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人拥有一个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存环境极为匹配的绰号——“北极熊”。这种生长于苦寒之地、身躯庞大的动物,平时看上去憨态可掬,然而一旦被触怒,则会瞬间爆发出超强的杀伤力。
这种“俄罗斯性格”的背后,是否还有不大为外界所了解的另一面呢?
苦寒之地“熊出没”
俄罗斯横亘欧亚大陆,地跨寒带、亚寒带、温带。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他们生活的东欧平原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酷旱,冬季严寒,大部分地区全年一半时间都处于冰天雪地之中。如西部的莫斯科,春季于4月才开始,10月初即进入冬季。而另一座著名城市圣彼得堡,冬季整日阴郁潮湿,不见天日,早上八点多了外面还是一团漆黑。
除了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同样考验着俄罗斯人的意志。俄罗斯森林资源极其丰富,但沙俄帝国时期可耕种的优良土地,只有约259万平方公里,不到全部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遇到干旱和饥荒,饿殍遍野的景象不时可见。如1601年至1603年因连续旱灾发生全国性大饥荒,人们“饥不择食,树皮草根、动物尸体都被塞进肚子,甚至还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仅莫斯科地区就有十多万人死去。19世纪俄国抒情诗人丘特切夫如此倾诉:“这些可怜的村庄,这片贫瘠的大地,无尽忍耐的所在,俄罗斯人的土地。”
长达240年的蒙古统治,至今仍是俄罗斯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沉记忆。农奴制持续300余年,到18世纪末期,全国农奴比例达到农民总数的约53%。有人统计过,在堪称俄罗斯帝国最杰出的统治者沙皇彼得一世统治期间,没有战争的日子,总共只有13个月。战争贯穿了俄罗斯的历史,其战争文学之高度发达也足以佐证这一点。
1917年十月革命过后的几年内,“流行病、饥荒、战乱,夺去了超过2000万俄罗斯人的生命”。二战期间,俄罗斯再次损失2000万人口。与革命相伴而来的社会大动荡,以及外敌深入国境的绵延战火,使俄罗斯在大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都未能完全恢复元气,男少女多,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甚至有种说法,现在的俄罗斯男人“难如人意”,是因为战争使整个国家失去大量优秀的男性基因之故。
双重角色各走极端
然而,也正是严酷的大自然,锻造了俄罗斯人的顽强与坚韧,帮助他们承受命运的挑战和折磨。即使生活充满苦难,社会遍布不公,他们依然会选择忍耐。
颇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沙皇专制时期,俄罗斯境内曾经多次爆发农民暴动乃至战争,但是反抗者们从未以推翻沙皇为根本目的。反之,俄国老百姓习惯于尊称沙皇为“父亲”和“母亲”,宁肯相信所有的不幸都是沙皇手下大臣造成的。他们对沙皇近乎无条件的崇信,恐怕也是俄罗斯人坚忍性格的极致表现。
纵观俄罗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政治强人,成为俄罗斯人顶礼膜拜的偶像。现任总统普京亦是如此。
近两三年来,俄罗斯内忧外患,经济很不景气,自2014年年初至今,卢布贬值接近50%,但据笔者居住在莫斯科多年的朋友介绍,俄罗斯民众对现状依然默默忍受,并不太抱怨政府,反而将国家面临的经济困境,归罪于老冤家美国人。
尽管俄罗斯人甘心忍受日常生活的种种不如意,面临外敌武力入侵时却决不妥协,“北极熊”看似粗笨迟钝的身躯内蕴藏着巨大能量,遇到绝境总能突然迸发。17世纪初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1812年拿破仑大军的长驱直入,20世纪上半叶两场世界大战,每一次都几乎将俄罗斯民族逼至生死存亡的境地,但他们总能绝地反击,化险为夷。当年打遍大半个欧洲无敌手的拿破仑,曾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我们占领基辅,就抓住了俄国人的脚;占领莫斯科,就会击中俄国人的心脏。纳粹狂人希特勒也曾夸下海口:三个月内灭亡俄国(苏联)。最后结局如何,无须细说了。
打到哪里哪里就是边界
从另一方面讲,俄罗斯备受外敌侵略欺凌的历史,又与它持续数百年不断开疆拓土的扩张行动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俄罗斯性格”更加复杂难测。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生活的东欧平原,地形单一,四面开放,缺少天然屏障,作为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久经风化,无法起到地理阻隔作用。
既然地理环境开放,没有什么边界概念,那么对于俄罗斯人而言,打到哪里,哪里就是边界。自15世纪后期逐步摆脱蒙古人统治起,以莫斯科大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先后兼并了金帐汗国分裂成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比尔汗国。
1581年,一个叫叶尔马克的逃犯,在大地主兼盐商斯特罗干诺夫家族的支持下,率领一小队哥萨克向东越过乌拉尔山,率先为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开疆拓土。
