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鲜活材料的宝库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总体上有一种倾向: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过渡,而80%的同学选择了议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议论文的重要性。
  
  在议论文中,鲜活新颖的材料的灵活运用在论证中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却经常发现,要么缺少可以恰当证明观点的事例,要么使用的还是陈旧老套的事例。所以,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怎样让自己的作文中的材料鲜活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构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可以储存鲜活材料的宝库,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轻松拿出、自如使用呢?
  一、 从课文教材中归纳材料。
  十几年语文学下来,单是课文也学了几百篇,可是写起作文来为什么还是觉得没有材料?那么多经典的文章学完就放在了一边,却没有想着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实在可惜。比如作文《守护信念》,很多同学依然在谈屈原、司马迁是如何守护信念的,如果回顾一下我们高中的课文,必修
  
  二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琼珊对于常春藤叶的寄托就是一种对于信念的寄托,而贝尔曼冒雨画出藤叶也是帮助琼珊守护住了信念;也可以使用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中五人对于道义的坚守;甚至可以使用《品质》中老鞋匠格斯拉先生对于做鞋手艺以及品质的坚守来作为材料。这样的材料相比较来说就会新鲜生动得多。
  
  我们的选修教材,像《〈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如果仅仅是作为文言文学习,学过后就放在一边也是得不偿失的。我们要学着将书中的一些事例、材料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写作文时方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例子。比如作文《诚信的力量》,大部分同学想到的常用的总是关羽千里走单骑、海尔集团张瑞敏砸掉不合格产品、三鹿奶粉等,如果能将学过的文章准确使用自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史记〉选读》中的“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就是一个鲜活的因管仲使齐桓公守信用而带来巨大功效的例子,也可以使用《屈原列传》中的例子:楚国原来与齐国交好,却因贪图秦国土地而断绝了与齐国的友好关系,受骗后与秦国交战大败而齐国也不援救楚国,楚国困窘不堪。这样一个丧失了诚信的反面的例子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而感到新鲜。
  除了语文教材外,配套的教材《语文读本》也是绝佳的素材来源,如果能够耐下心来读一读,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寻到许多新鲜的事例的。其实我们可以将三年的课文内容做一下梳理归纳,比如必修教材一到五中的每一个专题都是有主题的,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事例,将这些事例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积累下来,就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鲜活材料。
  
  二、 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
  例文一 拒绝平庸并非是一味地盲从时代潮流的脚步,也不是故意地与大众的认识相忤逆,而是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顺从内心的指引,追寻自身的梦想,而舍弃了人们所认为的“好工作”,孤身来到巴黎,克服病痛折磨,最终自我流放到一座小岛,创作了足以震惊世界的名画。他没有只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着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例文二 我是一块平庸的石头,生于荒山中,我有一个生于茅房的石头老弟,人称又臭又硬;也有生于青埂峰的石头老兄,人家背后刻着一部什么《石头记》,挺有名气的。我是既没臭气,也无名气,平平庸庸,风吹雨淋,真是石头比石头,气死石头。偶尔脑袋上落只鸟,留下一坨一坨的东西飞走了……
  
  这样的作文显然充满文学色彩,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语言的表达都是出类拔萃的。
  例文一中将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作文的材料,的确会让读屈原司马迁读到呕吐的阅卷教师击节叫好;例文二中的文字相信很多同学都是非常熟悉的,将《红楼梦》中的有关情节化作了自己的素材使用,对比性强,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叹服。
  其实,我们也可以学着将自己读过的名著作品化作自己的材料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比如我们在平日的阅读中已经熟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尤其是文科学生,难道只是想着用来完成附加题的“名著阅读”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将熟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经过思考合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进行例证呢?
  高考在即,也许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再去阅读课外名著,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将平日里已经阅读过的熟悉的文章做一下梳理归纳,整理出几类材料,做好储备工作,也许只是在考场中的灵光乍现,也足以让自己的作文上升几个等级啊!
  
  三、 从社会生活中搜寻材料。
  
  例文三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大智慧者的思考。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在会场中,充斥着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我也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无可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他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走向平庸。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他无力拒绝。
  例文四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载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而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木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例文三中,聆听周国平这场演讲的同学当不在少数,然而也只有这位同学敏锐地从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之中搜寻思考从而引发了自己的质疑反问;例文四中,这位同学只是由路过的一个饭馆的命名引发自己的思考感悟,联想到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蚁族、蜗居等等,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又怎么可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呢? 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材料的要求可以这样理解:“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也就是说,材料要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这样的文章由于来自于学生生活、来自于身边的社会,所以能写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够打动人心。如果所用材料皆来自于故纸堆中,又总是那些陈旧事例,自然会缺少震撼,不能够感染读者。
  
  《扬子晚报》曾有一个介绍高考作文的专题,题目叫做《作文的根在生活,魂在思维》,其中写出“风沙渡”的考生王希说,要学会从生活中捕捉素材,缺少观察的文章就如同无根的浮萍,当然观察之后还要将素材经过自己的思考感悟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比如在路上碰到一位捡垃圾的老婆婆,很多人心中肯定会有一阵酸楚,但是有几人会将这个积累成自己作文的素材,而且能够把思考上升到社会保障、孝悌之义、贫富差距等高度上呢?
  
