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g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
  我国旅游业谋求“转型”由来已久,199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就指出:“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业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加快旅游事业发展,国务院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此后,在我国旅游界,有关“我国旅游业将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观点逐渐流行,甚至认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不二选择。
  19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主管部门在积极促进度假旅游的发展方面大动作频频。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建立了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99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度假休闲旅游”主题年活动;1997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以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依托的“海韵、湖光度假”专项产品。在国家旅游业“十五”规划中,主管部门将度假旅游的发展与度假区建设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进入新世纪,中国进入“休闲时代”。中国旅游进入“度假时代”等提法在政府文件、官员讲话、规划文本、学术文献中广泛使用,成为关键词。
  现在回过头来看,国家级度假区试办已有20年,再无发展增加,原来的度假区基本成了“城市开发区”,转型努力不太成功。中国旅游产业不论从市场需求看,还是供应看,变化是缓慢的,看不到“拐点”,没有出现阶段性与转型的现象。相反,今年清明以来,景区门票提价引起全社会的强烈质疑,成为一段时间的热点话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旅游产品依然是观光旅游独大,旅游经济模式依然是“门票经济”。
  二、旅游业转型升级在理论上是个伪命题
  旅游管理部门和学界所谓的“转型论”、“升级论”在理论上还需深入探讨,首先要回答该命题是否成立。
  从理论上讲,旅游活动是综合的社会活动,旅游业并不是一个边界清晰定义的独立产业部门,而是众多产业围绕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商业服务的部门聚合体。从本质上来讲,旅游业是典型的消费者服务业,各组成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其内部组成的复杂性、产业范围开放性、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等,使其不能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依赖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在我国以往的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中,既没有定义过旅游业的“型”,也没有对其进行过“分级”。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观光旅游转型升级为度假旅游,后者被认为是高层次、高消费、高品质、高效益的旅游产品。理论上,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只是旅游产品的不同形态,既不是“型”,也不是“级”,因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是伪命题。同时,我国学者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的理论依据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有:
  旅游产品的层次问题
  在我国,最早提出“旅游层次”问题的是陈传康教授。陈教授(1986)认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分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
  陈教授的原文指出:“游览观光是旅游的最起码要求,旅游区(点)若缺乏观光基础,便谈不上旅游,所以观光旅游是旅游行为的基本层次。游客到旅游目的地后,在游览观光之余,进行娱乐活动。娱乐活动可以提高和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可见,原文所指是旅游活动过程的“行为层次”。此后,这一观点广为流传,引用者要么没有尊重原文的观点,要么自行演绎,并且不恰当地用来描述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甚至错误地作为旅游业层次高低划分的依据。
  从消费者也就是旅游者的角度来看,观光和度假是两种彼此根本无法相互替代的旅游消费需求。观光主要是出于好奇心,离开常居地,到旅游目的地,去看未曾看过的稀罕之物或稀罕之景,满足猎奇心理或获得教益;度假,则是以休闲的方式娱乐,获得身心的放松。无论是旅游消费者个体还是旅游消费者群体,这两种消费行为都会长期并存,即使在一次度假经历中也会有观光活动。只要人类的好奇心存留,观光旅游就不会消失,就不存在从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议题。
  旅游发展的阶段问题 理论界认为,中国旅游发展存在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质量比较低的观光旅游;第二阶段是观光、度假、文化休闲等产品组合起来的多元化阶段;第三阶段是为了满足更高需求的度假旅游阶段。
  笔者认为,中国旅游业在产品供应方面不存在一个界限明确的阶段划分命题。中国旅游不论从产品供应方还是需求方看,变化是缓慢的,没有出现阶段与转型的现象。从消费来看,我国城镇居民旅游目的中的观光游览比例一直处于第一位,农村居民旅游目的中,休闲/度假比例仅为3%左右。公民人均旅游花费在2000年达到了427元,2010年598元,10年间年均增加只有17元,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几乎没有增量。从历年《中国旅游抽样调查报告》的游客出行目的、旅游消费、逗留天数等指标分析,旅游业阶段说都难于证实。
  经济增长与旅游产品转型的关系我国旅游界一直用人均GDP的增长变化来说明中国旅游业必将进入渡假旅游时代。度假活动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支付能力是度假旅游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度假旅游还受很多非经济因素影响。即使经济因素也不能单用GDP衡量,影响个人旅游决策的经济因素是可支配收入,而非GDP。GDP转化为居民收入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人均GDP的数量与增长如何影响旅游决策,国内外尚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休闲、度假旅游的国际经验及可借鉴性
  我国旅游学者从研究欧美的经验推出,中国旅游会转型为“度假旅游时代”。2007年7月20日《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发展大趋势探讨”的文章中认为:“从中国旅游业现在取得的成就来看,旅游成在观光;从未来发展来看,旅游很可能败也在观光。所以如果不完成转型,就意味着中国这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势必会下降”。
