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性诱剂防治日益受到重视。国内二十年试验示范表明,用性诱剂大面积诱杀二化螟成虫,单盆一晚最大诱蛾数达534头,监测区单盆一季平均诱蛾数百至两千头。大面积使用能够降低雌蛾交配率、产卵量、孵化率、幼虫量,防治效果在东北稻区达70-90%。文章介绍了前郭县平凤乡水稻二化螟性诱剂的防控技术及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平凤乡;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66-1
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位于松嫩两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发展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平凤乡现有水田面积10.2万亩,占全乡境内耕地面积的70%。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把水田开发的重点从扩大水田种植面积转向水稻质量效益的提高上,使平凤乡成为国家绿色稻米生产建设基地乡。2003年平凤乡生产的“二马泡”牌系列有机、绿色大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A级产品,并荣获2005年中国市场消费者公认知名品牌、2006年中国长春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等荣誉。
但由于水稻面积较大,连年种植,品种单一,导致虫害发生较重。水稻二化螟是危害水稻主要病虫害之一,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又称钻心虫,长期以来一直是闽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現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是一种灰黄色的蛾子,体长10-15mm,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6-10cm的叶鞘上。成虫产卵盛期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幼虫危害盛期;二化螟以幼虫钻蛀到茎内蛀食茎秆组织,在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造成白穗,在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导致减产。
在既要保证绿色优质水稻产量,又要规范绿色优质水稻全程标准化生产的前提下,平凤乡在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无污染绿色栽培技术,以稳定和提高综合水稻生产能力。性诱剂防治技术就是利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一种人工合成昆虫性外激素——二化螟诱芯(A型、B型),以诱芯为载体引诱雄蛾到诱盆交配并溺死水中,使雌蛾不能交配产卵,从而达到控制虫害的效果。这项技术取代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污染环境,不伤天敌,保持生态平衡,利于绿色食品的发展,经济效益高,药效可持续1个多月,可把成虫整个发生期覆盖住。另外用量少、成本低(成本48.25元/hm2左右),且方法简便易行。
(1)根据虫情预测预报,成虫越冬指数、虫口密度,及时设置诱捕器。一般在成虫发生期(6月15日至7月末为止)将诱捕器设置在田间。
(2)选用直径24-28cm、深8-10cm的塑料盆(绿色最好,其次为蓝色,但不要用软质薄盆),在盆沿下2cm处对钻两个排水孔,盆沿上也对称钻两个(拉铁丝用),用20号铁丝自孔中穿过,拉直、固定在盆中间,再在铁丝中央位置扭一小环。
(3)诱芯凹口向下,小头穿1根大头针固定,针头弯曲挂在铁丝环上。调节铁丝环,使诱芯底部离水面0.5-1.0cm。
(4)将三根竹竿(或木棍)捆成支架,诱盆放在支架上面。早春稻苗较小时,可将塑料盆直接放在田埂高处,使诱盆高出稻苗10-20cm。盆内放一小把洗衣粉(约0.3%),增加粘着性,然后加清水至排水孔。设专人管理。
(5)每日将死蛾捞出,于傍晚加水使诱盆水面至排水孔。
(6)每十天或大雨过后补加一次洗衣粉,每月或一世代换一次诱芯。
(7)在田间一般每亩放1-2盆,距村屯近密度大些,反之则小。
(8)诱杀季节越早越好,最好诱杀越冬代,其次为第二代。
通过田间统计,一般每个二化螟性诱剂诱盆都能诱得螟雄虫136头左右,折合亩减少幼虫量可达6.3万多头,可减少水稻产量损失3%。控制效果:放置区比对照区第1代枯心率降低了67%,第2代白穗率降低了61%。与药剂防治相当,基本达到了不使用化学农药的绿色防控效果。与使用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常规农药防治相比,平均节省人工、农药费用合计126.3元/公顷,全乡每年节省21.9万元。平凤乡连续四年使用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技术,应用技术日趋成熟,深受广大稻农的欢迎。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达到了节本、简便、增产、增收的目的,是一项可以大力推广的绿色植保技术。
