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的后方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cc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幅由“卡西尼”号携带的相机拍摄的主题红外光影像中,土星的后方是土卫三,它是位于土星六角云纹上方的小亮斑。“卡西尼”号已连续探索土星及其卫星12年,很遗憾的是,它的任务期即将结束,这艘无人探测船会在2016年9月坠入土星厚重的大气层。
  

其他文献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列子》上,有一则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说的是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忽然塌下来,为此茶不思饭不想,每日辗转反侧。直到有位智者为他讲解了天体构成之后,他终于释然,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这便是成语“杞人忧天”的来历。这则小寓言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我们总是以故事中那位不知名的杞国人为例教育后来者:不要总是为那些毫无根据或者没有必要的事情担忧。依我看,这则故事中的所谓智者,自然不可能懂得天体力
期刊
四维——时间,大骗子  空间是由三维组成的,时间也是一个维度,它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  答:它没什么不同。  物理学家彭罗斯在他的书《引力》中写道:“空间和时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概念。”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融合成一个整体。对一个观察者来说只有空间坐标不同的两个物体,在另一个观察者看来其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可能都是不同的;同样,在一个观察者看来在同一地点先后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另一个观察者看
期刊
六维——两个时间  当物理学家提出涉及更多维数的宇宙理论时,他们通常只是指空间是高维的,并不涉及多维时间。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时间是多维的,物体就可以在高维时间坐标中沿环路运动,也就是说,高维时间使得物体可以随意穿梭于我们所处的一维时间上的任意两点,这就违背了光速是宇宙最快速度这一定律,并且使我们可以进行时间旅行,而这与我们目前的宇宙观测结果不相符。  然而,到了1995年,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期刊
这是一簇放大20倍的处在不同成熟度的蕨类植物孢子囊群。蕨类植物有一个世代交替的生命  周期,由双套的孢子体和单套的配子体两者循环。配子体是一个游离的器官。蕨类植物典型的生命周期如下:孢子体(双套)经由减数分裂产生单套的孢子;孢子经由细胞分裂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会经由有丝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可移动、有鞭毛的精子让仍黏在原叶体上的卵子受精;受精后的卵子形成一个双套的受精卵,并经由有丝分裂成长成孢子体 。
期刊
也许物理学家从更高维度带回的最石破天惊的想法就是所有可能的宇宙都存在。  十维,我们终于踏上了弦理论神话的国土。尽管针对弦理论的刻薄评论非常多,但它仍是目前尝试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最热门理论,也是万有理论最热门的候选人。该理论认为,构成物质的粒子和传递相互作用力的粒子都是由弦构成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对应于不同的粒子。弦是一维的,它在由一维的时间和九维空间构成的十维时空中振动。  为什么是十维
期刊
鸟大概是可以给家里送比萨的,但给航班上的乘客送比萨比这难得多。  一个50厘米的比萨大约重1.8千克。(为此我专门点了一个比萨。在这个系列专栏里,我通常尽量绕开实验科学,但我愿意为此破例一次。)这个重量大概是麻雀的100倍,所以我们当然需要选择一只大鸟。以下是体形大于比萨的所有种类的鸟:鹰、天鹅、鹤、鹈鹕以及信天翁。但是,就送比萨这件事而言,它们中的一些要比另一些做得更好。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看
期刊
二维——平面国的景观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说:“二维最好。”一维太简单,难以令人满足;三维则太复杂、太杂乱;二维的“平面国”刚刚好,它的空间刚好能让有趣和有用的东西出现。海姆说:“作为物理学家,你会希望生活在这个维度。”  他当然会这么说了。海姆的团队在2004年制造出了第一个二维材料石墨烯,这种厚度仅为一个碳原子的二维碳片可以让电子几乎无阻碍地透射,因此,这种材料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如
期刊
科学工作者在华盛顿特区讨论飞碟是否存在时,飞碟也没有闲着。它们“四处点火”,以特有的方式搅动科学家的神经。  当然,它们也的确成就十足。    1953年1月28日午夜前几分钟,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上空有闪烁的光团飞过。我于次日12时30分收到相关报告:一个飞行员声称看到了飞碟。  这份报道并未详述具体细节,但感觉还不错。不仅有飞行员的名字,而且说他可以抵达穆迪空中基地接受询问。我通过电话录音逐字
期刊
从智利安第斯山脉标高2.5千米的拉斯坎帕纳斯山顶望出去,日落方向的景观令人惊艳。这张扣人心弦的山岳影像,同时记录了蛾眉月、受到地照光照耀的月球夜面以及稍纵即逝的水星。在近合的月亮与水星下方,还可看到高悬在西方地平面上空的明亮金星与亮星轩辕十四。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双麦哲伦望远镜目前就落脚此处,它的顶峰则是未来巨型麦哲伦望远镜的台址。
期刊
在爱因斯坦和贝索第一次见面时,爱因斯坦还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世界闻名的“爱因斯坦”。他还只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大约17岁的少年,有着属于他那个年龄的烦恼,小提琴拉得很棒。米歇尔·贝索年龄大一些,23岁,他们志趣相投。米歇尔·贝索在意大利东北部港口城市里雅斯特长大,那时的他已经开始显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学天赋,但是由于不听话,被就读的高中开除了,只好到罗马投靠他的叔叔。因此,他与爱因斯坦有了交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