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之年”。这一年春天,一个挎着斜肩包的中国男人,出现在阳光明媚的伦敦街头。他在每一家英国书店里东走西串,逢人便用蹩脚的英语询问:“你喜欢看关于中国的图书吗?你最喜欢哪些中国文化?”这个突然出现在英伦大地上、举止怪异的中国人,就是英国新经典出版社总经理黄永军。
这个被称为“民营书商海外第一人”的浙江商人,怀揣着“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图书梦想,他开始只身闯荡被他称为“世界出版中心”的地方——英国。
2008年11月,黄永军在伦敦注册成立了以“向世界说明中国,宣扬中国文化”为主旨的新经典出版社。
来自中国的出版人
“CHINA!CHINA!!CHINA!!!”
“THE WORLD IS READING CHINA IN ENGLISH EVERYDAY!”
2011年4月11日至13日,来自58个国家的1600多家出版机构云集伯爵宫会展中心的伦敦书展现场,英国新经典出版社展台上主推的中国元素和主题广告语格外抢眼。
在海外,中国图书并不是没有市场,要把中国图书卖出去也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书通过主流渠道,卖到主流阶层中去。
黄永军的朋友们都觉得他是个爱折腾的人。身为浙江海盐人的黄永军,曾经有过一段 “北漂”的经历。凭着一腔创业热血,他从一家出版社的普通工作人员,“折腾”成了北京求是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随着《认识你自己》、《敢想敢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永不放弃》等系列图书的热卖,求是园实现了从每年出版80个图书品种到200个图书品种的飞速发展,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
就在这时,黄永军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为什么国内引进的国外版权图书那么多,而中国图书向海外输出版权的却少得可怜?”黄永军决定在海外开一家出版社,直接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图书拿到海外出版,发行到全世界。
这一决定遭到了朋友们善意的质疑:“你在国内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干嘛还要去国外折腾呢?”“去海外开出版社的,都是带国字头的企业,你一个民营书商,肯定是要失败的!”然而倔强的黄永军,还是怀揣着他的图书梦想,只身前往欧洲、北美考察,最终选定在被他称为“世界出版中心”的地方——英国。
“中国梦”的新商机
过去,人们把去美国淘金称为“美国梦”,在黄永军的心中,也有一个“中国梦”——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来中国工作、投资创业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外国读者对中国图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是,面对众多“中国梦”的海外粉丝,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他猛然意识到,在海外,一定会有中国图书的市场空间。而在海外直接成立一家出版社,无疑是向“中国梦”迈出的第一步。回国以后,黄永军开始撰写商业计划书。2008年11月,“新经典出版社”在伦敦注册成功。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新经典出版社注册成功后,黄永军满腔热情地去拜访英国著名出版家Nicken,想听听国外同行的意见。岂料,Nicken言谈间流露出的一股强烈的鄙夷:“你们中国人在欧洲卖鞋子、卖打火机,做这些小买卖还凑合,但是你们懂什么叫做出版吗?中国出版人我见过很多,但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开出版社成功的!”
会谈不欢而散。想起那个英国同行说起“你们中国人”时那种轻蔑的神情,一种不平和不甘混合的复杂心情,在黄永军的胸膛里弥散开来。但另一方面,这也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在文化出版业上,中国与世界隔绝得实在太久了。
黄永军的一腔热情遭遇了一盆冷水,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在英国书店里随机询问了300多位来自不同阶层的读者,80%的人都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有45%的人想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情况,还有32%的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23%的人需要有关中国的专业书籍。人们的一致感觉是,关于中国的图书,特别是中国人写的英文版图书太缺乏了。
正因为是空白,才潜伏着更大的商机。黄永军是个不信邪的人,英国出版商的傲慢与偏见,更坚定了他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念: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现在还没有一个中国出版人在国外成功的,那就从我这里开始改写历史吧!
