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努力的目标.大量的事实证明,课前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学生实际.物理课尤为如此,因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更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教师在哪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就会出现思维障碍,高效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上每一堂课,都不能忽视课前的准备工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呢?
1钻研教材是前提
钻研教材是上课之前必做的工作,是上好课的基础.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只有深刻理解教材,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轻松自如,并达成高效率,有效果的课堂教学.
1.1宏观上把握教材,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要把握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把它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既要“瞻前”,研究新知识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要“顾后”,研究新知识的学习是为今后哪些知识的学习做准备的?教师应明确每册书,每个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只有把握好教学要求,才能把握好教学尺度,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1.2领会编写意图,用好教材
教师课前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思考教材中安排了哪些内容,这一节课要教学的知识点有哪些?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教学的难点是什么?其次是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中的每幅图、每个实验、每句提示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钻研教材时要认真揣摩作者的编写意图,并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做出一些合理的补充和调整,真正做到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例如:《摩擦力》这一节课,首先应让学生体会摩擦力,认识摩擦力.课本安排的是让学生拉桌面上的木块,来体验木块所受的摩擦力.事实上在学生做完实验之后,体会并很大,这里我们就可以适当的加进几个小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它.比如可以让学生用力将手按在桌面上,然后拖动手在桌面的滑动;也可以一人带一把废弃的牙刷在桌面滑动,观察刷毛的弯曲方向.这样学生不但切身体会了摩擦力,而且还能根据力的三要素判断出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进而总结出摩擦力的结论.
2关注学情是基础
在物理课的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预设的教学设计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原本设计的流程被学生的实际反应所打乱,无法实现原定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分析把握得不准确所造成的.我们常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因此课前的学情分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只有认真地做好学情分析,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也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目标.
例如:《磁体与磁场》这一节中,关于磁体,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接触过、观察过.但是,对于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来形象描述磁场却是陌生的,较为抽象的.如果在第一部分认识磁体中花费很多时间,后面的内容就来不及完成.因此对于磁体的性质只做简单处理,而将磁场和磁感线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实验准备是保证
物理课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实验成了能否展现课堂活力的重要方面.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境;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些老师经常课前怕麻烦,不仔细检查实验器材,拿着器材就进教室,结果在上课时导致实验失败,耽误教学进度.所以课前教师对实验的精心准备,保证实验的成功是相当重要的.
3.1利用好实验室器材,做好常规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室资源是中学物理实验材料最主要的来源.目前,许多学校对实验教学都十分重视,花费大笔资金建立起现代化的实验室,但从观念到应用还普遍比较盲目,实验室仍多以“仓库式的管理、简单化的服务、粗放式的实验”为主,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等宝贵的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实验室常见仪器,能够合理地做好演示实验和科学地设计学生实验.物理教师要不断积累经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实验室常用资源,为中学物理教学作贡献.
3.2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是实验资源开发永恒的话题.实践表明,学校条件再好也很难满足教学各方面的需要,并且配送的教具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自制教具,即可化废为宝,又能将物理问题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制作相关的教具,用于课堂实验探究,来增强实验的可视度和目标的达成度.比如,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牙刷,空牙膏盒,易拉罐,细铜丝、口服液小瓶等材料,可制作潜水艇、浮沉子、电动机模型等,供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4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更应知道怎样教才更有效,即相应的教学内容应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制定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4.1教学方法的选择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举例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启发法、归纳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可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如在讲授“力臂”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直接的告之学生什么是力臂,学生是无法理解力臂的,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一概念,对后续的学习就会造成障碍.教学中应先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比如开门,不同的作用点,拉力是不同的,并且力的作用点即使相同,如果方向不同,力的大小不同,从而说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再指导学生画力臂的步骤:(1)找支点位置;(2)画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最后让学生多练习,最终掌握该知识点.可见多种方法的综合和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4.2教学媒介的利用
教学媒介指教科书、黑板、投影仪、录音机、实物展示台,白板等等.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学案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课件可以用声光电的形式更形象地表达问题,学案教学可以节省去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最大化地利用时间.选择方式:一是根据学校的条件;二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例如对课堂上生成性问题的讨论和组织就离不开黑板的即时记录和展示的作用.
总之,课前谁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我们必须重视课前准备.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深入的科学探究,更好地促进高效课堂.
