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2018年就是40年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都确确实实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是从农业角度来看,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长,2016年粮食总量已经达到了12324.8亿斤。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都在不断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就业都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2016年农产品加工,初加工主营收益已经达到了20万亿。去年的GDP总量达到80万亿,换句话讲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就占到了1/4。
二是从农民收入角度看,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2016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缩小到了2.72:1,特别是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到2016年年底,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的标准已经减少到了4335万。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国家战略,其定位非常高远,这对实现中国梦,包括“两步走”战略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8%,到了2017年,城镇化率已经是57.35%。2018年2,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城镇化率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95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0165万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72下降为2.71。
从世界城镇化看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将为经济发展持续释放动能。一般认为,城镇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过程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再考虑到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中包括了1亿左右的常住城镇的农民工,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等因素,我国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大。
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来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会更加协调。实际上就是希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发展更加协调,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将来老百姓可以在城市、乡村之间自由流动,农村跟城市一样美好,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有关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重大发展战略,它是把“三农”工作从更高的角度和城镇化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让农村成为吸引城里人的地方,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和工业一样强大的产业。
三、乡村现代化并不有等于“城镇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不少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城镇化战略。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我国乡村建设几起几落,其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也逐渐从经济、文化的源头沦为落后于城市的累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都是城市反哺的被拯救对象。
不可否认,在数十年的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的城镇面积、城镇人口不断的增加和积聚,带来了集约化和高效率的生产与众多国民生活或生产方的转变。但是,必须正视它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过度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大城市病和其所导致的众多传统乡村的凋敝甚至是消失,大量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演变成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
而新时代下,乡村振兴并不是乡村人口向城市的高度集中,也不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完全城市化。乡村振兴是产(产业)生(生活)融合、产(产业)社(社会)融合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它意味着乡村既要达到城市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宜居条件,同时,还需要拥有一套有别于城镇化的乡村现代化体系,这一体系是无法以城镇化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进行套用的。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以新的乡村规划体系为指导的现代乡村规划,它可以借鉴城市规划的经验、理论,但不能套用城镇规划规范进行规划。
四、乡村的产业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
我国乡村的发展一直强调农业的核心地位。但从近几年的乡村发展来看,由于村庄的要素聚集模式、区域特色化基础等条件的差异,在某些村庄,农业早已经不是乡村发展的唯一、甚至主要产业。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产业兴旺”不再仅仅是农业兴旺,它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产业体系的兴旺。
乡村振兴,需要基于中国乡村发展的规律,找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一二三产的融合带动模式,既可以是以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模式,也可以是以加工业为主导的“二一三”“二三一”产业模式,以及外来消费主导的“三二一”产业模式。比如旅游就是典型的消费带动型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电商是典型的互联网销售带动的服务;传統文化附加值形成的以加工业,特别是手工业为主的加工业的工艺附加值产业融合模式;基于农业的一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加工产品的品牌化、原料的品牌化、原产地的品牌化,最终带动三产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模式等。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极大提高了农村发展的标准。乡村是农民、农业、农村的有机体,乡村现代化只有在三者互动和相互影响下才能实现,只有涵盖乡村的现代化才是全面的现代化。与农村振兴重在“农”,突出产业、经济不同,乡村振兴重在“乡”,乡情、乡亲、乡愁、乡镇,承载着文化、历史和社会,致力于让人们过上一种延续着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现代生活,必将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有力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作者单位:重庆中共巫溪县委党校)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2018年就是40年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都确确实实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是从农业角度来看,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长,2016年粮食总量已经达到了12324.8亿斤。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都在不断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就业都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2016年农产品加工,初加工主营收益已经达到了20万亿。去年的GDP总量达到80万亿,换句话讲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就占到了1/4。
二是从农民收入角度看,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小,2016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缩小到了2.72:1,特别是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到2016年年底,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的标准已经减少到了4335万。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具有长远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国家战略,其定位非常高远,这对实现中国梦,包括“两步走”战略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8%,到了2017年,城镇化率已经是57.35%。2018年2,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城镇化率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95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0165万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72下降为2.71。
从世界城镇化看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将为经济发展持续释放动能。一般认为,城镇化率由30%上升到70%的过程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再考虑到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中包括了1亿左右的常住城镇的农民工,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等因素,我国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更大。
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来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会更加协调。实际上就是希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发展更加协调,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将来老百姓可以在城市、乡村之间自由流动,农村跟城市一样美好,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有关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重大发展战略,它是把“三农”工作从更高的角度和城镇化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让农村成为吸引城里人的地方,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和工业一样强大的产业。
三、乡村现代化并不有等于“城镇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不少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城镇化战略。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我国乡村建设几起几落,其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也逐渐从经济、文化的源头沦为落后于城市的累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都是城市反哺的被拯救对象。
不可否认,在数十年的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的城镇面积、城镇人口不断的增加和积聚,带来了集约化和高效率的生产与众多国民生活或生产方的转变。但是,必须正视它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过度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大城市病和其所导致的众多传统乡村的凋敝甚至是消失,大量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演变成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
而新时代下,乡村振兴并不是乡村人口向城市的高度集中,也不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完全城市化。乡村振兴是产(产业)生(生活)融合、产(产业)社(社会)融合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它意味着乡村既要达到城市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宜居条件,同时,还需要拥有一套有别于城镇化的乡村现代化体系,这一体系是无法以城镇化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进行套用的。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以新的乡村规划体系为指导的现代乡村规划,它可以借鉴城市规划的经验、理论,但不能套用城镇规划规范进行规划。
四、乡村的产业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
我国乡村的发展一直强调农业的核心地位。但从近几年的乡村发展来看,由于村庄的要素聚集模式、区域特色化基础等条件的差异,在某些村庄,农业早已经不是乡村发展的唯一、甚至主要产业。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产业兴旺”不再仅仅是农业兴旺,它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产业体系的兴旺。
乡村振兴,需要基于中国乡村发展的规律,找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一二三产的融合带动模式,既可以是以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三”产业模式,也可以是以加工业为主导的“二一三”“二三一”产业模式,以及外来消费主导的“三二一”产业模式。比如旅游就是典型的消费带动型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电商是典型的互联网销售带动的服务;传統文化附加值形成的以加工业,特别是手工业为主的加工业的工艺附加值产业融合模式;基于农业的一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加工产品的品牌化、原料的品牌化、原产地的品牌化,最终带动三产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模式等。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极大提高了农村发展的标准。乡村是农民、农业、农村的有机体,乡村现代化只有在三者互动和相互影响下才能实现,只有涵盖乡村的现代化才是全面的现代化。与农村振兴重在“农”,突出产业、经济不同,乡村振兴重在“乡”,乡情、乡亲、乡愁、乡镇,承载着文化、历史和社会,致力于让人们过上一种延续着历史与传统、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现代生活,必将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有力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作者单位:重庆中共巫溪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