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误区,老师只有正视这些现象,处理好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焕发生机。
关键词:合作学习 现状分析 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学习方式,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往往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成分组学习
1.现象描述。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在组织课堂时常有合作学习的环节,有的教师尚未引领学生感知所学内容,就开始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干脆出示几个小问题,甚至诸如:已知一块矩形场地的长为a米,比宽多了3米,其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这类学生完全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也让学生“合作学习”。
2.问题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念不甚了解或理解的不全面,在观念上过于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误认为合作学习无所不能;二是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3.解决策略。首先,老师要对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因而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合作学习的众多组织形式中,小组学习是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因为小组人数适中,成员相对稳定,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次,老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考虑学习任务是否有必要通过合作来完成,需要选好合作学习的材料,提出有挑战性的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这容易让合作流于形式。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小组研讨。如在教学九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时,有位教师就“封面设计问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得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探
索意识,合作意识不断增强。
二、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发的学习
1.现象描述。课堂上,教师草草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即让“前后桌”展开讨论,结果课堂一片喧哗,但教师却放任自流,没有给以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在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有的小组常常“开小差”,闲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而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
2.问题分析。以上现象可称为“自发合作状态”,小组的组织形式不确定,仅随便地限于“前后桌”,学生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交流和讨论具有随意性。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准确理解,把一般性讨论、交流等同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不应停留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出现的各种交往状态,也不应限于表面化的讨论和交流。
3.解决策略。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与一般性小组讨论的概念差别。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确少不了讨论、交流,但这种讨论、交流是建立在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个人责任制基础上并指向一个共同学习目标的,而一般性小组讨论则停留于意见的随意表达,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教学策略上教师应预先设计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在组织结构上按照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学环节上应以合作学习的计划性消除这种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自然随机性;教学过程中应在活动开始前对讨论目标、小组活动规则、纪律要求等做必要的声明,同时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督和指导。
三、片面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
1.现象描述。有些教师只是自己忙着备课、上课,很少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切磋,尤其参加工作多年的老师,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教学。还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既然提倡合作学习,就不必重视个体学习,于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后就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2.问题分析。首先,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合作不仅指生生合作,还有师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师之间不善于合作交流,势必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其次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思考,就没有良好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独立的思考,学生会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再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只能是华而不实的。
3.解决策略。教师之间要经常性地开展教研、备课,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个性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即便是教同一节内容,每个教师在教材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也会有差异。通过研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老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哪些学习内容需要合作,怎样合作?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指导。老师要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学生但不失控,要关注学生个体,更要关注学生团体,对于积极合作,善于合作的小组,老师应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四、认为“合作学习有学生参加就行”
1.现象描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比较积极的常是那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学生,而另一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就会“搭便车”,坐观其他学生活动,基本是参加而不参与。
2.问题分析。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老师较多的关注和偏爱,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较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一味地依赖于好学生,教师在分组合作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优势互补,在角色安排上也缺乏明确的分工。
3.解决策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设计时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如在教学数学九年级上册“圆周角”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圆上任取一个圆周角,观察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后简要说明合作学习要求,首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画出图形,然后前后四人一组,相互交流个人观点,各级成员做好角色分工,诸如谁来记录,谁代表本组发言等。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能否发现圆心與圆周角的三种位置关系,然后全班交流达成共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了思考进步的机会。在组建合作小组时,一般强调异质分组,不提倡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识只能作为参考。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小组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团队,就像我们难以选择与谁做邻居一样,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既要善待自我,又要学会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根据每人的特点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合作的方式有多种,合作的手段也有许多,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合作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将“要我们合作”变为“我们要合作”,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将是一个探索不尽的话题,诚如郑金洲教授所言:“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目标。”
关键词:合作学习 现状分析 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学习方式,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往往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成分组学习
1.现象描述。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在组织课堂时常有合作学习的环节,有的教师尚未引领学生感知所学内容,就开始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有的教师干脆出示几个小问题,甚至诸如:已知一块矩形场地的长为a米,比宽多了3米,其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这类学生完全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也让学生“合作学习”。
2.问题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念不甚了解或理解的不全面,在观念上过于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误认为合作学习无所不能;二是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3.解决策略。首先,老师要对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因而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合作学习的众多组织形式中,小组学习是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因为小组人数适中,成员相对稳定,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次,老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考虑学习任务是否有必要通过合作来完成,需要选好合作学习的材料,提出有挑战性的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这容易让合作流于形式。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小组研讨。如在教学九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这节课时,有位教师就“封面设计问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得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探
索意识,合作意识不断增强。
二、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发的学习
1.现象描述。课堂上,教师草草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即让“前后桌”展开讨论,结果课堂一片喧哗,但教师却放任自流,没有给以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在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有的小组常常“开小差”,闲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而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
2.问题分析。以上现象可称为“自发合作状态”,小组的组织形式不确定,仅随便地限于“前后桌”,学生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交流和讨论具有随意性。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准确理解,把一般性讨论、交流等同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不应停留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出现的各种交往状态,也不应限于表面化的讨论和交流。
3.解决策略。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与一般性小组讨论的概念差别。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确少不了讨论、交流,但这种讨论、交流是建立在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个人责任制基础上并指向一个共同学习目标的,而一般性小组讨论则停留于意见的随意表达,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教学策略上教师应预先设计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在组织结构上按照合作学习的五个要素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学环节上应以合作学习的计划性消除这种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自然随机性;教学过程中应在活动开始前对讨论目标、小组活动规则、纪律要求等做必要的声明,同时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督和指导。
三、片面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
1.现象描述。有些教师只是自己忙着备课、上课,很少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切磋,尤其参加工作多年的老师,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教学。还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既然提倡合作学习,就不必重视个体学习,于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后就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2.问题分析。首先,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合作不仅指生生合作,还有师师合作,师生合作,教师之间不善于合作交流,势必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其次没有学生个体充分的思考,就没有良好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独立的思考,学生会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再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只能是华而不实的。
3.解决策略。教师之间要经常性地开展教研、备课,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个性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即便是教同一节内容,每个教师在教材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也会有差异。通过研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老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哪些学习内容需要合作,怎样合作?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并参与指导。老师要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学生但不失控,要关注学生个体,更要关注学生团体,对于积极合作,善于合作的小组,老师应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四、认为“合作学习有学生参加就行”
1.现象描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比较积极的常是那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学生,而另一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就会“搭便车”,坐观其他学生活动,基本是参加而不参与。
2.问题分析。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老师较多的关注和偏爱,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较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或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一味地依赖于好学生,教师在分组合作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优势互补,在角色安排上也缺乏明确的分工。
3.解决策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设计时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如在教学数学九年级上册“圆周角”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圆上任取一个圆周角,观察圆心与圆周角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后简要说明合作学习要求,首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画出图形,然后前后四人一组,相互交流个人观点,各级成员做好角色分工,诸如谁来记录,谁代表本组发言等。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能否发现圆心與圆周角的三种位置关系,然后全班交流达成共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了思考进步的机会。在组建合作小组时,一般强调异质分组,不提倡自愿组合,学生个人的意识只能作为参考。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小组是一个协同合作的团队,就像我们难以选择与谁做邻居一样,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既要善待自我,又要学会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根据每人的特点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合作的方式有多种,合作的手段也有许多,合作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通过合作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培养,将“要我们合作”变为“我们要合作”,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将是一个探索不尽的话题,诚如郑金洲教授所言:“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