1钻研教材是前提
钻研教材是上课之前必做的工作,是上好课的基础.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只有深刻理解教材,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轻松自如,并达成高效率,有效果的课堂教学.
1.1宏观上把握教材,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要把握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把它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既要“瞻前”,研究新知识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要“顾后”,研究新知识的学习是为今后哪些知识的学习做准备的?教师应明确每册书,每个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只有把握好教学要求,才能把握好教学尺度,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1.2领会编写意图,用好教材
教师课前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思考教材中安排了哪些内容,这一节课要教学的知识点有哪些?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教学的难点是什么?其次是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中的每幅图、每个实验、每句提示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钻研教材时要认真揣摩作者的编写意图,并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做出一些合理的补充和调整,真正做到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例如:《摩擦力》这一节课,首先应让学生体会摩擦力,认识摩擦力.课本安排的是让学生拉桌面上的木块,来体验木块所受的摩擦力.事实上在学生做完实验之后,体会并很大,这里我们就可以适当的加进几个小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它.比如可以让学生用力将手按在桌面上,然后拖动手在桌面的滑动;也可以一人带一把废弃的牙刷在桌面滑动,观察刷毛的弯曲方向.这样学生不但切身体会了摩擦力,而且还能根据力的三要素判断出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进而总结出摩擦力的结论.
2关注学情是基础
在物理课的实际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预设的教学设计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原本设计的流程被学生的实际反应所打乱,无法实现原定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分析把握得不准确所造成的.我们常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因此课前的学情分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只有认真地做好学情分析,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也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目标.
例如:《磁体与磁场》这一节中,关于磁体,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接触过、观察过.但是,对于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来形象描述磁场却是陌生的,较为抽象的.如果在第一部分认识磁体中花费很多时间,后面的内容就来不及完成.因此对于磁体的性质只做简单处理,而将磁场和磁感线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就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实验准备是保证
物理课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实验成了能否展现课堂活力的重要方面.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境;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实验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有些老师经常课前怕麻烦,不仔细检查实验器材,拿着器材就进教室,结果在上课时导致实验失败,耽误教学进度.所以课前教师对实验的精心准备,保证实验的成功是相当重要的.
3.1利用好实验室器材,做好常规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室资源是中学物理实验材料最主要的来源.目前,许多学校对实验教学都十分重视,花费大笔资金建立起现代化的实验室,但从观念到应用还普遍比较盲目,实验室仍多以“仓库式的管理、简单化的服务、粗放式的实验”为主,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模型等宝贵的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实验室常见仪器,能够合理地做好演示实验和科学地设计学生实验.物理教师要不断积累经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实验室常用资源,为中学物理教学作贡献.
3.2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是实验资源开发永恒的话题.实践表明,学校条件再好也很难满足教学各方面的需要,并且配送的教具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自制教具,即可化废为宝,又能将物理问题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前制作相关的教具,用于课堂实验探究,来增强实验的可视度和目标的达成度.比如,利用废弃的矿泉水瓶,牙刷,空牙膏盒,易拉罐,细铜丝、口服液小瓶等材料,可制作潜水艇、浮沉子、电动机模型等,供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4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教,更应知道怎样教才更有效,即相应的教学内容应有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制定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4.1教学方法的选择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举例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启发法、归纳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可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如在讲授“力臂”这一知识点时,如果教师直接的告之学生什么是力臂,学生是无法理解力臂的,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一概念,对后续的学习就会造成障碍.教学中应先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比如开门,不同的作用点,拉力是不同的,并且力的作用点即使相同,如果方向不同,力的大小不同,从而说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然后再指导学生画力臂的步骤:(1)找支点位置;(2)画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最后让学生多练习,最终掌握该知识点.可见多种方法的综合和灵活运用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形成.
4.2教学媒介的利用
教学媒介指教科书、黑板、投影仪、录音机、实物展示台,白板等等.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学案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课件可以用声光电的形式更形象地表达问题,学案教学可以节省去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最大化地利用时间.选择方式:一是根据学校的条件;二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例如对课堂上生成性问题的讨论和组织就离不开黑板的即时记录和展示的作用.
总之,课前谁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我们必须重视课前准备.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深入的科学探究,更好地促进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