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农民应对行为分析在灾害管理、灾害响应和应急预案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在冰雹和暴雨等自然灾害发生之前、期间和之后的应急反应行为和灾害恢复行为,为未来农业自然灾害的治理和农民风险意识培育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自然灾害;应对行为;灾害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35
农业自然灾害是农业减产减收的最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4—6月,甘肃省共发生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三次。第一次為4月6—26日的低温冻害、大风、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灾害范围涉及7个市州、27个区县、117个乡镇。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农业设施约170亩受影响,苹果、樱桃、梨、核桃、杏等农作物约有56.88万亩受影响。第二次为4月24日霜冻天气,对4个市州的苹果、梨、杏等作物影响较大。第三次为5月29—31日冰雹,灾害范围涉及8个市州23个区县92个乡镇,涉及农作物有苹果、樱桃、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花椒、高原夏菜、中药材、杏、核桃、葡萄、大枣、枸杞、冬油菜等,固定财产有设施大棚等。截至2020年6月15日,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不完全统计数据,甘肃省农业损失比上年净增长约70%,净增农业保险赔款额约1.7亿人民币。
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风险要求人们必须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1]。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特定组织和机构在灾害发生时的反应,个人在灾害应急时行为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灾害管理者对灾害发生时个人面对灾害威胁的反应知之甚少,从而无法进行政策引导。因此,研究关注公众行为分析,即人们如何准备和应对灾害对灾害后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准确把握居民应对自然灾害基本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在自然灾害应对中的知识储备、行为态度、保险参与意愿和灾害准备现状;另一方面,分析居民应对自然灾害存在的问题,为当地居民防灾减灾提供经验和借鉴,提升居民风险意识,同时也为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结合居民在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中的相关情况,以静宁县苹果冰雹灾害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静宁县苹果是甘肃省名优农产品,是静宁县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种植面积达近100万亩,产值约24亿元。近年来西北地区气候异常,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冰雹灾害使得静宁县果农屡次遭受重大损失。以2015年6月1日冰雹灾害为例,静宁县冰雹持续约30 min将导致经济损失21 725万元。
研究的调查内容包括相关人口学基本信息、居民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及应对、地方政府在村民自然灾害应对中的政策等方面。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静宁县苹果种植户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问卷回收率86%。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得准确的调查结果,总结静宁县居民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结果
2.1 样本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男性占比52.2%,女性占比47.8%,性别比基本平衡;年龄30岁以下占5.6%,31~36岁占19.1%,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37~48岁,约占55.6%,49岁及以上占19.7%。被调查者苹果种植面积主要以3~9亩居多,占67.9%,年产量大多集中于1500~4500 kg,约占69.2%,苹果带来的年收入大部分为3万~9万元,占71.9%,收入在9万元以上的约占7.9%(表1)。
2.2 冰雹灾害风险应对行为相关分析
2.2.1 冰雹灾害应对态度 在居民对冰雹灾害应对态度上,主要通过“冰雹能否有效预防”和“冰雹对苹果种植的影响程度”两个方面来调查研究。在“冰雹能否有效预防”的调查中,23.0%的居民认为冰雹能有效预防,47.2%的居民认为冰雹不能有效预防,29.8%的居民认为不好说。在“冰雹对苹果种植影响程度”的调查中,大部分居民觉得冰雹对苹果种植有较大影响和特别大的影响,分别占总人数的46.1%和32.6%。
2.2.2 居民对冰雹灾害的应对与保险购买意愿 在居民对冰雹灾害应对行为方面,通过从“冰雹发生前政府是否发布灾害预警信号”“村民是否经常关注天气预报节目”以及“是否愿意购买苹果保险”和“冰雹发生后的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来了解居民对冰雹灾害的应对情况。在“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调查中,67.98%的人表示相关部门不会发布预警信号,32.02%的人表示相关部门会发布预警信号。在“是否关注天气预报等节目”的调查中,大部分人表示偶尔关注,占总人数的57.87%。在“是否愿意购买苹果保险”的调查中,有28.1%的人愿意购买,71.9%的人不愿意购买。在“冰雹发生后的应对措施”的调查中,居民主要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套苹果袋、高炮防雹、人工防御和更换残损果袋、喷药杀虫、清除残果,分别占总人数的74.72%、54.49%、69.10%、46.63%、45.51%。