  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在寻求国际经验时,特别要考虑中国与欧美国家在社会保障、假日制度、文化和消费理念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度假是一项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化不同源,行为就具有差异。欧人热衷于海滨度假,“3S”法则是与其阴暗、潮湿、少日照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也与其国土面积狭小、景观单一的资源条件有关。我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情况就大不同了。   三、以产业融合和信息化为特征的产业高度化应成为研究重点
  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已有30多年,推动转型升级也有20多年,但至今没能摆脱产品类型单调、市场混乱、服务水平低、口碑差的困局。这些问题显然不可能通过发展度假旅游、休闲旅游来解决。转型、升级所涉及的都是“质的飞跃”,是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不同状态的转换。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不会在短期内由观光转型为度假。发展度假、休闲产品不仅是一个量的缓慢变化过程,而且也不会替代观光旅游,只能是对现有产品结构的改善和丰富(我国庞大的出游人口、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合大力发展度假旅游尚需讨论和观察)。故此,笔者建议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研究替代转型升级研究。
  旅游产业的高度化的本质特征体现为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和信息化,是旅游业自身循序渐进的量的变化过程,它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其目标是结构效益不断提高。
  从我国旅游业的现实看,产业结构高度化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标准:
  (1)产业高附加值化,即旅游产品价值中所含剩余价值比例大,具有较高的绝对剩余价值率和超额利润。通过个性化、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可以部分实现这一目标。(2)产业高技术化,即在旅游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技术,包括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复合。譬如“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等就是通过高新技术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新的发展方式。(3)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4)旅游产业信息化,旅游产业的高信息化可大大提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如携程、艺龙网络预订企业等。
  旅游产业高度化有三种基本的方式和途径:
  (1)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内容的融合。
  (2)旅游产业内部融合重组。
  (3)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
  (作者系该院教授;收稿日期:2012—05—08)
  无“网”不胜——全球化视野下的香港旅游网络营销
  作为一个逻辑的必然的历史进程,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是全球化时代的最重要的标志。在全球化大潮的影响下,旅游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网络营销成为这个时代的全球旅游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和竞争手段。
  一、旅游网络营销与传统旅游营销并不对立
  旅游营销的形式是由旅游需求的性质和供给行业的经营特点决定的。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前,传统旅游营销的主要方式包括付费媒体广告(电视、报刊杂志、广播、各种宣传印刷品)、展览展销、人员销售、销售推广、价格折扣、业务旅行、分销网和佣金等。其中,广告和公共关系是最主要的两种促销工具,利用最常用的15种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来进行宣传。
  目前,全球化的影响广泛扩展,互联网成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媒介,媒介对需求造成的影响已逐步为人们所认知,通过网络来进行旅游营销正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应该说,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传统营销手段在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况下,而旅游网络营销则代表了未来旅游营销的发展方向,并能补足和加强传统旅游营销的短板,二者的优势互补和力量整合将成为下一步旅游营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中国内地在香港的旅游营销规模呈逐步增强趋势,每年到港进行旅游宣传推介的大型(各省和副省级城市)专场推介会约25场左右,主要利用平面媒体(报纸),辅以灯箱广告和极少数电视媒体(电视广告和微电影)来进行宣传,形成了受众特定、时段特定、规模特定的特点,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内地旅游网络营销严重缺位的现状,将会制约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香港开展旅游网络营销奠定基础
  2010年,Google(香港)发表互联网对香港经济活力贡献的研究报告,再次肯定香港为世界领先数码城市的地位。报告指出,香港互联网经济发展蓬勃,占2009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5.9%,约960亿港元,其中,1/3是消费,1/3是电子商贸和互联网相关硬件的净出口,其余是政府和私人机构在互联网相关产品及服务方面的投资。报告预期受手机及网上购物活动持续增长带动,至2015年香港互联网经济将占本地生产总值的7%,即1460亿港元。
  香港在199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提供互联网服务,为亚洲最早提供的地区之一。到2004年,香港互联网使用者已达330万人,互联网渗透率为51.0%,仅次于韩国、瑞典和美国。香港互联网使用者在家上网的时间是全世界最长,每月平均达22小时。现在,宽带网络已覆盖香港所有商业楼宇和95%以上的住宅,社区中心、图书馆、地铁车站等多个公众地方均提供免费上网服务。
  香港互联网使用者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的香港居民使用互联网的百分率达81,1%。而性别方面,两性在互联网使用率方面并无显著的差距。2009年,使用互联网服务的10岁及以上人士中,有403万人(94%)通过固定上网设备使用互联网服务。使用互联网服务主要目的为“信息查询”的有385万人(95.5%),最普遍使用的网上购物服务为“网上订票”,其他较普遍的网上购物服务包括“网上购买衣服鞋袜”、“网上安排旅游事宜”及“网上购买日用货品”。其中,网上安排旅游事宜所占比例为13.6%。