将中国人传统的“天下观”与俄国人的“无边界观”两相对照,更能看到不同生存环境造成的迥异取向。与东斯拉夫人不同,中国人(以汉人为主体)自古以来生活在一个天然屏障环抱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北部和西北绵延着广阔的草原和沙漠,西南方有喜马拉雅山横亘,东部则是无际的海洋。温暖广阔的平原地区,让大部分中国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们不需要四处征伐,也很难拥有俄罗斯民族那种天然的扩张性。
骄傲的上帝选民
世界上曾经有三个民族自称为“上帝的选民”,除了以色列民族、日耳曼民族,还有一个就是俄罗斯民族。
统一的俄罗斯民族,在15世纪下半叶最终形成,这个新的民族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群魔》中借人物之口做过如下“定位”:
“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首要角色,而是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唯一‘体现了上帝旨意’的民族就是俄罗斯民族。”
既然俄罗斯民族唯一体现了上帝的旨意,那么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拯救全人类,由此培育出俄罗斯人的救世情怀与大国心理。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共提出了“世界革命”的理想,试图帮助各国无产阶级追随仿效苏俄,以暴力夺取政权,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1919年,领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共产国际”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该组织的直接帮助下成立的。20世纪50年代,苏联又一手操办成立社会主义阵营联盟“华沙组织”,其后苏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表现出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不能不说是俄罗斯民族宗教使命感和救世情怀的一种“革命化”体现。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后,俄罗斯元气大伤,综合国力大不如前。二十多年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及经济集团咄咄逼人的进攻与蚕食,很难继续进行全方位的对抗与反制。但他们内心深处的骄傲情怀,看起来始终不曾改变,谁也摸不准什么时候会突然从沉默中爆发。
远的不说,2014年果断应对乌克兰危机,挥师重占克里米亚,2015年又高调介入中东乱局,大举空袭叙利亚境内的恐怖分子据点,就处处可以看出“北极熊”那份与生俱来的霸气与强悍。
这种“俄罗斯性格”的背后,是否还有不大为外界所了解的另一面呢?
苦寒之地“熊出没”
俄罗斯横亘欧亚大陆,地跨寒带、亚寒带、温带。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他们生活的东欧平原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季酷旱,冬季严寒,大部分地区全年一半时间都处于冰天雪地之中。如西部的莫斯科,春季于4月才开始,10月初即进入冬季。而另一座著名城市圣彼得堡,冬季整日阴郁潮湿,不见天日,早上八点多了外面还是一团漆黑。
除了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同样考验着俄罗斯人的意志。俄罗斯森林资源极其丰富,但沙俄帝国时期可耕种的优良土地,只有约259万平方公里,不到全部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遇到干旱和饥荒,饿殍遍野的景象不时可见。如1601年至1603年因连续旱灾发生全国性大饥荒,人们“饥不择食,树皮草根、动物尸体都被塞进肚子,甚至还出现人吃人的现象”,仅莫斯科地区就有十多万人死去。19世纪俄国抒情诗人丘特切夫如此倾诉:“这些可怜的村庄,这片贫瘠的大地,无尽忍耐的所在,俄罗斯人的土地。”
长达240年的蒙古统治,至今仍是俄罗斯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沉记忆。农奴制持续300余年,到18世纪末期,全国农奴比例达到农民总数的约53%。有人统计过,在堪称俄罗斯帝国最杰出的统治者沙皇彼得一世统治期间,没有战争的日子,总共只有13个月。战争贯穿了俄罗斯的历史,其战争文学之高度发达也足以佐证这一点。
1917年十月革命过后的几年内,“流行病、饥荒、战乱,夺去了超过2000万俄罗斯人的生命”。二战期间,俄罗斯再次损失2000万人口。与革命相伴而来的社会大动荡,以及外敌深入国境的绵延战火,使俄罗斯在大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都未能完全恢复元气,男少女多,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甚至有种说法,现在的俄罗斯男人“难如人意”,是因为战争使整个国家失去大量优秀的男性基因之故。
双重角色各走极端
然而,也正是严酷的大自然,锻造了俄罗斯人的顽强与坚韧,帮助他们承受命运的挑战和折磨。即使生活充满苦难,社会遍布不公,他们依然会选择忍耐。
颇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沙皇专制时期,俄罗斯境内曾经多次爆发农民暴动乃至战争,但是反抗者们从未以推翻沙皇为根本目的。反之,俄国老百姓习惯于尊称沙皇为“父亲”和“母亲”,宁肯相信所有的不幸都是沙皇手下大臣造成的。他们对沙皇近乎无条件的崇信,恐怕也是俄罗斯人坚忍性格的极致表现。
