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实现自主发展的习得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的基础,而自主发展是自主学习的目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中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以情入境 以境生情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实现自主发展的习得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的基础,而自主发展是自主学习的目标。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个性才会得到张扬。那么兴趣的源泉是什么呢?是教师从儿童年龄出发,对课程本身深刻地挖掘,潜心的设计,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鲜活,这过程的核心是问题情境。那么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中如何理解、运用课堂提问呢?
传统教学认为,提问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而在新型课堂中提问的主人由教师变成了学生,学生怎样才能提出教师要讲的问题,这是一个鲜活而充满生命的话题。我们绝不能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简单地误认为,是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或小组讨论研究的学习过程。而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新型课堂中问题提出的途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温故知新,全员参与提问
以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为基础,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尊重了每一位学生,而且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这就为全体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巧设问题情境——以情入境,以境生情
1.设悬质疑生趣法——导入阶段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而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儿童化的问题能紧扣学生心弦,让学生把心交给课堂。比如,教学“对称、对称轴”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如蜻蜓、蝴蝶、上衣、飞机、花、树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说出自己的感受,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认为这些东西好看、美、协调。这时教师就可以追问:“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有一种协调美吗?等学了这节课后,你就找到答案了。”这种疑惑让学生觉得有趣,美的事物中潜藏着数学原理。带着急于解答的欲望进入学习状态,这不正是强烈的学习动机吗?而这种学习动机不正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桥梁、纽带吗?
2.亲历问题、感悟交流法——自主、合体、探究式学习阶段
这一环节是新型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这一主体中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没问题但还理解不透是教师要导提。比如,教学《心的翅膀》时,当学生谈到孩子续编的故事比大人们的故事强百倍时,教师不要急于问为什么,要通过让学生亲历续编故事,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师用自己切身的感受向学生发问:“咦,你们的故事怎么比书上的还精彩,能告诉老师原因吗?”最终再点出丰富的想象,是让思维长翅膀飞翔。对于数学课的中间环节,可以通过同种类型的习题或实验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有问题引发规律,用自己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数学题,从而证明猜想正确与否,获得求知的愉悦,比如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大胆猜想自行车轱辘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从中轴和车辅条进行分析。然后用圆纸片当车轱辘,通过画、折、量的方法发现规律,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会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只有潜心研究才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总之,教师要针对新课知识的重点、难点,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和学生学习、情感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维、探究与研讨,力求提出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三、自然收尾谈话法——课堂结束阶段
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之下,百分之九十的教师结束全课时,都要问上一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借鉴,但万不可千篇一律,可变换一下问题的方式。如“时间过得真快,又要和大家小别十分钟,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学生谈到老师我们接着上课吧,教师可追问“难道你们不累吗?为什么不觉得累呢?”我想这样干巴巴的收获、体会便变成了师生之间真情的流露,而且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当然这是相对于较为成功的课说的)
总而言之,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中提问已不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被点燃,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 以情入境 以境生情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实现自主发展的习得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是自主发展的基础,而自主发展是自主学习的目标。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个性才会得到张扬。那么兴趣的源泉是什么呢?是教师从儿童年龄出发,对课程本身深刻地挖掘,潜心的设计,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鲜活,这过程的核心是问题情境。那么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中如何理解、运用课堂提问呢?
传统教学认为,提问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语言。而在新型课堂中提问的主人由教师变成了学生,学生怎样才能提出教师要讲的问题,这是一个鲜活而充满生命的话题。我们绝不能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简单地误认为,是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或小组讨论研究的学习过程。而应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新型课堂中问题提出的途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温故知新,全员参与提问
以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为基础,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尊重了每一位学生,而且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这就为全体学生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巧设问题情境——以情入境,以境生情
1.设悬质疑生趣法——导入阶段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而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儿童化的问题能紧扣学生心弦,让学生把心交给课堂。比如,教学“对称、对称轴”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如蜻蜓、蝴蝶、上衣、飞机、花、树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说出自己的感受,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认为这些东西好看、美、协调。这时教师就可以追问:“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有一种协调美吗?等学了这节课后,你就找到答案了。”这种疑惑让学生觉得有趣,美的事物中潜藏着数学原理。带着急于解答的欲望进入学习状态,这不正是强烈的学习动机吗?而这种学习动机不正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桥梁、纽带吗?
2.亲历问题、感悟交流法——自主、合体、探究式学习阶段
这一环节是新型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这一主体中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没问题但还理解不透是教师要导提。比如,教学《心的翅膀》时,当学生谈到孩子续编的故事比大人们的故事强百倍时,教师不要急于问为什么,要通过让学生亲历续编故事,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师用自己切身的感受向学生发问:“咦,你们的故事怎么比书上的还精彩,能告诉老师原因吗?”最终再点出丰富的想象,是让思维长翅膀飞翔。对于数学课的中间环节,可以通过同种类型的习题或实验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有问题引发规律,用自己的规律去解决实际的数学题,从而证明猜想正确与否,获得求知的愉悦,比如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大胆猜想自行车轱辘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从中轴和车辅条进行分析。然后用圆纸片当车轱辘,通过画、折、量的方法发现规律,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会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只有潜心研究才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总之,教师要针对新课知识的重点、难点,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和学生学习、情感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维、探究与研讨,力求提出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
三、自然收尾谈话法——课堂结束阶段
在新课改理念的倡导之下,百分之九十的教师结束全课时,都要问上一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借鉴,但万不可千篇一律,可变换一下问题的方式。如“时间过得真快,又要和大家小别十分钟,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学生谈到老师我们接着上课吧,教师可追问“难道你们不累吗?为什么不觉得累呢?”我想这样干巴巴的收获、体会便变成了师生之间真情的流露,而且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当然这是相对于较为成功的课说的)
总而言之,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中提问已不在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被点燃,创新才能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