  
  能够和社会现实相联系的事例除了自己经历以外,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来获取。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社会新闻,学着从新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选取适合自己的角度化作自己作文中的材料,相信那也是与众不同的鲜活事例。比如,“小悦悦事件”也完全可以作为“守护信念”的一个反面例子来使用的。
  我们如果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就会要求自己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反思生活,从自己的身边开始观察,能够对自己的生活甚至社会上发生的一切进行思考,那就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自己的材料。
  如果在课文教材、课外阅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下手,搜集整理归纳出一些新鲜生动的材料,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宝库,那么写作时,独特的新颖的事例也就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了。
  
  (作者:周忠起,江苏省镇江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情境造句题,除增加了对文学常识的考查外,不再是传统的仿例造句题的简单延续,外在的形式化的显性要求非常淡化,更注重在具体情境中的隐性要求。  试 题 回 眸  例1 (2009·江苏卷)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例2 (2010·江苏卷)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
期刊
限时:45分钟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更叠 原生态 火中取栗 要言不烦  B. 融汇 协奏曲 提纲挈领 披星戴月  C. 霎时 金钢钻 不胫而走 意气风发  D. 歉收 天然气 鉴往知来 如雷灌耳  2.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纵横/横行 蒿草/犒劳 赡养/瞻仰  B. 强求/牵强秸秆/狡黠 珐琅/酝酿  C. 解元/押
期刊
朱京霞     宿迁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中语会理事,全国中语会理事,  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等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应邀在江苏、安徽、甘肃等地作专题报告讲座。      高三了,进入人生关键的抉择时刻。      如何迈好这一步,我写下“读书、思考、实践”三个词,与大家共勉。  读书——高三,对课本教材,读进去了,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把复习
期刊
现 场 练 兵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文身 赝品 流金铄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B. 诀巧 碑帖 原物璧还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C. 简练 宽宥 犯而不较 万壑争流,千崖竞秀  D. 更迭 歆享 功亏一匮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2.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迭宕 秘诀 绵薄 胁从不问 共商国是 原型毕露  B. 佳宾 脉膊 题跋
期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古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用词造句,就是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式特点;表达方式,就是体味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语气。    例1 (2012届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一模)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今魏氏之卒,近在淮次,一军未测去就,惧有异图。
期刊
许多人解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过于重视对“筛子”(题干)的研究,审题后再看文,以为知道“筛子”的尺寸就不会有漏网之鱼,也不会网错鱼,其实不尽然。    同学们对  题干的要求不一定能    理解得毫厘不差,倘有一丝偏离,在文中筛选时便可能谬以千里。因此,筛选文中的信息首先需要 “诗外”功夫。所谓“诗外”功夫就是看题之前对文章的自由解读。虽然多数人都会这样做,但它绝非很多人认为的聊胜于无的序幕。   
期刊
限时:45分钟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勘查/戡乱 颀长/欣喜 沆瀣/伉俪 恬淡/舐犊情深  B. 媲美/纰漏 觊觎/凯旋 摩挲/袈裟 绸缪/稠人广众  C. 古刹/刹车 宝藏/矿藏 裨将/裨益 吭气/引吭高歌  D. 露脸/露营 熨斗/熨帖 靡费/糜烂 行话/行伍出身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钥匙/锁钥 着
期刊
关于文言实词的复习,我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课内文本的融会贯通、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基础等“硬功夫”,还要具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巧实力”。这种“巧实力”体现出来的是善于借助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落实文言实词的实战能力。  例1 请解释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①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②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③陈友谅屡胁之,不应。④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
期刊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  考生  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命题者往往将阅读材料    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    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或事是文中确实有的,这就增加了辨别筛选的难度,好像繁复众多的真花下掩藏的“假花”,不易被察觉
期刊
“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四种。“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  高考命题中,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特别是在主观翻译题中出现,且都放在具体语境中动态进行考查。近年高考中的主观翻译题几乎覆盖了该考点,为此,精研典型试题,对于同学们准确把握该考点的设题方式和考查的难易程度,是大有裨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