纵观俄罗斯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政治强人,成为俄罗斯人顶礼膜拜的偶像。现任总统普京亦是如此。
近两三年来,俄罗斯内忧外患,经济很不景气,自2014年年初至今,卢布贬值接近50%,但据笔者居住在莫斯科多年的朋友介绍,俄罗斯民众对现状依然默默忍受,并不太抱怨政府,反而将国家面临的经济困境,归罪于老冤家美国人。
尽管俄罗斯人甘心忍受日常生活的种种不如意,面临外敌武力入侵时却决不妥协,“北极熊”看似粗笨迟钝的身躯内蕴藏着巨大能量,遇到绝境总能突然迸发。17世纪初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1812年拿破仑大军的长驱直入,20世纪上半叶两场世界大战,每一次都几乎将俄罗斯民族逼至生死存亡的境地,但他们总能绝地反击,化险为夷。当年打遍大半个欧洲无敌手的拿破仑,曾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我们占领基辅,就抓住了俄国人的脚;占领莫斯科,就会击中俄国人的心脏。纳粹狂人希特勒也曾夸下海口:三个月内灭亡俄国(苏联)。最后结局如何,无须细说了。
打到哪里哪里就是边界
从另一方面讲,俄罗斯备受外敌侵略欺凌的历史,又与它持续数百年不断开疆拓土的扩张行动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俄罗斯性格”更加复杂难测。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生活的东欧平原,地形单一,四面开放,缺少天然屏障,作为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久经风化,无法起到地理阻隔作用。
既然地理环境开放,没有什么边界概念,那么对于俄罗斯人而言,打到哪里,哪里就是边界。自15世纪后期逐步摆脱蒙古人统治起,以莫斯科大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先后兼并了金帐汗国分裂成的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比尔汗国。
1581年,一个叫叶尔马克的逃犯,在大地主兼盐商斯特罗干诺夫家族的支持下,率领一小队哥萨克向东越过乌拉尔山,率先为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开疆拓土。
将中国人传统的“天下观”与俄国人的“无边界观”两相对照,更能看到不同生存环境造成的迥异取向。与东斯拉夫人不同,中国人(以汉人为主体)自古以来生活在一个天然屏障环抱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北部和西北绵延着广阔的草原和沙漠,西南方有喜马拉雅山横亘,东部则是无际的海洋。温暖广阔的平原地区,让大部分中国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们不需要四处征伐,也很难拥有俄罗斯民族那种天然的扩张性。
骄傲的上帝选民
世界上曾经有三个民族自称为“上帝的选民”,除了以色列民族、日耳曼民族,还有一个就是俄罗斯民族。
统一的俄罗斯民族,在15世纪下半叶最终形成,这个新的民族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群魔》中借人物之口做过如下“定位”:
“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首要角色,而是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唯一‘体现了上帝旨意’的民族就是俄罗斯民族。”
既然俄罗斯民族唯一体现了上帝的旨意,那么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拯救全人类,由此培育出俄罗斯人的救世情怀与大国心理。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共提出了“世界革命”的理想,试图帮助各国无产阶级追随仿效苏俄,以暴力夺取政权,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1919年,领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共产国际”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该组织的直接帮助下成立的。20世纪50年代,苏联又一手操办成立社会主义阵营联盟“华沙组织”,其后苏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表现出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不能不说是俄罗斯民族宗教使命感和救世情怀的一种“革命化”体现。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后,俄罗斯元气大伤,综合国力大不如前。二十多年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及经济集团咄咄逼人的进攻与蚕食,很难继续进行全方位的对抗与反制。但他们内心深处的骄傲情怀,看起来始终不曾改变,谁也摸不准什么时候会突然从沉默中爆发。
远的不说,2014年果断应对乌克兰危机,挥师重占克里米亚,2015年又高调介入中东乱局,大举空袭叙利亚境内的恐怖分子据点,就处处可以看出“北极熊”那份与生俱来的霸气与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