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分制研究在中职校的实施较少,在现有的研究呈现问题为资源不足,学生的学习习惯、 素质及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配套设施不完善。在实践中可进行中职的学分制实施方案的研究、学分的认定规则研究、教学管理的平台研究、网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
关键词:学生;中职校;学分制;实践。
在农村职业中学执教的同仁们大多身有感触: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相当普遍,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屡屡出现。同学间一次小小的误解,一点点委屈、烦恼,很可能就会产生过激的反映。尽管学校有全面而常抓不懈的管理制度,教师们亦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可收获并不理想。只要留心新闻媒体,也会时常发现职校学生犯罪的案例。因此,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渗透与提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实现良好的情感培养和人格塑造,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真正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双赢之道。
语文教材提炼——“不尽活水源头来”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的因素。事实上,所有的语文教材,都是名作家的名篇荟萃,具有饱满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文学大师巴金曾说过:“我是靠感情动笔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同作家和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进行心灵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
现实中,许多职校学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学习的。在教《项链》一文时,通过深入的讨论探究,我让学生思辨一个观点:“健康的人生在于为一定的人生目标奋斗。”在不断的分析、讨论、争辩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他们开始觉得“只要笑对困难,拼搏进取,就一定会成功”的话语确实颇有道理!
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分析项羽的性格和命运,让我们的学生既能看到其勇猛与刚强的一面,又能看到其自负、优柔寡断最终遭遇惨败的一面;教《孙膑减灶》中看庞涓,让同学们能知道嫉妒带来的危害……一个人便是一本书,每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一面学生可借鉴的镜子。
此外,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读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让学生顿生一股豪情,而毛泽东“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等诗词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其豪迈的激情。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这为学生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
良好氛围营造——“春风拂栏露华浓”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还会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境,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我在教学《鸿门宴》时,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里面的人物对话,一位学生一时口误把 “桮”读成了 “比”。一瞬间,班内响起了哄笑声,有的笑得直不起腰,有的笑得抱肚子,姿势各种各样。表演的学生则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见着此景,我知道批评绝不是好方式,于是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就此口头叙述一下教室里刚才这一幕呢?等学生笑完了,我把问题一抛,顷刻间便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稍加思索后,学生就争相举手发言,一时妙语迭生。课堂氛围一下子由负面的起哄转为正面的活跃,而那位尴尬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加入了积极发言的行列。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观察、联想、想像、比较等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正迁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相宜的语文智力活动。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教师若能控制好课堂节奏,灵活正确地捉住教育契机,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可以让学生的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的状态,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 从而构建出理想的教育殿堂。
写作优势发挥——“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学会做人。
作文教学一个很大的功用就是要把学生铸造成一个具有健全的人格,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语文教学要以写作为重要支撑点,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作文过程成为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以练笔为出发点,用周记或日记的做法,让学生点滴记载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感、喜怒哀乐,以引导倾诉内心的丰富感受,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
学生在作文中倾诉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要真诚理解、真心关爱、巧妙引导,让学生建立起对教师最坦诚的信任,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语文活动渗透——“柳暗花明又一村”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还较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为此,我们倡导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对开展心理教育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春天到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踏青,让他们感受“万类霜天竞自由”;秋天来了,我们可以带学生去看庄稼,感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这样的活动不足之处就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那么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作补充,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天时、地理、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此外,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活动,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举办辩论会活动等都是学生丰富体验,健全人格的好活动。
多元化的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语文教学的渗透和延伸。
教学评价实施——“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相信每位学生都有不可估量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把学生的挫折力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评价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并注意精神鼓励的及时性。要考虑到个性差异,要公正而符合实际。
课堂评价的方式很多,也可以不拘一格,但以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语言为主,如:朗读得很有节奏、很有感情;字写得很端正;文章真是感人等等;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则采用期待性语言评价,如:要是能与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和期待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时辅以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例如在口头评价时的点头、摇头、微笑、目视等,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只要我们的老师正确掌握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合理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就一定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能贴切对待学生的优、缺点,做出恰当的,具有引导作用的评价。可谓把心理教育的“冰心”融进学生情感的“玉壶”,让学生甘爽如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堂上的枷锁,改变千年不变的“唯分论”,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的误区。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人,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人,归宿是人”。
关键词:学生;中职校;学分制;实践。
在农村职业中学执教的同仁们大多身有感触: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相当普遍,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屡屡出现。同学间一次小小的误解,一点点委屈、烦恼,很可能就会产生过激的反映。尽管学校有全面而常抓不懈的管理制度,教师们亦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可收获并不理想。只要留心新闻媒体,也会时常发现职校学生犯罪的案例。因此,把握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渗透与提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实现良好的情感培养和人格塑造,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真正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双赢之道。
语文教材提炼——“不尽活水源头来”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的因素。事实上,所有的语文教材,都是名作家的名篇荟萃,具有饱满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文学大师巴金曾说过:“我是靠感情动笔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同作家和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进行心灵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
现实中,许多职校学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来学习的。在教《项链》一文时,通过深入的讨论探究,我让学生思辨一个观点:“健康的人生在于为一定的人生目标奋斗。”在不断的分析、讨论、争辩中,我发现不少学生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他们开始觉得“只要笑对困难,拼搏进取,就一定会成功”的话语确实颇有道理!
