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是保证国家稳定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石,所以要大力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业经济; 农业结构调整 ; 提高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76-01
(一)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1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1.2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1.3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2个方面着手:
(1)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4 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各类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量与处理。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二)新时期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对策
2.1 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要突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种养业良种、动植物保护工程等直接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相关的项目资金投放。二是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重点是培植和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农民获得金融资金的渠道。三是加大科技支农的力度。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四是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比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支农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据统计,2005年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就减轻农民负担233亿元,中央在29个省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总额达112亿元,使7亿多农民因此受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步增加。据财政部初步统计,2010年中央和省安排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约135亿元,对种粮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中央财政安排70亿元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大约55亿元。国家通过对税费改革的这些有益探索,可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明显增收。
2.2 保障农民的平等权
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二元劳动力市场是以牺牲农民的权利为代价的,这样不仅阻碍人口的正常迁移、资金的合理流動,而且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初始机会不平等,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必须是统一的市场。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社会福利方面的排他性政策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发生分离。只有通过配套改革剥离户口的福利含义,把户籍制度变成仅仅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而不是用于识别“身份”的重要标志,使户口不再与一系列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就能够结束目前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实现公民权利的平等,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2.3 创新产业结构制度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优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而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必须建立在优化各种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和农村总体上还尚未摆脱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就需要积极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发掘农村市场,利用农村资源,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的步伐。
2.4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是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的关键因素。据调查,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仅占5 %左右,有将近30 %左右的农民为文盲和半文盲。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刻不容缓。一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准备大量后备人才。二要加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对农民进行各类培训,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为现阶段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简介
李莉,学历:本科,专业:经济管理,职称:助理工程师,单位名称:河南省沈丘周营乡政府农业服务中心
[关键词]农业经济; 农业结构调整 ; 提高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76-01
(一) 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1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1.2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1.3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确定的“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2个方面着手:
(1)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1.4 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各类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量与处理。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二)新时期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对策
2.1 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环境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要突出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种养业良种、动植物保护工程等直接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相关的项目资金投放。二是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重点是培植和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农民获得金融资金的渠道。三是加大科技支农的力度。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四是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比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支农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据统计,2005年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就减轻农民负担233亿元,中央在29个省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总额达112亿元,使7亿多农民因此受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步增加。据财政部初步统计,2010年中央和省安排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约135亿元,对种粮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中央财政安排70亿元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大约55亿元。国家通过对税费改革的这些有益探索,可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明显增收。
2.2 保障农民的平等权
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二元劳动力市场是以牺牲农民的权利为代价的,这样不仅阻碍人口的正常迁移、资金的合理流動,而且使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初始机会不平等,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必须是统一的市场。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方面的歧视性政策、社会福利方面的排他性政策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发生分离。只有通过配套改革剥离户口的福利含义,把户籍制度变成仅仅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而不是用于识别“身份”的重要标志,使户口不再与一系列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就能够结束目前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实现公民权利的平等,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2.3 创新产业结构制度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优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而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必须建立在优化各种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和农村总体上还尚未摆脱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就需要积极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多渠道、多形式地发掘农村市场,利用农村资源,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的步伐。
2.4 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发展能力,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是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的关键因素。据调查,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仅占5 %左右,有将近30 %左右的农民为文盲和半文盲。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刻不容缓。一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准备大量后备人才。二要加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对农民进行各类培训,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提高现有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为现阶段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简介
李莉,学历:本科,专业:经济管理,职称:助理工程师,单位名称:河南省沈丘周营乡政府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