2.2.3 灾害后政府对居民减灾行为的引导 主要通过“基层组织是否开展关于冰雹预防的宣传活动”“政府是否给予自然灾害的有关补偿政策”等几个方面来调查研究政府对冰雹灾害的应对行为。在“基层组织是否开展关于冰雹预防的宣传活动”的调查中,大部分人表示基层组织偶尔会组织预防冰雹灾害的宣传活动,占总人数的53.93%。在“政府是否给予自然灾害的有关补偿政策”的调查中,居民主要认为政府会出台相关补偿政策和给予一定的补偿金,分别占总人数的46.63%和29.21%。政府的补偿方式主要包括提供补偿金、补偿政策、普及灾害相关知识和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其中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约占46.63%,财政补贴占29.21%,相关知识普及占26.4%,专业技术帮助占6.18%。 3 讨论与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防灾减灾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课题。关于农业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受到各级政府组织高度重视,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包括农业灾害保险兜底政策的实施、地方应急管理机构的培育等[2-3]。进行灾害准备和应急的因素包括社会、政府、个人等多个方面。对于村民而言,积极防御和应对,在灾害中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和行为,减轻灾害后果,尽快从自然灾害中恢复是灾害应急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政府等基层组织以及居民在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3.1 自然灾害防范意识低
居民、政府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不够。据调查,大部分居民对天气预报等节目偶尔关注或者从来不关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居民对自然灾害防御工作的轻视和疏忽。不管是从风险预警还是灾害管理相关知识的宣传方面,地方政府工作还有很大推进空间。与此同时,对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认识不够,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地居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例如,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表示自然灾害不能有效预防或者不好说,居民固守“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当地的苹果种植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3.2 缺乏相应的应急知识
通过调查发现,居民自然灾害应急知识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居民文化程度低。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劳动力出现了高龄化、低文化程度的现象。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当地果农年龄主要集中于40岁以上,文化程度大部分是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农村劳动力高龄化、低文化程度的特征。(2)缺乏正确引导。科学、有效的引导是居民积累应急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村委会、乡政府等基层自治组织并没有经常开展关于预防冰雹灾害知识的宣传活动。
3.3 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的
不健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缺乏统一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虽然政府有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惠民政策,但是在落实、救助对象和补偿标准上,仍做的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并明确救助对象以及标准。(2)相关的规章制度发展滞后。2017年9月26日甘肃省省政府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本办法自2017年12月1日起实施[4]。此外,静宁县政府办制定并发布了完整的《静宁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但是这两个预案的特点都是没有具体针对性,对风险源、风险分布、风险救助等程序内容发布信息相对模糊,且自发布以来再无更新。(3)保险政策作为最主要的风险补偿机制,许多保险公司提供同质化的保险种类,仅对那些“付得起”的保险险种进行保险,农业保险宣传积极性不高,使得参保种类和比例相对较低,无法实现保险险种的全覆盖。
3.4 缺乏有效沟通和积极的社会参与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信息与网络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各单位、部门以及政府与居民之间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这种沟通不畅体现在信息的发布与接收方面,很多预警信息发布了但是居民并没有接收到,也体现在信息共享和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政府和居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信息共享的平台。此外,在农村地区,应急网络中最重要的应急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培育比较薄弱,缺乏紧急志愿者团体,当地的农业合作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居民参与能力较弱,村民成为孤立的灾害恢复主体,从而使得其恢复速度较慢,更容易使居民陷入新贫困和无法应对的未来风险中。因此,理想减灾模式是一个多层次的减灾行动,只有每个人从自我做起,提升灾害的应对能力,才能减轻灾害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4 结论
近年來,由于人为破坏和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极端天气带来的气象灾害。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自然灾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冰雹灾害为例,以静宁县研究对象,调查居民对苹果冰雹灾害的应对情况,发现应急预案、管理工作、预警监测、意识观念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当地居民科学、合理地应对自然灾害予以参考。
参考文献
[1] 梁茂春.灾害社会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
[2] 李莹,吕志华,杨海权,等. 上海农业保险实践和成功做法[A].北京保险学会2007专题研讨-“农业保险:翘首迎接曙光”[C].北京保险学会,2007:16-18.
[3] 肖斌.浅析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RNGO的参与问题[J].理论导报,2011(7):25-26.
