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小学生一提写作文就憷头,因为平时的作文多是在老师的逼迫下完成的,学生有一种应付的心理,拿到题目往往咬半天笔杆,写出来后还是中心不明确,抓不住重点,连语言也干干巴巴的,甚至很多句子都不通顺。
而且,很多学生的作文从老师的手中回来之后,往往满篇红痕,“伤痕”累累。虽然从老师的角度来讲,批改得越多、越细,说明工作越认真,越勤奋,是一种尽职尽责的表现。可是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对孩子却是一种伤害。他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难产生成就感、快乐感,所以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写作文。
课余时间,我经常爬格子,常小有收获。在诸多豆腐块的支撑下我还被吸收加入了市作家协会。我深知发表的快乐,那种快乐是一种琼浆润过喉咙的甘甜,是一种小溪跳过山崖的激荡,看着散发着墨香的文字往往会陶醉不已。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这种感受,只有经过呕心沥血地写作才会知道,其实那真的只是一种单纯的快乐。因为,发表意味着劳动被承认,那会产生一种心灵得到共鸣的感动。
所以,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写作,我运用了“发表效应”的策略。
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把我写的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这样做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让学生感受作文并不难写,也是为了制造一种偶像效应,让学生成为我的粉丝,然后爱上写作。
一开始,很容易就看得出学生把我当成了真正的作家,有点崇拜了。不过,这只是开端。光让学生崇拜没有用,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结果,关键是要让学生也得到发表的快乐。
有人问,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发表的园地更有限,如何发表?去哪里发表?其实,如果不是老师自己故步自封,到处都有发表的园地。
首先,我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出“写作精彩片段”板块。把每次作文中学生写的可圈可点的段落抄写上去,进行点评,然后署上作者的姓名,在接班初期效果明显。
当班级学生的作文现状有了改善之后,我开始把墙面上的学习园地改成了“小作家平台”。每周的正式作文和学生日记,我都选出几篇好的,加以修改,进行打印,然后张贴在里面。书写凌乱的内容,被老师整齐地打印出来,一尘不染地挂在墙上。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满足,觉得那是一份荣耀。
时间再长一些,我们开始制作班级自己的作文选集。能够入选班级作文集是很多孩子的渴望。所以,在宽松内容要求、自由写作的氛围下,孩子们的作文热情空前高涨。
平时,我还暗暗地把学生的作文投稿到当地的晚报。刘亚男、张晓晓、张涵、郭培霞等同学的文章陆续上报后,在班上几乎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在伊始,同学们觉得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在身边变成了现实,这对孩子们是个极大的鼓舞。
然而,毕竟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大部分同学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很难。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发表的机会,我主持编辑了《成长屐痕》校报。丰富多彩的版面设计、形式多样的板块内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吸引力,他们都可以在上面露露脸。校报成了孩子们练笔的最好阵地。慢慢地,我又组建了文学社,对在校报上发文多的作文骨干给予了“作家”的命名。这些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其实,让孩子喜欢写作文,关键还是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为什么写,写好了又能怎么样。一定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他们才会用心去写,认真去写。千万不要让孩子单纯为了写而写,为了完成作业而写。我想,就是因为“发表”满足了孩子的这样一种需求,我们班里的孩子才爱上了写作。所以,这个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编辑:冯 婷
而且,很多学生的作文从老师的手中回来之后,往往满篇红痕,“伤痕”累累。虽然从老师的角度来讲,批改得越多、越细,说明工作越认真,越勤奋,是一种尽职尽责的表现。可是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对孩子却是一种伤害。他们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很难产生成就感、快乐感,所以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写作文。
课余时间,我经常爬格子,常小有收获。在诸多豆腐块的支撑下我还被吸收加入了市作家协会。我深知发表的快乐,那种快乐是一种琼浆润过喉咙的甘甜,是一种小溪跳过山崖的激荡,看着散发着墨香的文字往往会陶醉不已。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这种感受,只有经过呕心沥血地写作才会知道,其实那真的只是一种单纯的快乐。因为,发表意味着劳动被承认,那会产生一种心灵得到共鸣的感动。
所以,为了让孩子们喜欢上写作,我运用了“发表效应”的策略。
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把我写的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这样做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让学生感受作文并不难写,也是为了制造一种偶像效应,让学生成为我的粉丝,然后爱上写作。
一开始,很容易就看得出学生把我当成了真正的作家,有点崇拜了。不过,这只是开端。光让学生崇拜没有用,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结果,关键是要让学生也得到发表的快乐。
有人问,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发表的园地更有限,如何发表?去哪里发表?其实,如果不是老师自己故步自封,到处都有发表的园地。
首先,我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出“写作精彩片段”板块。把每次作文中学生写的可圈可点的段落抄写上去,进行点评,然后署上作者的姓名,在接班初期效果明显。
当班级学生的作文现状有了改善之后,我开始把墙面上的学习园地改成了“小作家平台”。每周的正式作文和学生日记,我都选出几篇好的,加以修改,进行打印,然后张贴在里面。书写凌乱的内容,被老师整齐地打印出来,一尘不染地挂在墙上。学生心理上有一种满足,觉得那是一份荣耀。
时间再长一些,我们开始制作班级自己的作文选集。能够入选班级作文集是很多孩子的渴望。所以,在宽松内容要求、自由写作的氛围下,孩子们的作文热情空前高涨。
平时,我还暗暗地把学生的作文投稿到当地的晚报。刘亚男、张晓晓、张涵、郭培霞等同学的文章陆续上报后,在班上几乎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在伊始,同学们觉得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在身边变成了现实,这对孩子们是个极大的鼓舞。
然而,毕竟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大部分同学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很难。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发表的机会,我主持编辑了《成长屐痕》校报。丰富多彩的版面设计、形式多样的板块内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吸引力,他们都可以在上面露露脸。校报成了孩子们练笔的最好阵地。慢慢地,我又组建了文学社,对在校报上发文多的作文骨干给予了“作家”的命名。这些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其实,让孩子喜欢写作文,关键还是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为什么写,写好了又能怎么样。一定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他们才会用心去写,认真去写。千万不要让孩子单纯为了写而写,为了完成作业而写。我想,就是因为“发表”满足了孩子的这样一种需求,我们班里的孩子才爱上了写作。所以,这个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编辑:冯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