迈进西方主流阶层
然而,中国图书要进入西方主流阶层,摆在眼前的挑战显而易见,首当其冲就是语言关。“首先是翻译的问题,如果找中国人翻译,西方人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而找著名的外国专家翻译,费用又太高。”黄永军决定,先找国内的“中国通”来翻译,再请剑桥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对译稿加以润色、审核。这样既可以确保翻译质量,又可以节约成本。
有了英文稿以后,销售渠道又成了关键问题。黄永军说:“中国和英国不一样,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人脉来销售图书。但在英国,正规书店不会直接从出版公司进书,都是通过发行代理商,先小批量地进货试销,卖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书能被市场接受,才开始大批量的进货上架。”
对市场,黄永军充满信心,但如何进入主流发行渠道呢?“西方人比我们想象的要热情,只要你大胆说出自己需要的,总有人会帮助你。”在一位英国朋友的帮助和引荐下,黄永军联系上了被称为“英国最好的发行商”的兰登公司。兰登公司的发行力量强大,渠道广阔,以它为代理,可以一举突破包括美、英等欧美国家以及新加坡、印度、印尼等亚洲国家在内的图书市场。携手优势的合作伙伴,“新经典”开始正式进入英国主流的发行渠道,旗下的图书也开始出现在英国各大正规书店里。
不过,黄永军并未就此满足。在他看来,只有在权威的书展上获得认可,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主流视野。那时,代表世界图书最高水平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即将举行,黄永军的“野心”是不仅要参展,还要进入代表世界主流文化的8号英美馆。然而,能进8号馆的,都是名声响当当的世界老牌出版社,新经典这个“新兵”,凭什么能进入强手如林的8号馆呢?
黄永军开始不断给主办方发邮件:主动提供新经典的书目,在英国的经营状况、市场反应,以及和国内出版社签订的协议,并且不厌其烦地向书展主办方说明,“新经典”是在英国注册的第一家中国民营出版社,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标,并得到中国官方的支持,而中国又是这次书展的主宾国……
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黄永军坚持天天发邮件,他的执着终于打动了主办方。而“新经典”的经典中国系列图书——《思考中国》、《投资中国》、《赢在中国》,也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一炮走红,并掀起“中国热”,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印尼、南非等地的大量订单开始纷至沓来。
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从2008年伦敦书展的牛刀小试,到2009年伦敦书展的首战告捷,到2010年法兰克福书展掀起中国风暴,直至本次伦敦书展确立面向海外高端学者,发出中国主流声音。黄永军和他的新经典出版社不断实现着新的跨越,而恒久不变的,是他那颗滚烫的中国心。
黄永军最常说的话是:“人不能为钱活着,人活得要有价值!”他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自己的人生,书写着对祖国的深情挚爱!
像飞机穿过云层就能遨游在崭新的天空,新经典出版社在黄永军的带领下已走出迷惘,在新环境下谱写着胜利乐章。“现在有了国家和这么多各国朋友的支持,加上在英国逐渐被读者认可,我也是越来越有自信!”黄永军说,“我一直坚信,Never,Never,Never give up,我一定会成功!”
这个被称为“民营书商海外第一人”的浙江商人,怀揣着“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图书梦想,他开始只身闯荡被他称为“世界出版中心”的地方——英国。
2008年11月,黄永军在伦敦注册成立了以“向世界说明中国,宣扬中国文化”为主旨的新经典出版社。
来自中国的出版人
“CHINA!CHINA!!CHINA!!!”
“THE WORLD IS READING CHINA IN ENGLISH EVERYDAY!”
2011年4月11日至13日,来自58个国家的1600多家出版机构云集伯爵宫会展中心的伦敦书展现场,英国新经典出版社展台上主推的中国元素和主题广告语格外抢眼。
在海外,中国图书并不是没有市场,要把中国图书卖出去也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书通过主流渠道,卖到主流阶层中去。
黄永军的朋友们都觉得他是个爱折腾的人。身为浙江海盐人的黄永军,曾经有过一段 “北漂”的经历。凭着一腔创业热血,他从一家出版社的普通工作人员,“折腾”成了北京求是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随着《认识你自己》、《敢想敢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永不放弃》等系列图书的热卖,求是园实现了从每年出版80个图书品种到200个图书品种的飞速发展,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
就在这时,黄永军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为什么国内引进的国外版权图书那么多,而中国图书向海外输出版权的却少得可怜?”黄永军决定在海外开一家出版社,直接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图书拿到海外出版,发行到全世界。
这一决定遭到了朋友们善意的质疑:“你在国内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干嘛还要去国外折腾呢?”“去海外开出版社的,都是带国字头的企业,你一个民营书商,肯定是要失败的!”然而倔强的黄永军,还是怀揣着他的图书梦想,只身前往欧洲、北美考察,最终选定在被他称为“世界出版中心”的地方——英国。
“中国梦”的新商机
过去,人们把去美国淘金称为“美国梦”,在黄永军的心中,也有一个“中国梦”——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来中国工作、投资创业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外国读者对中国图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但是,面对众多“中国梦”的海外粉丝,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他猛然意识到,在海外,一定会有中国图书的市场空间。而在海外直接成立一家出版社,无疑是向“中国梦”迈出的第一步。回国以后,黄永军开始撰写商业计划书。2008年11月,“新经典出版社”在伦敦注册成功。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新经典出版社注册成功后,黄永军满腔热情地去拜访英国著名出版家Nicken,想听听国外同行的意见。岂料,Nicken言谈间流露出的一股强烈的鄙夷:“你们中国人在欧洲卖鞋子、卖打火机,做这些小买卖还凑合,但是你们懂什么叫做出版吗?中国出版人我见过很多,但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开出版社成功的!”