  良好的互联网环境,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及逐步增长的网上安排旅游事宜人数表明,在香港开展旅游网络营销具有坚实的受众基础。
  三、香港旅游网络营销“一体四面”模式初探
  亚洲旅游交流中心作为国家旅游局驻香港和澳门的办事处,自1999年提成立以来,承担了在港澳地区的旅游宣传、协调、联络及咨询等有关职能。在旅游网络宣传方面,依托亚洲旅游交流中心网站,利用“搜索引擎、网络媒体广告、faeebook专页广告、香港讨论区”四个主要层面开展网络营销,并形成网络营销“一体四面”新模式,这样集中时间、集中资金、集中形象,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媒体效应。
  201 1年中华文化游港澳地区主题宣传活动中,搜索引擎营销方面:选择香港用户最广、影响最大的有两家网站的搜索引擎,雅虎香港和谷歌香港(Yahoo Hong Kong,Google Hong Kong),实行关键词搜索推广,共设有“中华文化游、中国游、游中国、中华文化、亚洲旅游交流中心”等近20个中英文关键词。网络广告方面:头条日报网、星岛日报网、明报网”等3家香港报纸网站横幅广告,共实现出现次数1454695次、点击次数17384次。   facebook专页广告有强大的渗透力和较低投入的特点。全球facebook用户超过5亿,港澳18岁以上用户超过322万,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社交网站。201 1年,中华文化游主题宣传活动期间,facebook广告共实现出现次数为3452169次、点击次数共约82万次。讨论区方面:亚旅中心在香港人气较旺的香港讨论区(discuss)旅游业专区注册为用户,一周点击次数146次。
  2012年欢乐健康游系列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又加大了投入,充分发挥“一体四面”营销程式的整合力量,共实现faeebook广告浏览次数超过3000万次,网络媒体广告160万次,搜索引擎广告出现次数超过200万次,香港讨论区关注人群逐步增长。网络营销对香港年轻人市场的影响力较强,其效应还将在日后逐步发酵。
  目前,“一体四面”网络营销模式已基本形成,四个层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完善和整合,为旅游网络营销转型升级进行了有益探索。
  旅游业变化多端,在全球化运作日趋普遍的情形下,如何利用网络来进行旅游营销,并影响和控制以游客为导向的营销反应方向与速度,将是当务之急。
  信息技术发展与旅游者行为研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影响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并且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使得通过商业信息服务的渠道获取人们的行为数据变得具有可行性,而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以及在人群中比例的不断上升使得通过信息服务渠道获取的行为数据越来越具有普遍意义。以我国网民数量和手机用户数量为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突破了5亿,达到5.13亿;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则已经达到了10亿规模。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在官网公布的2010年2月末的用户数据显示,中国电信手机用户数量在2月升至1.323亿户,包括4115万的3G用户;中国移动用户规模达到6.614亿户,包括5658万3G用户。而中国联通在3月15日提交给港交所的文件中称,公司拥有1.601亿的2G手机用户以及4590万的3G用户。三者相加,中国手机用户已达9.997亿。相对于中国13亿人口,10亿规模的手机用户意味着大约有75%的中国公民拥有手机,而这个数字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和美国普查统计局(Census Bureau)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将近有80%的人拥有手机。
  在旅游学体系中,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产生的行为主体,是旅游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等产生的源头,是旅游产业服务的对象。总之,旅游者研究是旅游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对于旅游者行为规律的揭示和更好的理解是旅游学理论发展和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经济学、心理学和地理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将旅游者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和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等细分研究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者行为研究提供了新数据源。具体而言,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为旅游者追踪数据生产和采集提供了技术支持。除了新数据源的支持,信息技术对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推动作用体现在行为描述、行为解释和行为预测三个层面。
  首先,在旅游者行为描述研究层面,信息技术提供了新数据源。与传统问卷方法获取的旅游者行为数据相比,基于信息技术获取到的移动数据具有海量信息、信息真实、空间覆盖和实时信息四大特征。基于信息技术获取到的新数据给旅游者行为描述研究带来了质的变化,使得旅游者行为描述研究从传统旅游者行为描述管中窥豹式的研究转变为基于信息技术的全景图式的研究,未来旅游者行为描述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都将发生转移。传统旅游者行为研究的数据获取方法决定了只能是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样本选择力求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信息服务渠道获取到的行为数据可以是在一个目的地监测到的全部漫游手机信息,也可以是在一个目的地门户网站监测到的某个时段内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链入信息。传统描述研究的难点在于样本抽样和调查方法的选择及问卷设计等环节,重点在于对行为数据的分析和推理演绎;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者行为描述研究的难点在于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汇总和结构化分类,重点在于数据信息的梳理和呈现。
  其次,在旅游者行为解释研究层面,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软件。应用模块化设计等新理念,信息处理和分析软件比如SPSS、GIS、STATA等常用软件都具有标准化的输入输出接口和功能多元开放的模块设计。根据旅游者行为解释研究的分析需求,相关分析软件可以增加分析模块,这需要旅游者行为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与分析软件设计领域的研究者开展实质性研究合作。总体上,信息技术提供的新数据源与新信息处理和分析软件为旅游者行为解释研究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提供技术支持,为将旅游者行为解释引向更加深入的机制和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并为旅游者行为解释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动力。