关键词:平凤乡;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66-1
吉林省前郭县平凤乡位于松嫩两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发展水稻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平凤乡现有水田面积10.2万亩,占全乡境内耕地面积的70%。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把水田开发的重点从扩大水田种植面积转向水稻质量效益的提高上,使平凤乡成为国家绿色稻米生产建设基地乡。2003年平凤乡生产的“二马泡”牌系列有机、绿色大米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A级产品,并荣获2005年中国市场消费者公认知名品牌、2006年中国长春农业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等荣誉。
但由于水稻面积较大,连年种植,品种单一,导致虫害发生较重。水稻二化螟是危害水稻主要病虫害之一,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又称钻心虫,长期以来一直是闽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現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是一种灰黄色的蛾子,体长10-15mm,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卵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6-10cm的叶鞘上。成虫产卵盛期在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幼虫危害盛期;二化螟以幼虫钻蛀到茎内蛀食茎秆组织,在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期造成枯孕穗,在抽穗期造成白穗,在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导致减产。
在既要保证绿色优质水稻产量,又要规范绿色优质水稻全程标准化生产的前提下,平凤乡在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无污染绿色栽培技术,以稳定和提高综合水稻生产能力。性诱剂防治技术就是利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一种人工合成昆虫性外激素——二化螟诱芯(A型、B型),以诱芯为载体引诱雄蛾到诱盆交配并溺死水中,使雌蛾不能交配产卵,从而达到控制虫害的效果。这项技术取代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污染环境,不伤天敌,保持生态平衡,利于绿色食品的发展,经济效益高,药效可持续1个多月,可把成虫整个发生期覆盖住。另外用量少、成本低(成本48.25元/hm2左右),且方法简便易行。
(1)根据虫情预测预报,成虫越冬指数、虫口密度,及时设置诱捕器。一般在成虫发生期(6月15日至7月末为止)将诱捕器设置在田间。
(2)选用直径24-28cm、深8-10cm的塑料盆(绿色最好,其次为蓝色,但不要用软质薄盆),在盆沿下2cm处对钻两个排水孔,盆沿上也对称钻两个(拉铁丝用),用20号铁丝自孔中穿过,拉直、固定在盆中间,再在铁丝中央位置扭一小环。
(3)诱芯凹口向下,小头穿1根大头针固定,针头弯曲挂在铁丝环上。调节铁丝环,使诱芯底部离水面0.5-1.0cm。
(4)将三根竹竿(或木棍)捆成支架,诱盆放在支架上面。早春稻苗较小时,可将塑料盆直接放在田埂高处,使诱盆高出稻苗10-20cm。盆内放一小把洗衣粉(约0.3%),增加粘着性,然后加清水至排水孔。设专人管理。
(5)每日将死蛾捞出,于傍晚加水使诱盆水面至排水孔。
(6)每十天或大雨过后补加一次洗衣粉,每月或一世代换一次诱芯。
(7)在田间一般每亩放1-2盆,距村屯近密度大些,反之则小。
(8)诱杀季节越早越好,最好诱杀越冬代,其次为第二代。
通过田间统计,一般每个二化螟性诱剂诱盆都能诱得螟雄虫136头左右,折合亩减少幼虫量可达6.3万多头,可减少水稻产量损失3%。控制效果:放置区比对照区第1代枯心率降低了67%,第2代白穗率降低了61%。与药剂防治相当,基本达到了不使用化学农药的绿色防控效果。与使用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常规农药防治相比,平均节省人工、农药费用合计126.3元/公顷,全乡每年节省21.9万元。平凤乡连续四年使用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技术,应用技术日趋成熟,深受广大稻农的欢迎。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达到了节本、简便、增产、增收的目的,是一项可以大力推广的绿色植保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