会谈不欢而散。想起那个英国同行说起“你们中国人”时那种轻蔑的神情,一种不平和不甘混合的复杂心情,在黄永军的胸膛里弥散开来。但另一方面,这也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在文化出版业上,中国与世界隔绝得实在太久了。
黄永军的一腔热情遭遇了一盆冷水,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在英国书店里随机询问了300多位来自不同阶层的读者,80%的人都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有45%的人想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情况,还有32%的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23%的人需要有关中国的专业书籍。人们的一致感觉是,关于中国的图书,特别是中国人写的英文版图书太缺乏了。
正因为是空白,才潜伏着更大的商机。黄永军是个不信邪的人,英国出版商的傲慢与偏见,更坚定了他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念: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现在还没有一个中国出版人在国外成功的,那就从我这里开始改写历史吧!
迈进西方主流阶层
然而,中国图书要进入西方主流阶层,摆在眼前的挑战显而易见,首当其冲就是语言关。“首先是翻译的问题,如果找中国人翻译,西方人读起来总觉得‘隔了一层’;而找著名的外国专家翻译,费用又太高。”黄永军决定,先找国内的“中国通”来翻译,再请剑桥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对译稿加以润色、审核。这样既可以确保翻译质量,又可以节约成本。
有了英文稿以后,销售渠道又成了关键问题。黄永军说:“中国和英国不一样,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人脉来销售图书。但在英国,正规书店不会直接从出版公司进书,都是通过发行代理商,先小批量地进货试销,卖一段时间之后,如果书能被市场接受,才开始大批量的进货上架。”
对市场,黄永军充满信心,但如何进入主流发行渠道呢?“西方人比我们想象的要热情,只要你大胆说出自己需要的,总有人会帮助你。”在一位英国朋友的帮助和引荐下,黄永军联系上了被称为“英国最好的发行商”的兰登公司。兰登公司的发行力量强大,渠道广阔,以它为代理,可以一举突破包括美、英等欧美国家以及新加坡、印度、印尼等亚洲国家在内的图书市场。携手优势的合作伙伴,“新经典”开始正式进入英国主流的发行渠道,旗下的图书也开始出现在英国各大正规书店里。
不过,黄永军并未就此满足。在他看来,只有在权威的书展上获得认可,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主流视野。那时,代表世界图书最高水平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即将举行,黄永军的“野心”是不仅要参展,还要进入代表世界主流文化的8号英美馆。然而,能进8号馆的,都是名声响当当的世界老牌出版社,新经典这个“新兵”,凭什么能进入强手如林的8号馆呢?
黄永军开始不断给主办方发邮件:主动提供新经典的书目,在英国的经营状况、市场反应,以及和国内出版社签订的协议,并且不厌其烦地向书展主办方说明,“新经典”是在英国注册的第一家中国民营出版社,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标,并得到中国官方的支持,而中国又是这次书展的主宾国……
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黄永军坚持天天发邮件,他的执着终于打动了主办方。而“新经典”的经典中国系列图书——《思考中国》、《投资中国》、《赢在中国》,也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一炮走红,并掀起“中国热”,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印尼、南非等地的大量订单开始纷至沓来。
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从2008年伦敦书展的牛刀小试,到2009年伦敦书展的首战告捷,到2010年法兰克福书展掀起中国风暴,直至本次伦敦书展确立面向海外高端学者,发出中国主流声音。黄永军和他的新经典出版社不断实现着新的跨越,而恒久不变的,是他那颗滚烫的中国心。
黄永军最常说的话是:“人不能为钱活着,人活得要有价值!”他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自己的人生,书写着对祖国的深情挚爱!
像飞机穿过云层就能遨游在崭新的天空,新经典出版社在黄永军的带领下已走出迷惘,在新环境下谱写着胜利乐章。“现在有了国家和这么多各国朋友的支持,加上在英国逐渐被读者认可,我也是越来越有自信!”黄永军说,“我一直坚信,Never,Never,Never give up,我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