[4] 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N].甘肃日报,2017-11-29(9).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关键词 自然灾害;应对行为;灾害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4-0-02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4.035
农业自然灾害是农业减产减收的最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4—6月,甘肃省共发生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三次。第一次為4月6—26日的低温冻害、大风、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灾害范围涉及7个市州、27个区县、117个乡镇。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农业设施约170亩受影响,苹果、樱桃、梨、核桃、杏等农作物约有56.88万亩受影响。第二次为4月24日霜冻天气,对4个市州的苹果、梨、杏等作物影响较大。第三次为5月29—31日冰雹,灾害范围涉及8个市州23个区县92个乡镇,涉及农作物有苹果、樱桃、冬小麦、玉米、马铃薯、花椒、高原夏菜、中药材、杏、核桃、葡萄、大枣、枸杞、冬油菜等,固定财产有设施大棚等。截至2020年6月15日,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不完全统计数据,甘肃省农业损失比上年净增长约70%,净增农业保险赔款额约1.7亿人民币。
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风险要求人们必须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1]。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特定组织和机构在灾害发生时的反应,个人在灾害应急时行为的研究比较匮乏。因此,灾害管理者对灾害发生时个人面对灾害威胁的反应知之甚少,从而无法进行政策引导。因此,研究关注公众行为分析,即人们如何准备和应对灾害对灾害后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准确把握居民应对自然灾害基本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在自然灾害应对中的知识储备、行为态度、保险参与意愿和灾害准备现状;另一方面,分析居民应对自然灾害存在的问题,为当地居民防灾减灾提供经验和借鉴,提升居民风险意识,同时也为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结合居民在自然灾害的预防、应对中的相关情况,以静宁县苹果冰雹灾害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静宁县苹果是甘肃省名优农产品,是静宁县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种植面积达近100万亩,产值约24亿元。近年来西北地区气候异常,强对流天气引发的冰雹灾害使得静宁县果农屡次遭受重大损失。以2015年6月1日冰雹灾害为例,静宁县冰雹持续约30 min将导致经济损失21 725万元。
研究的调查内容包括相关人口学基本信息、居民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及应对、地方政府在村民自然灾害应对中的政策等方面。利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静宁县苹果种植户进行实地的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问卷回收率86%。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分析,以获得准确的调查结果,总结静宁县居民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研究结果
2.1 样本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男性占比52.2%,女性占比47.8%,性别比基本平衡;年龄30岁以下占5.6%,31~36岁占19.1%,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37~48岁,约占55.6%,49岁及以上占19.7%。被调查者苹果种植面积主要以3~9亩居多,占67.9%,年产量大多集中于1500~4500 kg,约占69.2%,苹果带来的年收入大部分为3万~9万元,占71.9%,收入在9万元以上的约占7.9%(表1)。
2.2 冰雹灾害风险应对行为相关分析
2.2.1 冰雹灾害应对态度 在居民对冰雹灾害应对态度上,主要通过“冰雹能否有效预防”和“冰雹对苹果种植的影响程度”两个方面来调查研究。在“冰雹能否有效预防”的调查中,23.0%的居民认为冰雹能有效预防,47.2%的居民认为冰雹不能有效预防,29.8%的居民认为不好说。在“冰雹对苹果种植影响程度”的调查中,大部分居民觉得冰雹对苹果种植有较大影响和特别大的影响,分别占总人数的46.1%和32.6%。
2.2.2 居民对冰雹灾害的应对与保险购买意愿 在居民对冰雹灾害应对行为方面,通过从“冰雹发生前政府是否发布灾害预警信号”“村民是否经常关注天气预报节目”以及“是否愿意购买苹果保险”和“冰雹发生后的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的因素来了解居民对冰雹灾害的应对情况。在“预警信号发布情况”的调查中,67.98%的人表示相关部门不会发布预警信号,32.02%的人表示相关部门会发布预警信号。在“是否关注天气预报等节目”的调查中,大部分人表示偶尔关注,占总人数的57.87%。在“是否愿意购买苹果保险”的调查中,有28.1%的人愿意购买,71.9%的人不愿意购买。在“冰雹发生后的应对措施”的调查中,居民主要采取的措施分别是套苹果袋、高炮防雹、人工防御和更换残损果袋、喷药杀虫、清除残果,分别占总人数的74.72%、54.49%、69.10%、46.63%、45.51%。