  第三,在旅游者行为预测研究层面,信息技术提供了基于Agent的智能模拟理念和技术基础。可以预见,基于Agent的行为模拟将成为未来旅游者行为预测研究的主流方向。通过旅游者行为描述和解释层面的研究,为Agent确定各种行为参数,实现基于Agent的旅游者行为预测,与传统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和多变量预测模型等相比较更具有科学性,也更加接近真实的旅游者行为。
  目前,旅游者行为研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明显不足。不仅在旅游者行为解释层面和行为预测层面应用不足,即使在旅游者行为描述层面的研究使用新数据源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与信息技术结合较为密切的旅游者行为研究成果大多是信息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以旅游者行为研究为案例撰写的,部分成果是旅游者行为研究领域的研究者通过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合作完成的。总之,在信息技术单向地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应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旅游者行为描述研究层面的进步;但是如果要深入推动旅游者行为解释与预测层面的研究,则需要信息技术与旅游者行为研究领域人员的双向渗透和融合,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并不断发展。   旅游信息化作为旅游产业融合方式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
  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质的飞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以及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在经历了第一次蒸汽技术革命和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之后,进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是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也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技术初现端倪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改革开放,我们终于没有再次完全错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进行文、图、声、像等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与应用,也被称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在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个人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开始普及与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由此全面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科技、军事、教育等人类生产、交换、生活、交往的各个层面,人类的信息交流手段与环境、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方式、产业分工格局、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商业模式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因此也常常将信息技术同火车、电力、电机等技术一起列为对人类社会进步有革命性影响的重大通用性技术,信息技术正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信息化”这一概念正是在这种科技革命浪潮中被提出的。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首次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化实践的不断演进与深入,人们对信息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而旅游业在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转型与变革中则被称为旅游信息化。世界范围内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不断证实了以旅游信息化为手段的旅游业转型与变革与旅游产业融合之间的紧密关系。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之一。
  1959年末和1960年初,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与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联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定位系统Sabre(半自动业务研究平台),标志着世界旅游信息化的开端。2000年,Sabre已经由最初的计算机定位系统发展成为了能够提供交通、住宿、娱乐、支付等旅游相关服务的全球分销系统(GDS),接入企业由最初的旅行社、旅游代理发展至饭店集团及旅游相关企业,使美国整个旅游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标志着旅游服务综合系统的开端,并被看成是20世纪90年代飞速发展且在当今广泛使用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前身。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旅游电子商务开始迅速发展。世界主要航空公司、假日服务公司、大型传统旅行社、铁路、汽车租赁、饭店、商业门户网站等都提供在线旅游服务。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线旅游代理商的迅猛发展。2004年,在线旅游预订占全部旅游预订的25%,并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增长;2009年,美国在线旅游代理商的营业额达到2300亿美元,相比传统旅行社营业额的350亿美元,两者相差6.6倍,优势已经相当明显。一些在线旅游代理商仍在迅速扩张,如Travelport、Travelocity、Expedia等,有的已经跻身于全球前10大旅行社的行列。
  我国旅游信息化总体上落后于世界旅游业20年。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饭店预订系统和航空订票系统开始发展,到2000年旅游电子商务的出现,到2006年的第一套饭店集团中央预订系统,2009年接入全球分销系统的饭店达4000多家,发展至目前以携程、艺龙等为代表的在线旅游代理商在机票预订市场份额占到90%,以及以去哪儿为代表的新型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在不断提速。目前,国家提出“智慧旅游”的发展战略,正是站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高度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传统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创新为手段与动力,重构旅游行业管理模式和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跨越。
