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用典》首发式在人民日报社举行。这本书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不仅序言由杨社长撰写,就连书的名字,封面设计和内文版式,杨社长在听取出版社社长董伟汇报时,都给出具体指导意见。这部书正是在杨社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才得以面世。”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鞠天相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习近平用典》全书共328页,26万字,从习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
杨振武社长在序言中写道:“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
杨振武社长还写道:“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
卢新宁副总编辑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谈及此书的意义时说:“很多基层干部、读者、网友都向我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引用的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比较多,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信手拈来,寄意深远,大家很希望能多了解一些这些典故背后的深意。这些用典生动地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文风的变化。文风是只眼睛,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党风、政风,这些用典不仅‘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而且也能成为进一步改文风的范本。用典的背后是‘治世’,体现的是‘习式’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
“从‘敬民篇’开始到‘辩证篇’结束,呈现出一个从宗旨信念到思想方法的过程。前半部分更多侧重的是内在精神世界的改造,比如‘立德’‘修身’‘劝学’等,后半部分的选取更多侧重的是治国理政的实践,比如‘任贤’‘廉政’等,虽然不是对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全景式呈现,但这样的篇目划分,也力求体现习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主要要求、其治国理政的主要思路。” 解读文字的主要撰写者——人民日报评论部主编张铁说。
《习近平用典》的责任编辑蒋菊平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书中收录的习总书记引用的最早的典故,是1988年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引用的“睫在眼前犹不见”,以睫毛为喻,说明我们往往忽略了近在眼前的事物。书中解读说:“有时候,那些挂在嘴边、摆在眼前的道理,反而容易因为思想的固化、利益的藩篱而被弃掷一旁。”
据统计,在《习近平用典》中,习总书记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儒学经典,其中,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道家、法家、墨家的经典语录也频频被习总书记引用,分别出现8次(《老子》6次、《庄子》2次)、9次(《韩非子》4次、《管子》4次、《尸子》1次)和1次(《墨子》)。此外,习总书记7次引用苏轼的名言名句,并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晁错论》中的一句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习近平用典》一书分平装和精装两种版本,适合广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及所有关心关注中国古典文化的读者阅读。
《习近平用典》全书共328页,26万字,从习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
杨振武社长在序言中写道:“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
杨振武社长还写道:“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
卢新宁副总编辑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谈及此书的意义时说:“很多基层干部、读者、网友都向我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引用的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比较多,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信手拈来,寄意深远,大家很希望能多了解一些这些典故背后的深意。这些用典生动地体现了十八大以来文风的变化。文风是只眼睛,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党风、政风,这些用典不仅‘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而且也能成为进一步改文风的范本。用典的背后是‘治世’,体现的是‘习式’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
“从‘敬民篇’开始到‘辩证篇’结束,呈现出一个从宗旨信念到思想方法的过程。前半部分更多侧重的是内在精神世界的改造,比如‘立德’‘修身’‘劝学’等,后半部分的选取更多侧重的是治国理政的实践,比如‘任贤’‘廉政’等,虽然不是对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全景式呈现,但这样的篇目划分,也力求体现习总书记对领导干部的主要要求、其治国理政的主要思路。” 解读文字的主要撰写者——人民日报评论部主编张铁说。
《习近平用典》的责任编辑蒋菊平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书中收录的习总书记引用的最早的典故,是1988年在《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引用的“睫在眼前犹不见”,以睫毛为喻,说明我们往往忽略了近在眼前的事物。书中解读说:“有时候,那些挂在嘴边、摆在眼前的道理,反而容易因为思想的固化、利益的藩篱而被弃掷一旁。”
据统计,在《习近平用典》中,习总书记引用次数最多的是儒学经典,其中,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被多次引用。道家、法家、墨家的经典语录也频频被习总书记引用,分别出现8次(《老子》6次、《庄子》2次)、9次(《韩非子》4次、《管子》4次、《尸子》1次)和1次(《墨子》)。此外,习总书记7次引用苏轼的名言名句,并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晁错论》中的一句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习近平用典》一书分平装和精装两种版本,适合广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及所有关心关注中国古典文化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