2.2.3 灾害后政府对居民减灾行为的引导 主要通过“基层组织是否开展关于冰雹预防的宣传活动”“政府是否给予自然灾害的有关补偿政策”等几个方面来调查研究政府对冰雹灾害的应对行为。在“基层组织是否开展关于冰雹预防的宣传活动”的调查中,大部分人表示基层组织偶尔会组织预防冰雹灾害的宣传活动,占总人数的53.93%。在“政府是否给予自然灾害的有关补偿政策”的调查中,居民主要认为政府会出台相关补偿政策和给予一定的补偿金,分别占总人数的46.63%和29.21%。政府的补偿方式主要包括提供补偿金、补偿政策、普及灾害相关知识和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其中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约占46.63%,财政补贴占29.21%,相关知识普及占26.4%,专业技术帮助占6.18%。 3 讨论与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防灾减灾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课题。关于农业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受到各级政府组织高度重视,也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包括农业灾害保险兜底政策的实施、地方应急管理机构的培育等[2-3]。进行灾害准备和应急的因素包括社会、政府、个人等多个方面。对于村民而言,积极防御和应对,在灾害中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和行为,减轻灾害后果,尽快从自然灾害中恢复是灾害应急的主要目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政府等基层组织以及居民在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3.1 自然灾害防范意识低
居民、政府对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不够。据调查,大部分居民对天气预报等节目偶尔关注或者从来不关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居民对自然灾害防御工作的轻视和疏忽。不管是从风险预警还是灾害管理相关知识的宣传方面,地方政府工作还有很大推进空间。与此同时,对冰雹等自然灾害的认识不够,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地居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例如,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表示自然灾害不能有效预防或者不好说,居民固守“靠天吃饭”的传统思想,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当地的苹果种植技术和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3.2 缺乏相应的应急知识
通过调查发现,居民自然灾害应急知识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居民文化程度低。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劳动力出现了高龄化、低文化程度的现象。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当地果农年龄主要集中于40岁以上,文化程度大部分是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农村劳动力高龄化、低文化程度的特征。(2)缺乏正确引导。科学、有效的引导是居民积累应急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村委会、乡政府等基层自治组织并没有经常开展关于预防冰雹灾害知识的宣传活动。
3.3 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的
不健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缺乏统一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虽然政府有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惠民政策,但是在落实、救助对象和补偿标准上,仍做的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并明确救助对象以及标准。(2)相关的规章制度发展滞后。2017年9月26日甘肃省省政府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本办法自2017年12月1日起实施[4]。此外,静宁县政府办制定并发布了完整的《静宁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但是这两个预案的特点都是没有具体针对性,对风险源、风险分布、风险救助等程序内容发布信息相对模糊,且自发布以来再无更新。(3)保险政策作为最主要的风险补偿机制,许多保险公司提供同质化的保险种类,仅对那些“付得起”的保险险种进行保险,农业保险宣传积极性不高,使得参保种类和比例相对较低,无法实现保险险种的全覆盖。
3.4 缺乏有效沟通和积极的社会参与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信息与网络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各单位、部门以及政府与居民之间都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这种沟通不畅体现在信息的发布与接收方面,很多预警信息发布了但是居民并没有接收到,也体现在信息共享和网络平台建设方面,政府和居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信息共享的平台。此外,在农村地区,应急网络中最重要的应急团体和社会组织的培育比较薄弱,缺乏紧急志愿者团体,当地的农业合作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居民参与能力较弱,村民成为孤立的灾害恢复主体,从而使得其恢复速度较慢,更容易使居民陷入新贫困和无法应对的未来风险中。因此,理想减灾模式是一个多层次的减灾行动,只有每个人从自我做起,提升灾害的应对能力,才能减轻灾害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4 结论
近年來,由于人为破坏和环境变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极端天气带来的气象灾害。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自然灾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冰雹灾害为例,以静宁县研究对象,调查居民对苹果冰雹灾害的应对情况,发现应急预案、管理工作、预警监测、意识观念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当地居民科学、合理地应对自然灾害予以参考。
参考文献
[1] 梁茂春.灾害社会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
[2] 李莹,吕志华,杨海权,等. 上海农业保险实践和成功做法[A].北京保险学会2007专题研讨-“农业保险:翘首迎接曙光”[C].北京保险学会,2007:16-18.
[3] 肖斌.浅析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RNGO的参与问题[J].理论导报,2011(7):25-26.
[4] 甘肃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N].甘肃日报,2017-11-29(9).
责任编辑:黄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