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分析项羽的性格和命运,让我们的学生既能看到其勇猛与刚强的一面,又能看到其自负、优柔寡断最终遭遇惨败的一面;教《孙膑减灶》中看庞涓,让同学们能知道嫉妒带来的危害……一个人便是一本书,每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一面学生可借鉴的镜子。
此外,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读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让学生顿生一股豪情,而毛泽东“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等诗词则更加可以把人带到一种高远的境界,让人领略其豪迈的激情。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这为学生个性发展储备下必要的精神资源,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
良好氛围营造——“春风拂栏露华浓”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主要条件。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还会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境,为学生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我在教学《鸿门宴》时,要求学生分角色表演里面的人物对话,一位学生一时口误把 “桮”读成了 “比”。一瞬间,班内响起了哄笑声,有的笑得直不起腰,有的笑得抱肚子,姿势各种各样。表演的学生则难为情地低下了头。见着此景,我知道批评绝不是好方式,于是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就此口头叙述一下教室里刚才这一幕呢?等学生笑完了,我把问题一抛,顷刻间便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稍加思索后,学生就争相举手发言,一时妙语迭生。课堂氛围一下子由负面的起哄转为正面的活跃,而那位尴尬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加入了积极发言的行列。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观察、联想、想像、比较等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正迁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相宜的语文智力活动。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教师若能控制好课堂节奏,灵活正确地捉住教育契机,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可以让学生的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的状态,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 从而构建出理想的教育殿堂。
写作优势发挥——“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学会做人。
作文教学一个很大的功用就是要把学生铸造成一个具有健全的人格,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语文教学要以写作为重要支撑点,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的作文过程成为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以练笔为出发点,用周记或日记的做法,让学生点滴记载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感、喜怒哀乐,以引导倾诉内心的丰富感受,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
学生在作文中倾诉的喜悦、烦恼、体验、感受,教师要真诚理解、真心关爱、巧妙引导,让学生建立起对教师最坦诚的信任,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语文活动渗透——“柳暗花明又一村”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还较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为此,我们倡导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对开展心理教育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春天到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踏青,让他们感受“万类霜天竞自由”;秋天来了,我们可以带学生去看庄稼,感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这样的活动不足之处就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那么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作补充,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天时、地理、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此外,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活动,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举办辩论会活动等都是学生丰富体验,健全人格的好活动。
多元化的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语文教学的渗透和延伸。
教学评价实施——“一片冰心在玉壶”
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相信每位学生都有不可估量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把学生的挫折力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评价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要选择适宜的时机,并注意精神鼓励的及时性。要考虑到个性差异,要公正而符合实际。
课堂评价的方式很多,也可以不拘一格,但以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语言为主,如:朗读得很有节奏、很有感情;字写得很端正;文章真是感人等等;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则采用期待性语言评价,如:要是能与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和期待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时辅以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例如在口头评价时的点头、摇头、微笑、目视等,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只要我们的老师正确掌握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合理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就一定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能贴切对待学生的优、缺点,做出恰当的,具有引导作用的评价。可谓把心理教育的“冰心”融进学生情感的“玉壶”,让学生甘爽如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堂上的枷锁,改变千年不变的“唯分论”,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的误区。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结合起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人,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起点是人,归宿是人”。