔托利尼公寓,艾默森父子显得格格不入,在其他人眼里,他们“粗鲁、缺乏教养”“不懂圆滑也不讲礼貌”。在《英国性格琐谈》(Notes on the English Character,1920)一文中,福斯特认为,中产阶级体现着英国的民族形象,可以说,英国人的性格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性格。小说中的中产阶级身上就恰好体现了民族与阶级难以跨越的双重壁垒,他们看景时的视角充满了偏见,因此他们得到的风景也是缺失的、被掩盖的。
在最初游览佛罗伦萨的过程中,露西始终紧跟旅游指南的引导,观赏画作唯权威的评论马首是瞻,对人、对事的判断也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无意识地重复着别人附加给她的观点,无论是阅景还是阅人,露西都只能管窥到被遮蔽的一部分风景,无法看到风景的全貌,此时她的观景视角受到很大的限制,但随着旅游的深入和对艾默森父子认识的深化,露西经历了从理解他者到理解自我的转变过程,视角的转换使得露西获得了全新的风景,并成为她审视自我的契机。 二、解蔽的风景与审视的主体
柄谷行人在《风景的发现》一文中总结道:“只有在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inner man)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风景乃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发现的。” 柄谷行人所谓的“内在的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正视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才出现了将风景心灵化的“颠倒”图式。在这场旅行中,露西起初只看到了被遮蔽的风景,此时她处在封闭与隔绝的状态当中,而只有当她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时,她才尝试用一种正确的阅景路径去打开风景的另一面。
露西通过意大利之旅得以成长,在与意大利的风景接触时,露西发掘它不只有旅游指南上描写的那一面,真实的意大利有其雄伟与庄严,也有其自由与活泼,甚至还有暴力与血腥的一面,发生在主权广场上的谋杀案,使露西感受到了一个真正的国家与社会是多面向、多层次的,而不只是存在于旅游手册上的铁板一块。露西正是在意大利经历了丰富的体验之后,抛弃了曾经固有的刻板印象,从而区别于她身边的其他英国人。
意大利的自然和人文风景打开了露西尘封已久的心灵,而让她认识到自我内心真正的情感需求是艾默森父子。艾默森先生古道热肠、不拘小节,具备强烈的务实精神,反感烦冗礼节,排斥宗教,他对于人的情感始终抱持着积极乐观的赞扬态度,相信人性中良善的一面。艾默森先生在露西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屡次为她指点迷津,每当她迷失自我、逃避现实时,总有艾默森先生这个人生导师谆谆教导,鼓励她正视对乔治的感情。露西被围绕在一群所谓高贵、矜持的亲友周围,却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心灵状态,然而正是艾默森先生这个在他们眼中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打开了露西尘封已久的心灵,在几个关键节点帮助露西认清自我。
使得露西转换阅景视角、重新发现风景的重要推力是与乔治的爱情。露西和乔治之间的感情首先就是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催化下开始的:乔治在一大片开满茂盛的紫罗兰的台地中第一次亲吻了露西,打开了露西的心房,而两人的爱情结成正果后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那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风景不仅一路伴随着两人的情感旅程,也屡次以其不可忽视的在场性参与到两人的情感交流当中。乔治身体健壮、面容粗糙,是典型的工人阶级子弟,和父亲一样正直、善良,举止大方直接,他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无惧于向露西直陈心意,他对露西表达爱意的方式热情且坦诚。与之相反,塞西尔行为优雅、受过良好教育,仪表不凡,雍容华贵,受到露西亲友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也是在他們看来最适合和露西结婚的人。但外表高雅的塞西尔内心却有着迂腐陈旧的阶级观念和道德观念,他认为他的妻子就应该受他领导、被他保护,“塞西尔脑海里所设想的唯一的人际关系就是封建的关系:保护人与被保护人的关系。他根本看不到露西的心灵所渴望的同志之谊。”
露西眼中的风景经历了从遮蔽到解蔽的过程,视角转化的重要原因便来自艾默森父子,是他们身上自然流露出的真诚的爱让露西不再被缚于由偏狭和固见构筑的囚禁当中,而是选择逃离刻板的思想窠臼,勇敢正视内心的情感,从被压抑的风景中逃逸出来,感知到了一片活泼生动的风景。
三、视角形成与转换的深层动因
探究小说中的风景之所以被遮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景的人受到其视角的限制,而视角的形成又与个体的民族、阶级、性别等身份有着密切关联。对英国游客而言,民族主义的偏狭使得他们在浏览风景时,无处不在地流露着民族优越感,民族偏见是造成他们盲视的主要原因。德拉诺瓦在《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族主义衍生于民族的意识形态当中,在民族存亡时它表达对衰落的恐惧,表现对现实的反抗愿望,它是有机体论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宣传工具,维持、引导民族感情,并以此获得政治能量。19世纪欧洲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夺取殖民地、建立势力范围,民族意识高涨。与此同时,在19世纪80和90年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念在英国社会中流行开来,“适者生存”的思想不仅存在于市场的个人竞争之中,更在民族之间展开,而其与种族主义的结合为种族优越论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对英国这样一个强盛的帝国来说,民众很容易产生优越心理。小说中的英国游客在意大利旅行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民族优越感,福斯特颇具反讽意味地刻画出了英国游客的群像,其用意正是要通过风景这个中介,将潜藏在英国民族性格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充分暴露出来,指出其危害之处,引起反思。
露西观景视角转化的重要原因,是与以艾默森父子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交往,后者深深影响了露西的爱情观、人生观、世界观,与父子俩相识相知,尤其是与乔治之间的爱情,成为露西转换视角的重要原因,他们在她面前展开了一幅去蔽的风景,露西从而摒弃了这种存在于民族与阶级之间片面、偏颇的成见,并得以发现真正的风景。工人阶级能够对中产阶级的心灵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与当时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发展至爱德华时期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阶级力量逐渐发展壮大,阶级团体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20世纪的英国文学中,着力刻画工人阶级的作品数不胜数,从哈代到劳伦斯无不将笔力集中在阶级问题上,福斯特也不例外,他试图在作品中勾勒出一个朴实艰苦、热情善良,且能够切身感知人性温度的群体。工人阶级是一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蒸蒸日上的新兴力量,以其不可抗拒的进步证实了其事业的正义性,彼时的他们不仅在社会的诸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也以其务实、坦诚、热心的阶级特征感染了其他阶级,这就是为什么以艾默森父子为代表的工人阶级能够影响、改变露西这样的中产阶级的思想观念的原因。
四、结语
风景的发现离不开主体的凝视,风景自身便隐含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它无法游离于主体的视野之外。福斯特在小说中打造风景话语的目的,不仅出于对主体的视角与风景的感知之间的关系在认识论上的进步与自觉,更在于对文化-风景-主体三者之间隐秘又复杂的编码网络进行解码的诉求与旨趣。风景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主体进行的主观赋值,小说中的主体之所以能够感知不同的风景,观看景色的视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偏狭与成见的视角生成了被遮蔽的、残缺的风景,一如小说开头那个只能看到一方院子的房间一样,而经过自我审视后摒弃狭隘与固见,才能转换观景的视角,得到波澜壮阔、生动活泼、完整无缺的解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Said,Edward W. Orientali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
[2] E.M.福斯特,巫漪云译.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3] 理查德·霍加特,李冠杰译. 识字的用途:工人阶级生活面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4] 柄谷行人.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 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 吉尔·德拉诺瓦. 民族与民族主义[M]. 郑文彬,洪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作 者: 田雪君,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