  从旅游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进程来看,信息技术应用对旅游业的重大作用主要以旅游产业融合为主要方式,信息技术作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与变革的重要方法、工具、载体以及动力,极大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内部融合、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进步
  2011年9月,国家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邵琪伟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推动旅游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要加快推动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二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改革开放30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中国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国和亚洲最大的旅游客源国。旅游产业已由30年前的创汇渠道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全世界已有13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团队旅游目的地,旅游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中国旅游业正在更深程度上融入全球化发展格局。为了更好地贯彻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选择。   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指出,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重大机遇将推动旅游信息化、数字旅游、智能旅游,直至改变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形态。目前,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已经包括:利用电子信息、电子金融、电子签证和电子票务等服务,为旅游消费提供便利;在旅游生产经营过程中,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如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目的地营销系统(DMS)、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等都对旅游企业的运营提供了诸多便利;在旅游行业管理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建立可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舆情监测情报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凭借信息技术实现旅游业的适时管理、动态管理、精确管理。
  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
  (一)影响旅游营销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逐步与现代营销方式相融合,使其营销效果更加显著。计算机预订系统(CRS)和全球分销系统(GDS)都是旅游营销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旅游产品的分销。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旅游信息可以直达消费者,让消费者能够足不出户便了解到相关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博客营销、微博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的出现,不断丰富了现有的营销手段,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二)影响旅游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传统的旅游组织结构往往较为复杂,需要设置多个部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由于其便捷高效,可以大大节约管理成本和产品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这就会促使旅游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核心,重新构建其组织模式。比如在一个旅行社里可能只需要有产品研发部门、决策部门和执行部门就可以了。
  (三)开启无票旅游时代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电子金融、手机支付、电子签证和电子票务等服务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运用,实际上也是旅游业、金融业和信息产业的结合。无票旅游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旅游出行,凭借编码识别系统就可以用身份证或手机等信息手段方便地购买出行票据、景点门票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特别是伴随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给旅游业在融合发展中培育新业态、拓展服务链、实现服务增值、推动产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机会。
  (四)改善旅游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服务企业生存的根本,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和学者关注的重点。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旅游企业能够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这对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市场营销、销售、服务等活动自动化,使企业能更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为目的的一种管理经营方式。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软件技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能够通过数据挖掘(DM)技术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习惯,进而使定制化服务成为可能,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五)催生旅游“新业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旅游行业的新业态——在线旅游服务商。在线旅游是依托互联网,以满足旅游消费者信息查询、产品预订及服务评价为核心目的,囊括了包括航空公司、酒店、景区、租车公司、海内外旅游局等旅游服务供应商及搜索引擎、旅游资讯及社区网站等在线旅游平台的新产业。该产业主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旅游产业门店销售的方式形成巨大差异。这一在线旅游新业态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旅游者的选择,同时也为旅游者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去哪儿网、携程网、芒果网等多家在线旅游服务商以其独特和便利的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
