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的三重维度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zy0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心”“性命”“天道”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从天道本体向人之主体的自上而下的流行过程。而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则是从人之主体向天道本体的反向体认。“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是研究孟子核心思想乃至儒家哲学所难以回避的范畴。
  关键词:孟子;尽心;知性;知天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章句上》)。“尽心”“知性”“知天”成为了孟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后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尽心”“知性”“知天”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一、知识的维度
  从知识的维度看,则把“心”当作思维的主体,心乃思之官。“尽心”便是要尽可能地发挥心的思维功能,相当于人脑力活动的提升,以获取对外部事物的知识,并从中归纳出事事物物所蕴含之不同定理,待到事物定理达到一定规模,便可将其打成一片,以体认天道。
  朱子注曰:“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在此段注中,朱子从“理”的角度来解释“心”“性”“天”的含义,并给出了三者的关系:心具众理,性即理,理出于天。在确定了“理”的核心地位之后,朱子依“心”“性”“天”的含义便给出了“尽”“知”的意思,以“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作以结论。所以,在朱子那里,“知性”便放在了“尽心”的前面,以此来对应“物格而后知至”。(《大学》)。如此来看,朱子“知性”“尽心”与孟子“尽心”“知性”的前后关系正好相反,朱子如此解孟子是否合孟子之本意,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问题。
  《孟子》多处讲到“心”“性”,以“四心”“性善”为基本论断。诚然,孟子对于“心”“性”之本意可以说基本上是道德的。朱子将“四心”理解为心之四情,“四心”与“心之四”在思维上便有了差异。“四心”即由四者共筑一心,四即是一,一即是四。而“心之四”可意为“心具四”而不仅仅止于“四”,可具更多。所以朱子不仅谈“四心”“五常”,还要发明个“理”出来。“性”不只是善,还有无关乎善恶之“理”。或许朱子之大贡献不在于提出一个“理”,而是如何提出这个“理”。照此来看,中国哲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对现有概念的解释、延伸,而且更应注重在思维层面把握其核心内涵是如何被挖掘出来的。既要学孔子之仁,更要学孔子如何发明仁;即要学孟子之义,更要学孟子如何发明义;既要学朱子之理,更要学朱子如何发明理;既要学阳明之心,更要学阳明如何发明心。仁、义、理、心的发展正是由其背后之“如何之思维”而推动的。“心”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除了知识的、道德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是心所本有而未能发明光大的。
  二、道德的维度
  “心”字在《孟子》一书中出现了上百次。有言思维之官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有言道德心者,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从“夭寿”“修身”“立命”来看,孟子此处之心应当是其所谓之道德心,这也与其所论之“性善”相一致。孟子曰:“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
  结合孟子以道德解释“心”“性”来看,“尽心”意为做人处事,莫不是用乎仁、义、礼、智之“四端”。如此,则知人“性”之善也,亦能知“天命”所在。所以在工夫上要“存心”“养性”“事天”。
  三、本体的维度
  将“心”当作本体,便将主体与本体同一化,其逻辑是:人之“本心”发源于天道本体,其有大小的区别而无本质的分别。所以“尽心”便是发明心之本体,然后自然存养、扩充之,以合于天道。这种维度相似于“性即理”“心包万理”“天理”的论述,只不过对于“尽心”之尽的解释大不相同,其后所推论出的“性”“天”亦不完全相同。
  王夫之曰:“《注》(引者按: 朱子《孟子集注》) 谓知性而后能尽心。有说尽心然后能知性,以实求之,此说为长。若谓知性而后能尽心,不特于本文一串说下,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知天之理不顺;且所谓‘性即理’者,指其实而言之,非可以理字代表性字。盖理,在事物在心皆谓之理,‘性之理’单指在心之理而言耳。若穷理,则穷事物之理。故《注》又言格物。性岂可谓之物?又岂可在事物上能知性哉?径从知性上做工夫,如何能知?‘知性’者,实于己身未发之中、已发之和上体会如此。恻隐羞恶等心,在本体上具足仁义礼智之天德。若不尽吾心以求知,则不著不察,竟不知何者是吾性矣。此‘心’字是心之神明,所谓‘心之官则思’及《书》所云‘睿作圣’者。‘尽心’则( 尽) [静]而体之,动而察之,以学问证之,极其思之力,而后知吾性之所诚有,故曰此说为长。若必要依《注》,亦只可云能察识吾性实有之理,则自能尽其心以穷天下之理;必不可以知性为格物也。”王夫之对“尽”作出了整体化的解释,既有静、动,亦有学、思。静能体认心之纯然本体,动能发挥本体之用,而后能知“性”之内涵。王夫之将理学的角度与心学的角度结合起来,既承认“理”的合理性,又赞同“心”之道德的根本性。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牟宗三.圆善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5]王夫之.四书笺解,船山全书,第六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杨伯峻[M]..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作者简介:王帅(1987-6-1),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研究生,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某院收治的4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24
孙传奇的大名叫孙科技.rn我在青海格尔木销售分公司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经理.他说,咱也没干啥惊天动地的事,对得起自己的工资.rn我说,你的名字科技含量很
期刊
西學東漸,是清代中晚期以來中國學術史的一個明顯事實,在這樣的學術潮流之下,固然促使着清儒對傳統中國學術進行總結和反思,從另一方面而言,西學也逐漸地改變清儒對既有學術
期刊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能见到蒲松龄借用狐作为一种意象来隐喻文章内涵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狐意象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狐意象所能影射的内容覆盖性极强,是所有的兽类
【摘要】本文对自制的三通养生泡酒茶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并对其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些疾病的防治及基础效果进行了研究,旨在对三通养生泡酒茶的基本功效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三通养生泡酒茶;胃酸;尿酸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 2019) 04-0157-01  1 三通养生泡酒茶的相关特点  三通养生泡酒茶,并不是茶叶成分,其多数成分都是中药组成,包
引 言rn由胡小石(1888-1962)題書、郭影秋(1909-1985)撰文的陳萬里(1936-1959)墓碑,質地爲花崗岩石,高123公分,寬40公分,厚10公分.碑陽隸書題寫七大字:“陳萬里同志之墓”,每
期刊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优秀的文化艺术,本文以服饰文化为例,阐述魏晋服饰艺术的风尚,将魏晋的风俗习惯深入阐述,得出魏晋服饰在产生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产生这样的心理
期刊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论资排辈在中国是依旧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影响干部群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从龚自珍提出要改变论资排辈这一问题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几百年
针对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外国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不适与困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遭遇的瓶颈和难题,本文结合秘书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设置目标和教学的实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