  需求泛化与信息共享驱动下1的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产业,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的“天然”属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业融合的社会基础、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发生了变化,因此,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同时,由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信息依赖型和信息先导型的产业特征,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的进程明显加快、深度不断加深。携程旅行网、去哪儿网、蚂蜂窝旅游网等一批新型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成功运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旅游产业融合的时代和产业特征——源于需求泛化和信息共享的深度产业融合。
  需求泛化已经成为网络信息化时代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旅游者需求泛化是指旅游者在各种不同的情景和环境下,面临各种旅游信息的诱导,导致对旅游的需求更加广泛化。旅游者需求的泛化,首先是由于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博客、微博、攻略、达人、论坛、点评、sns社区、旅游目的地网站信息、商业网站旅游信息等等,都是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来源,且由于移动终端、三网融合、移动商务的发展,旅游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随意化”、多元化;其次,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有效利用和广泛开发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者的过程。技术的进步(如云计算、物联网等)促进了旅游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促进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广泛融合;再次,各个产业对客户资源的深度挖掘,形成了对一般产品(服务)消费者旅游消费属性的有效利用(如银行信用卡客户的旅行服务),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其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主动融合。旅游者需求泛化推动了多种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反过来也促进了旅游需求的泛化。
  信息共享已经成为网络信息化时代旅游消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旅游信息的共享程度的加深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信息的“生产”泛化。旅游信息的“生产”,除了来自如旅游目的地、媒体、旅游企业等各种机构,也越来越多来自旅游者自身。很多旅游者既是旅游信息的消费者,又是旅游信息的“生产者”(UGC一用户产生内容)。旅游信息生产方式的广泛化带来了旅游信息的多层面化和海量化,而各种旅游信息“加工”机构,则把海量信息结构化,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信息在多个渠道、多种方式上的共享。其次是旅游信息的传播泛化。具体表现在传播渠道、传播手段多元化,传播时间、空间的自由化。这些传播方式的改变,导致信息高度共享成为可能。信息高度共享触发了旅游者的“泛化需求”在瞬间产生,要求旅游信息服务的提供者能够快速整合相关的旅游产品信息服务资源,快速响应旅游者的瞬时需求,因而对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之,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反过来有力促进了旅游信息的快速提供和高度共享。
  旅游者需求泛化和旅游信息高度共享之所以使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是因为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动因角度分析,旅游者的“被服务”属性和旅游信息的关联属性是推动产业融合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旅游者在自身需求的“召唤”下,期待更多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更好的“被服务”,旅游者所接受的各种服务及其边际价值充分体现在旅游产业融合的方式和内容上。例如,当一个人浏览天气预报网站时,发现某个时段(在某地)正好是他/她最喜欢的某种花大片盛开的季节,就可能会点击旅游天气频道获取更多的旅游信息,希望快速完成旅行产品的设计和预订,这个过程就是旅游服务与气象服务的融合过程。由于信息自身的关联属性,原本“非旅游”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将会转化为旅游信息,从而激发旅游需求。还是以天气预报网为例,天气状况信息原本并非直接的旅游信息,但对于一个想在风和日丽的天气下赏花的人来说,却变成了非常重要的旅游信息,而且某些不一定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就可能成为他/她的首选。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旅游信息需求,推动了信息融合和产业融合。从旅游产业融合的促成机制角度分析,在信息化为基础、需求泛化的驱动下,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促成机制是旅游信息的高度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产业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撑平台,如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和智慧城市的基础信息框架及运营平台。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了融合型产业组织的形成和各类旅游信息交换(交易)平台的发展,改变了现有产业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向着不断增加旅游者满意程度的方向发展。
  需求泛化与信息共享驱动下的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将最终促进旅游的“潜在需要”随时变成“现实需求”,高度整合的旅游产品设计和预订平台,以及订单协同执行体系也将随之而来。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但使旅游信息服务实现了泛在化的“供给”——类似于水、电、电话、网络一样随时、随处、随心获取,成为一类基本的公共服务,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且使旅游信息流在资金流的密切配合下,被迅速按需分配、协同整合推送旅游者。旅游者决策后的信息数据包通过旅游信息交换(交易)平台迅速分解形成各类订单,引导相关产业要素信息和旅游目的地信息完成全面“集聚”,从而实现对旅游者信息服务的全过程。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试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维度出发,论述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文化交流与汇通现象,阐述旅游社会学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联。通过系统分析,研究旅游活动中由于文化融接而产生的具体事例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规律等相关问题。文章首先基于诠释学的研究视域,通过具体事例论证旅游行为中文化因素对某些旅游事件中人类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之后运用事理学学派的心理性个体概念及知行本征机制对旅游个体进行分析。
期刊
[摘要]书法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中的文字景观组成是城镇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休闲体验对象。对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将导致书法景观实际功能的丧失,使书法景观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文化认同、参与及满意度。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了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并采用该量表对具有典型书法景观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
期刊
【摘要】北京建设国际会议城市是其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北京作为国际会议城市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协会会议参会人的角度,研究影响国际会议目的地选择的因素,并通过重要性-绩效分析方法(IPA)研究北京作为国际会议目的地的竞争力。文章指出,北京建设国际会议城市具有多方面优势,其中“可达性”、“目的地形象”、“安全”重要性高、表现性好,属于“继续保持”的因素,同時北京也有很多需要
期刊
[摘要]文章以慕田峪长城为案例,探讨了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关系。自1988年开始发展旅游以来,慕田峪长城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长城旅游景区。慕田峪村紧邻旅游区,村民也广泛参与到景区旅游发展当中。通过2008年12月对慕田峪景区经营小商铺的村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文章评估了世界遗产地评定和旅游发展对当地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慕田峪村管理人员的访谈,了解当地遗产保护、旅游管理和社区参与的现状。研究表明
期刊
[摘要]“投资拉动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与外来精英劳动者的就业替代竞争往往会同时出现于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初期,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可能导致经济不断发展而本地社区却被不断边缘化的现代化困境。文章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海南三亚为例,从“外来者一本地人”关系结构视角考察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对精英劳动力迁入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发现造成本地社区边缘化趋势的根源是粗放型经济政策、市场化公共政策及其交互
期刊
[摘要]山岳型景区文化内涵的挖掘是提升景区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景区提供的文化旅游产品容易偏离旅游者的需求。文章以天柱山风景区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供需双方对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偏好的差异,同时借助IPA模型帮助旅游经营管理者制定了景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结果表明:(1)供需双方对天柱山风景区的整体印象差异不显著;而对文化印象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旅游经营管理者对天柱山风景
期刊
[摘要]社区归属感侧重研究居民对本地域社区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关注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旅游情景下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较少。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社区归属感与其相关结果变量的关系,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结构模型,以浙江安吉乡村旅游地为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旅游情景下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
期刊
[摘要]旅游业通常被认为对地方经济有促进作用,然而对这种作用很少从旅游者旅行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旅游线路模式导致的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差异要远大于游客活动分布的空间差异。文章以651条国内长途团队世博旅游线路详细报价单为基础数据,结合长三角城市地理空间背景条件,比较分析了旅游线路模式中基于线路节点特性的旅行模式、角色、功能、停留时间与旅游花费,对世博线路中的旅游目的地合作圈层进行了划分,深入探究基于
期刊
[摘要]为了展现“范式争鸣”如何推动旅游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文章首先对库恩的科学革命与顾巴的范式四分类进行了概念澄清,接着以顾巴的“本体论一认识论一方法论”三论一体的范式观为基础,提出社会科学的“范式连续统”及“范式争鸣”理念,然后以“本真性”旅游研究为例,展现了“范式争鸣”激发理论建构、推动知识发展的历程。最后文章指出:(1)由于研究对象的属性特质,旅游社会科学研究既需要追求“客观”、“中立”的
期刊
城市旅游述评  Geoffrey Wal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Waterloo,Waterloo,Ontario N2L 3 G1,Canada)  1 引言  自古以来,政治和宗教权力中心地带就是人们的集中聚集地。然而,自18世纪中期以来,特别是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城市人口以及与之相伴的城市规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